unknown
2024-06-11 3ab32c568f8cf9bb42ab224482195dac44a85a36
src/books/sportsAndHealth/view/components/text.html
@@ -14,279 +14,14 @@
  <h3 id="c006">专题六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h3>
  <div class="bk-ztgs">
    <p class="bj1-ztgs">学习目标</p>
    <p class="block">1.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原因。</p>
    <p class="block">2.掌握热身的具体方法。</p>
    <p class="block">
      3.掌握皮外伤、踝关节扭伤、骨折等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p>
    <p class="block">4.了解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的外在因素及其预防方法。</p>
  </div>
  <div class="bk-ztgs">
    <p class="bj1-ztgs">情境导入</p>
    <p class="block">
      许久没有运动的小亮,某天下课后兴致勃勃地去操场跑了两千米,并发朋友圈打卡。同学们纷纷给他点赞。跑完步的小亮筋疲力尽,径直回到了宿舍休息。第二天,小亮感觉自己的臀部、大腿和小腿均酸痛难耐,连上下楼梯都无法忍受,走路一瘸一拐。由此他放弃了继续跑步打卡的想法,打算先了解避免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
    </p>
  </div>
  <p>
    在日常生活、运动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受伤的风险,如割伤手、擦伤皮肤、伤到腰、扭到脚、磕到头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伤都是麻痹大意或逞强为之导致的。我们可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p>
  <p>
    在本专题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原因,在今后能够科学运动,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此外,同学们也能了解到如何对损伤进行简单处理,以防止损伤对身体的进一步影响,在自己或他人出现损伤时快速做出判断,用科学的方式保护受损部位。
  </p>
  <h4 id="d020">一、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原因</h4>
  <p>运动损伤是运动中由于内外部的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性的创伤。</p>
  <p>
    运动损伤可以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等,指受伤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伤口是与外界相通的。闭合性损伤,如扭伤、拉伤等,皮肤或黏膜保持完整性,没有伤口。较轻的运动损伤有擦伤、撞伤、肌肉拉伤、肌肉痉挛等。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有脑震荡、溺水、骨折、关节脱位等。
  </p>
  <p>
    发生运动损伤有多种原因,如思想不重视、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热身准备、运动负荷过大、锻炼方式不科学、身体疲劳、环境条件不适宜、器械故障等。大部分运动损伤都可以在运动前通过正确的方式预防。
  </p>
  <h4 id="d021">二、运动前热身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h4>
  <h5 id="e038">(一)运动前热身的重要性</h5>
  <p>
    没有进行运动前热身活动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身体没有做好准备时贸然开始剧烈运动,会使肌肉、骨骼无法及时响应,从而容易造成拉伤、扭伤等,所以运动前必须先热身。
  </p>
  <h5 id="e039">(二)运动前的热身方法</h5>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试一试</p>
    <p>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参照“运动前的热身方法”试一试。</p>
  </div>
  <p>
    一般准备活动可以是低强度的跑、跳、动态拉伸或低强度、小幅度的四肢活动练习。日常的热身活动包括小跑、抱膝提踵、屈膝提踵、向前踢腿、弓箭步扩胸、弓箭步转体、侧弓步等。
  </p>
  <p>
    对于专项运动来说,准备活动可以是针对专项运动的小强度的基础练习,如排球运动的热身活动包括肩关节的环转及小幅度、多次数的摆动等;篮球、足球等运动的准备活动可以是蹲起、蹲跳、蛙跳、颠球、运球等;乒乓球的准备活动可以是练习前的简单推挡等。
  </p>
  <p>
    通常准备活动的时间为5~10分钟;准备活动充分的指标是略微出汗,但并不疲劳。不宜过早地进行准备活动,否则在实际运动中就失去了热身的效果。另外,准备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强度不应过大。若时间长、强度大,肌肉产生疲劳感,则无法有效进行后续的运动。进行准备活动时应减少或避免较长时间的静态的肌肉拉伸,这会使肌肉过于冷静,而与后续的肌肉收缩工作背道而驰。
