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10">
|
<!-- 19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h1>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200-01.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1-03.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能尊重并共情患有心肺系统疾病的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p>
|
<p class="content">(2)培养对心肺疾病患者心理需求的敏感性,并能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掌握:心肺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评估方法;心肺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干预策略。</p>
|
<p class="content">(2)熟悉:心肺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能够根据心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并开展相应的评估;能够根据评定结果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治疗和康复干预。</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1-04.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患者,男,58岁。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1年前因胸痛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术后半年内,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和对健康的过度担忧,常反复担心自己会再次发生心脏问题,尤其是在剧烈活动或面临较大压力时,一旦出现轻度胸痛和胸闷症状,就感到异常紧张不安,认为自己可能再度发病甚至死亡。此外,患者入睡困难,容易在夜间醒来。现在患者几乎不愿意出门,总是感到孤独无助,常会因为小事跟家人发脾气,很难找到事情让自己开心,整天唉声叹气。</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1.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p>
|
<p class="content">2.如何进行康复心理评估?</p>
|
<p class="content">3.如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80
|
</div>
|
</div>
|
</div>
|
|
|
<!-- 19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enter"><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2_01.jpg" alt="" /></p>
|
<p class="content">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肺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这些疾病通常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征,患者不仅面临着长期的疾病管理,还常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本章将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首先,探讨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对病情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及因长期病痛带来的情绪低落等问题。其次,阐述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评估方法,如“三问法”、心理测试量表等。最后,提出相关的心理干预策略,包含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心肺系统疾病患者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巧,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干预患者的心理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与支持。</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康复</h2>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201-01.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h3 class="thirdTitle">一、概述</h3>
|
<p class="content">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类心血管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和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p>
|
<p class="content">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在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然而,仅仅依靠生物医学的治疗模式往往难以解决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研究表明,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疾病进程、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将心理康复纳入冠心病的综合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心理康复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社会支持及促进健康行为,为实现全面康复提供基础。</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特征</h3>
|
<p class="poemtitle-l">(一)焦虑与恐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焦虑</span> 冠心病患者常因为对病情的担忧而感到焦虑。患者担心病情会恶化,担心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担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种焦虑情绪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烦躁。患者可能会反复询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对治疗方案产生疑虑,甚至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担忧。焦虑情绪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或易醒,形成恶性循环,并引发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进一步增加焦虑感。</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恐惧</span> 冠心病患者因疾病的不确定性、治疗过程的痛苦及手术的风险而感到恐惧,主要表现为对生命安全和治疗结局的担忧。恐惧可能导致患者对家人和医护人员支持的依赖,甚至影响治疗决策。部分患者会因恐惧而逃避或抵触治疗,出现拒绝手术或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配合医嘱的情况,进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81
|
</div>
|
</div>
|
</div>
|
|
|
<!-- 19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二)抑郁与悲观</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抑郁</span> 随着病情进展,冠心病患者因身体不适、活动受限或社会功能下降,常伴发沮丧和抑郁,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兴趣,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抑郁情绪可能导致患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此外,抑郁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质量,导致体重下降和精神萎靡。长期抑郁可能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易怒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悲观</span> 由于冠心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患者常感到悲观和无助,认为疾病不可治愈,只能等待病情逐渐恶化。这种悲观情绪可能削弱患者的治疗积极性,甚至引发绝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因悲观情绪选择放弃治疗,或对治疗效果持悲观态度,认为治疗只是徒劳无功的尝试,无法改变病情。</p>
|
<p class="poemtitle-l">(三)情绪波动与易激惹</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情绪波动</span> 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常处于持续性的心理压力之下。他们会时而感到乐观,认为病情会得到好转;时而又陷入绝望,认为疾病无法治愈。这种情绪波动可能使患者难以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治疗态度。</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易激惹</span> 面对疾病的压力和不适,冠心病患者常表现出易激惹的特征。他们可能更容易因琐事而情绪失控,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可能对其治疗依从性和康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易激惹状态的患者可能对家人、朋友及医护人员的建议产生强烈的抵触甚至排斥,对治疗策略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这不但削弱了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容易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中难以相处,进一步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降低整体生活质量,形成一种负面循环。</p>
|