  </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试一试</p>
    <p>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参照“身体各部位放松的方法”试一试。</p>
  </div>
  <h4 id="d022">三、皮外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h4>
  <h5 id="e040">(一)皮外伤的预防</h5>
  <p>
    运动过程中的皮外伤通常都是因摔倒、磕碰等与地面、运动器材摩擦而产生的挫伤。要想预防皮外伤的发生,先要防止自己摔倒或跌落。运动时,要集中注意力,留意容易导致摔倒或跌落的外在情况,把握好运动的度。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分逞强地尝试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运动项目。在进行多人或团队运动时,注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相对运动,避免发生剧烈碰撞。在进行球类运动时,应留意球的位置、方向和运动速度,避免被高速运动的球猛击或擦碰。
  </p>
  <h5 id="e041">(二)皮外伤的处理方法</h5>
  <p>
    清洗创面是防止伤口感染的关键步骤,应用生理盐水清理伤口。紧急情况下也可用自来水或井水,边冲边用干净棉球擦洗,将泥灰等脏物洗去。有条件时用碘酒、酒精棉球对伤口及周围进行消毒,应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
  </p>
  <p>
    应用消毒纱布或清洁棉布包扎伤口,小伤口也可不包扎,但要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创面结痂前尽可能不要沾水。
  </p>
  <p>
    皮肤擦伤慎用创可贴,而应用药水消炎,让伤口自然暴露在空气中,以待愈合。这是因为擦伤皮肤的创面比普通伤口大,普通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不好,不仅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及脓液的引流,反而有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起伤口发炎,甚至导致溃疡。
  </p>
  <h4 id="d023">四、踝关节扭伤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h4>
  <h5 id="e042">(一)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和预防</h5>
  <p>
    踝关节扭伤的原因有很多:内在原因主要跟运动能力和姿势有关,如走跑姿势、起跳落地姿势和踝关节的稳定性等;外在原因有地面不平、鞋子过硬等。有的同学走路姿势异常,呈现“内八字”,或是走路时脚的外侧缘先着地,容易扭伤踝关节。做起跳落地动作,特别是在羽毛球、排球、篮球等运动当中,如果落地时动作不够正确,踝关节的内外侧应力出现了偏差,或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出现踝关节扭伤的问题。踝关节的稳定性是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下肢平衡能力的综合体现。踝关节稳定性强的人,可以在不同地势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使身体始终保持平稳的状态。
  </p>
  <p>
    因此,正确的运动姿势、良好的踝关节稳定性、适当的装备和护具、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踝关节扭伤的重点。
  </p>
  <h5 id="e043">(二)踝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h5>
  <p>踝关节扭伤后应遵循以下方法来处理急性损伤。</p>
  <p><b>1.保护</b></p>
  <p>
    运动伤害发生时,应先立即停止活动,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受伤部位二次受伤或负重。同时,向周围人群求助,将伤者转移到运动场地外的安全地带。
  </p>
  <p><b>2.休息</b></p>
  <p>
    在受伤后进行充分的休息能够保护肌肉、跟腱和其他组织,防止伤势恶化。此外,休息是运动伤害复原所必需的首要步骤。休息既指受伤后立即停止活动,也指在恢复期内不进行激烈的活动。
  </p>
  <p><b>3.冰敷</b></p>
  <p>
    冰敷时应用冰袋、碎冰,应急时可用毛巾包裹一支冰棒来为伤处“制冷”。最科学的方法是在冰袋里装入1∶1的冰水混合物,既不至于过冷,又能有较好的包裹性。冰敷时不能将冰块直接放置在皮肤表面,单次冰敷时长不得超过20分钟。每敷一次后拿开,让皮肤充分回暖后再进行下次冰敷。
  </p>
  <p><b>4.压迫</b></p>
  <p>
    压迫通常在受伤后进行,持续24~48小时。最简单的压迫方法是使用弹性绷带做包扎压迫,如果绷带缠绕过紧或有跳动感则应解开绷带重新包扎。压迫可与冰敷同时进行(冰敷压迫),用绷带将冰袋包裹在伤处。
  </p>
  <p><b>5.抬高</b></p>
  <p>
    应在受伤后的第一个48小时内将受伤部位抬高,使其高于心脏,帮助积聚在受伤部位的组织液回流,继而减少肿胀和疼痛。
  </p>
  <h4 id="d024">五、骨折的预防、判断和处理方法</h4>
  <h5 id="e044">(一)骨折的预防</h5>
  <p>