<p class="poemtitle-l">(四)依赖与无助感</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依赖</span> 随着病情的加重,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照顾和支持,如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漱、进食等活动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注。这种依赖感易使患者感到无助、自卑,认为自己成了家人的负担,从而产生自责甚至自我否定,进一步加重抑郁和焦虑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无助感</span> 冠心病患者可能因为感到无法掌控病情和治疗过程,或因病情反复及对治疗效果的怀疑,认为自己无法应对现状,从而产生无助感。这种无力感可能导致患者过度依赖他人的支持,甚至失去对治疗的信心。面对现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而表现出对治疗和恢复缺乏动力。</p>
|
<p class="poemtitle-l">(五)应对方式</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逃避</span> 部分冠心病患者会选择逃避现实,通过否认或忽视疾病的存在来减轻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不愿面对疾病,甚至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这种逃避行为可能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逃避行为可能使冠心病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他们可能因为逃避而错过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或者因为不配合治疗而影响疗效。通常在发病的1~2天,冠心病患者表现为焦虑、疑病和否认。而在发病后的第3~5天,患者由于心绞痛效应和不适应病房环境等情况,出现失眠、抑郁等心理防御反应,试图通过逃避来减轻内心痛苦和焦虑的方式。</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82
|
</div>
|
</div>
|
</div>
|
|
|
<!-- 19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积极应对</span> 另一些冠心病患者可能会选择积极面对疾病,通过寻求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来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他们可能会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这种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治疗态度。积极应对的冠心病患者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改善病情。他们可能会通过参加康复锻炼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p>
|
<h3 class="thirdTitle">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评估方法</h3>
|
<p class="poemtitle-l">(一)直接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交谈与观察</span> 医生或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面对面交流,询问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情况、兴趣爱好等,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等,以初步评估其心理状态。</p>
|
<p class="content">临床中可采用“三问法”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初筛。三个问题如下: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心理状态或需要用药?是否有心神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原因?如果有两个及以上回答“是”,则患者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量表评估。</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心理测试量表</span></p>
|
<p class="content">(1)焦虑自评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得分越高,焦虑程度可能越严重。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回答,根据得分判断焦虑的严重程度。</p>
|
<p class="content">(2)抑郁自评量表:与SAS类似,是用于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的自评工具。得分越高,抑郁程度可能越严重。</p>
|
<p class="content">(3)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抑郁筛查工具,其包含9个条目,简单易用,能快速筛查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状态,用于追踪抑郁症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p>
|
<p class="content">(4)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用于评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严重程度。患者通过评分反映过去两周内焦虑症状的频率,常用于冠心病患者焦虑状况的评估。</p>
|
<p class="content">(5)心脏焦虑问卷(cardiac anxiety questionnaire,CAQ):用于评估患者对心脏疾病的焦虑程度。关注冠心病患者对心脏不适的认知、回避行为和身体感知,帮助识别与冠心病相关的心理问题。</p>
|
<p class="poemtitle-l">(二)间接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生活能力评估</span> 通过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了解其心理功能状态。例如,观察患者是否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评估患者的社交互动情况,如是否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常用的量表包括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 form,SF-36)和WHO生存质量测量简表。</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83
|
</div>
|
</div>
|
</div>
|
|
|
<!-- 19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认知功能评估</span> 通过一系列认知功能测试,如记忆力测试、注意力测试、语言能力测试等,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这些测试可以揭示患者在认知方面是否存在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常用的认知功能量表可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睡眠质量评估</spa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因心脏不适而出现失眠症状,因此睡眠质量评估也是心理评估的一部分。通过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如入睡时间、睡眠时长、是否易醒等,了解其睡眠质量。必要时,可采用专业的睡眠监测设备进行评估。常用的睡眠质量评估量表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失眠严重指数。</p>
|
<h3 class="thirdTitle">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康复方法</h3>
|
<p class="poemtitle-l">(一)认知行为疗法</p>
|
<p class="conten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冠心病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与心理情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消极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并教导患者如何识别和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来减轻这些情绪。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从而改善病情和预后。</p>
|
<p class="content">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评估、认知重构、行为训练和强化巩固四个阶段。以下是详细的实施步骤。</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第一步——心理评估</span> 具体如下。</p>
|
<p class="content">在治疗开始时,需全面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压力来源及不良认知模式。此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p>
|
<p class="content">首先,评估情绪状态:通过标准化心理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指数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p>
|
<p class="content">其次,记录自动思维:鼓励患者记录面对疾病或压力时的自动思维,例如,“我的病永远不会好”或“我感到无助”等。</p>
|
<p class="content">最后,分析压力源:识别导致焦虑或抑郁的核心问题,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健康焦虑。</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第二步——认知重构</span> 具体如下。</p>
|
<p class="content">认知重构的核心是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消极、非理性的思维。</p>
|
<p class="content">首先,识别消极思维模式。例如,患者可能会说:“我一旦感觉胸闷,就说明心肌梗死要发作了。”这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p>
|
<p class="content">其次,分析思维的合理性。通过事实验证和逻辑推理,帮助患者评估其思维的准确性。例如,引导患者思考:“每次体检我的心脏功能都稳定,并没有发现问题。”</p>
|
<p class="content">最后,用理性思维替代非理性思维:帮助患者用更客观的方式应对焦虑,如将“这次胸痛一定是心肌梗死,我会死掉”替换为“我可以先休息一下,观察症状,并按医生的指导处理”。通过日记或思维记录表,患者可以系统地练习用合理思维替代消极想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第三步——行为干预</span> 具体如下。</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84
|
</div>
|
</div>
|
</div>
|
|
|