    同学们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预防骨折最重要的方法是增强骨质,提高骨峰值,从而提高抵抗外界损伤的能力。首先,在营养方面要适当地补充钙质,多做户外运动,促进钙质的吸收。其次,要增强运动量,使各种运动项目相结合,提高骨质密度。此外,同学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避免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无保护的、高风险的运动。若要进行一些较剧烈的、有风险的运动,应该做好防护,如穿戴头盔、护肩、护腰、护膝等。
  </p>
  <h5 id="e045">(二)骨折的判断和处理方法</h5>
  <p>
    首先,应能简单地对骨折的状况进行判断和识别。骨折的第一特点就是畸形。大多数骨折会伴有骨的不同程度的位移,从而引起肢体外形整体性改变,甚至会露出体外。其次,如发生骨折,骨折部位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在按压时会产生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最后,如发生了骨折,在移动相应的受伤肢体时,骨折处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活动。
  </p>
  <p>
    对于骨折的处理,重点就是要保护损伤部位。如果疼痛十分剧烈,一定不要轻举妄动,应及时向老师汇报,保护骨折部位,减少对骨折部位的二次损伤。如果皮肤有破口出血,要及时止血。如果怀疑损伤部位骨折,应立即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
  </p>
  <h4 id="d025">六、引起运动损伤的外在因素及其预防办法</h4>
  <h5 id="e046">(一)引起运动损伤的外在因素</h5>
  <p>
    在运动过程中,有很多非自身的外在因素会对人体不利,增加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比如,穿着不适宜运动的衣物、鞋袜等,会降低身体的灵活性,导致运动姿势不够舒展,肌肉力量不能充分发挥,难以减缓地面或其他运动器材的冲击力,也很难在遇到危险时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从而容易引起损伤。
  </p>
  <p>
    不佳的场地和器械会使损伤概率增加。运动场和地面过硬或不平,容易使关节出现较多震荡;器械安置不当或不牢固,容易造成急性突发损伤、摔倒或坠落等。
  </p>
  <p>
    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增加损伤发生概率的原因之一。污浊的空气会使我们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加重鼻炎或咽炎的病情;在下雪天或下雨天,路面湿滑,器械湿滑,会增加跌倒损伤的风险;光线不好,无法判断环境与自身的安全性,不易于及时躲避致伤因素,如前方的石子、台阶或飞来的足球、网球等打击物。气温也会影响人体的运动性能,从而增加损伤的风险,如在气温过高、湿度过大的环境下,身体散热能力大打折扣,容易产生疲劳和中暑;而气温过低,人体肌肉较为僵硬,容易出现拉伤及冻伤等情况。
  </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学一学</p>
    <p>
      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学习“运动性晕厥、腹痛、骨膜炎的应对与预防”。
    </p>
  </div>
  <h5 id="e047">(二)预防外在因素引起运动损伤的合理方法</h5>
  <p>
    在穿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运动类型选择合适的衣物、鞋袜。若是上普通的体育课,进行常规的田径项目训练(如跑、跳、投等),应该穿宽松、舒适、合身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若是进行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应该穿弹跳性较好的运动鞋、不会限制肩关节活动的运动衣;若是进行足球运动,则应选择能较好保护脚趾的运动鞋;若是进行游泳运动,应穿戴好泳衣、泳帽、泳镜;若是进行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应该自备吸汗内衣和防水外衣,且可以多备一副袜子、手套。
  </p>
  <p>
    在场地方面,运动前一定要检查运动器械是否牢固、安全。运动时集中注意力,观察地形、器械和人员流动等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若出现影响运动的因素,则应立即停止运动,上报给体育老师或相关管理人员,解决场地问题,避免增加损伤风险。
  </p>
  <p>
    在环境方面,当外界环境不够好时,应尽量在室内体育场馆运动。若在下雪、下雨、高温等天气下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防水和补水等;若出现肢体不舒服,如寒冷时某一肢体出现僵硬、裂痛等,或头痛、头晕时要及时向老师说明情况;在高温天气下,如果出现头晕、体温急速升高、无精打采等情况,要及时走到阴凉处补水、补糖,稍作休息,若仍未好转则要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p>
  <div class="bk-xspj">
    <p class="bj-sbx">学习评价</p>
    <p class="block">
      1.有一群学生在操场中间草坪上踢足球,而你正准备在操场跑道上跑步,应该怎么办?
    </p>
    <p class="block">2.模拟一次冰敷的流程。</p>
    <p class="block">3.模拟一次运动损伤后保护受伤部位的流程。</p>
    <p class="block">
      4.如果不可控制地要摔倒,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小?
    </p>
  </div>
  <h3 id="c007">专题七 掌握常用的应急救护技能</h3>
  <div class="bk-ztgs">
    <p class="bj1-ztgs">学习目标</p>
    <p class="block">
      1.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给生命创造第二次机会”的理念,培养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p>
    <p class="block">
      2.提升应急救护能力,争取成为第一响应者和第一施救者。
    </p>
    <p class="block">
      3.基本掌握生活中的烧烫伤、中暑、热射病、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以及心肺复苏术。
    </p>
  </div>
  <div class="bk-ztgs">
    <p class="bj1-ztgs">情境导入</p>
    <p class="block">
      在某市的半程马拉松上,一名跑者突然昏迷倒地,并且失去意识,幸好及时被两名从医的参赛选手发现,他们立即对该跑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急救,昏迷的跑者渐渐恢复了呼吸和心跳。
    </p>
  </div>
  <p>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的伤害。轻者引起疼痛或出血,重者导致功能障碍、残疾,甚至死亡。其实,有些伤者或患者是因现场救治不及时或救治方法错误,延误了救治时间或造成了二次损伤,才使伤情或病情加重,甚至丧失生命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应急救护技术,在第一时间就对自己或伤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施救,就可以争取到更多救治和救命的时间。
  </p>
  <p>
    本专题将带领同学们走进应急救护“现场”,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升应急救护能力,培养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懂得敬畏生命,保护生命健康。
  </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试一试</p>
    <p class="block">
      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进行“烧烫伤的现场应急处理”的学练。
    </p>
  </div>
  <h4 id="d026">一、热射病的现场急救与预防</h4>
  <h5 id="e048">(一)热射病的现场急救</h5>
  <p>
    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从事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对高热环境不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重症中暑),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热射病伤者死亡率高,幸存者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
  </p>
  <p><b>1.热射病的诊断</b></p>
  <p>
    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多器官系统损伤。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两种。
  </p>
  <p>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表现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忽感全身不适,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
    40°C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现象。劳力型热射病伴有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故可能会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内出现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等并发疾病,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p>
  <p>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期症状不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或有大小便失禁,体温可达40°C~42°C,可能伴有心衰、肾衰等症状。
  </p>
  <p><b>2.热射病的现场急救</b></p>
  <p>
    “两脱、一风、一降”,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脱光外衣、吹凉风对流散热、快速降温。急救的同时拨打120,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抢救。
  </p>
  <h5 id="e049">(二)中暑与热射病的预防</h5>
  <p>
    ①外出时要注意使用防晒物品,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天气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10:00~15:00)出门。
  </p>
  <p>②穿着应宽松,多穿棉质布料、颜色较浅的衣服。</p>
  <p>③多饮水,出汗多的人也可少量多次地饮用淡盐水。</p>
  <p>
    ④受热后忌“快速冷却”。不要立即吹空调、吹电扇、洗冷水澡,否则会造成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p>
  <p>
    ⑤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即使天气再热,空调设置的温度也不宜到
    24℃以下。空调不要直吹身体。
  </p>
  <p>⑥不要长时间在阳光曝晒或高温高湿、气流静止的环境下活动或工作。</p>
  <p>⑦若高温下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撤离高温现场。</p>
  <p>⑧必须在高温下作业时,需要加强个人防护。</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试一试</p>
    <p class="block">
      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进行“一般中暑的现场急救”的学练。
    </p>
  </div>
  <h4 id="d027">二、心肺复苏术(CPR)</h4>
  <p>
    我国每年猝死的人数大约为55万,其中有80%都发生在家庭中或一些公共场所。如经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可以挽救回35%~40%患者的生命。
  </p>
  <p>
    心肺复苏术是一种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a
      id="w5"
    ></a
    ><a href="chapter002.html#m5"><sup>[5]</sup></a>
  </p>
  <p>抢救前,施救者应先观察现场,确认现场环境安全。</p>
  <p>第一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p>
  <p>
    发现有人晕倒时应用力拍打患者肩部,附耳大声呼喊:“您怎么了?醒醒!”如果没有应答,应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感受有无搏动;同时贴近患者的鼻腔,感受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若感受不到动脉搏动、呼吸、心跳与胸廓起伏,判断为意识丧失状态,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p>
  <p>第二步,胸外按压。</p>
  <p>准备:将患者平放于硬板床或平整地面上,解开衣物。</p>
  <p>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p>
  <p>
    按压方法:两手叠扣,手指上翘,仅以掌跟接触胸骨。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可以弯曲,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p>
  <p>
    按压深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但手掌始终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当。
  </p>
  <p>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p>
  <p>比例: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小贴士</p>
    <p>
      颈动脉位于喉结旁1~2厘米处。判断患者状态不能超10秒,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要寻求帮助。
    </p>
  </div>
  <p class="center">
    <img class="img-a" alt="" src="../image/0042-3.jpg" />
  </p>
  <p class="img">图1-8-1 胸外按压</p>
  <div class="bk-xyx">
    <p class="bj1-xyx">试一试</p>
    <p>请同学们登录课程平台进行“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的学练。</p>
  </div>
  <p>第三步,气道开放。</p>
  <p>
    进行胸外按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这时需将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若有),可以用纱布或者手帕将异物从口腔中掏出。有假牙的患者要注意取下假牙。若无颈部损伤,用仰头抬颌法打开气道;若有颈部损伤,用推举下颌法。
  </p>
  <p class="center">
    <img class="img-d" alt="" src="../image/0042-1.jpg" />
  </p>
  <p class="img">图1-8-2 仰头抬颌法</p>
  <p class="center">
    <img class="img-b" alt="" src="../image/0042-2.jpg" />
  </p>
  <p class="img">图1-8-3 推举下颌法</p>
  <p>第四步,人工呼吸。</p>
  <p class="center">
    <img class="img-b" alt="" src="../image/0043-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