<!-- 19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在调整思维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方法有放松训练、正念冥想、健康行为养成等。具体内容见下文介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第四步——强化与巩固</span> 具体如下。</p>
|
<p class="content">为了确保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需要建立有效的强化机制,巩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变化。</p>
|
<p class="content">(1)积极记录和反馈:让患者记录自己思维和行为的积极变化,增强自信心。</p>
|
<p class="content">(2)认知行为练习手册:提供个性化的练习手册,定期回顾并调整策略,以确保患者持续进步。</p>
|
<p class="content">(3)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患者支持小组,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p>
|
<p class="content">(4)定期随访与调整:治疗师可与患者保持沟通,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变化调整治疗策略。</p>
|
<p class="content">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系统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模式、改善情绪状态,并建立更健康的行为习惯,最终提升生活质量。</p>
|
<p class="poemtitle-l">(二)放松训练</p>
|
<p class="content">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深呼吸练习</span> 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放松技巧。通过深而慢的呼吸,患者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身体的紧张感,并有助于平静心灵。在冠心病的心理康复中,深呼吸练习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练习时,患者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缓慢吸气,使空气充满肺部,然后缓慢呼气,尽量让身体放松。每天练习5~10分钟,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心理状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渐进性肌肉松弛</span> 渐进性肌肉松弛是一种通过逐步放松身体各个部位来达到全身放松状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释放身体的紧张感,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渐进性肌肉松弛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还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p>
|
<p class="content">具体练习方法如下。</p>
|
<p class="content">(1)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p>
|
<p class="content">(2)从脚趾开始,缓慢绷紧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p>
|
<p class="content">(3)逐步向上移动,依次放松小腿、大腿、腹部、手臂、肩膀和面部肌肉。</p>
|
<p class="content">(4)在整个过程中,关注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对比,感受身体的变化。</p>
|
<p class="content">每日进行10~15分钟的渐进性肌肉松弛练习,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减轻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并促进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有助于冠心病的综合管理。</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冥想</span> 冥想是一种通过训练注意力和专注力来放松身心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p>
|
<p class="content">(1)常见的冥想方式</p>
|
<p class="content">1)内观冥想:通过关注自身的身体感觉、情绪变化和思维活动,培养对当下的觉察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p>
|
<p class="content">2)静坐冥想(如禅修、打坐):保持身体稳定和安静,专注于呼吸,放下杂念,使心灵归于平静。</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85
|
</div>
|
</div>
|
</div>
|
|
|
<!-- 19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3)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通过专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维活动,不做评判,从而提高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接纳能力。</p>
|
<p class="content">4)运动冥想(如瑜伽、太极、跑步等):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专注,感受呼吸与动作的结合,使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p>
|
<p class="content">(2)冥想练习步骤</p>
|
<p class="content">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p>
|
<p class="content">2)轻闭双眼,调整呼吸,缓慢而深长地吸气、呼气。</p>
|
<p class="content">3)关注当下的感觉,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身体的感觉或周围的声音上。</p>
|
<p class="content">4)如果出现杂念,不要刻意排斥,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带回当下。</p>
|
<p class="content">练习5~20分钟,结束后缓慢睁开眼睛,感受身心的变化。</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音乐治疗</span> 音乐治疗是一种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来缓解压力、稳定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疗法,特别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研究表明,适当的音乐可以降低焦虑、舒缓情绪,并有助于调节心率和血压。</p>
|
<p class="content">(1)音乐治疗的实施方法</p>
|
<p class="content">1)选择合适的音乐: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音乐。推荐舒缓、节奏均匀的音乐,如轻音乐、古典音乐(如莫扎特、贝多芬的慢乐章)、自然声音(海浪声、鸟鸣声)等,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避免节奏过快、刺激性强或情绪过于激昂的音乐,如重金属、快节奏电子音乐,以防加重焦虑。</p>
|
<p class="content">2)创造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处于安静、温馨的环境中,避免外界干扰。可以结合冥想、深呼吸或渐进性肌肉松弛练习,使放松效果更佳。</p>
|
<p class="content">3)治疗时长与频率:每次音乐治疗建议持续30~60分钟,患者可选择在睡前、休息时或压力较大时进行。每日1~2次,坚持数周或更长时间,可有效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并有助于血压和心率的稳定。</p>
|
<p class="content">(2)音乐治疗的形式</p>
|
<p class="content">1)被动聆听:患者安静地听音乐,调整呼吸,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入放松状态。</p>
|
<p class="content">2)主动参与:包括轻声哼唱、弹奏乐器、节奏打拍等,这种方式能够更深层次地帮助患者表达情绪,释放压力。</p>
|
<p class="poemtitle-l">(三)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p>
|
<p class="content">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理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与朋友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专业心理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心理问题。参与社区活动或加入支持小组等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这些支持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还能为他们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
|
<p class="poemtitle-l">(四)生活方式调整</p>
|
<p class="content">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理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患者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风险并改善预后。</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86
|
</div>
|
</div>
|
</div>
|
|
|
<!-- 19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均衡饮食</spa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油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适量运动</span>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戒烟限酒</span> 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应坚决戒除吸烟习惯,并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span> 冠心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夜间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或饮用刺激性饮料等干扰睡眠的行为。同时,通过放松训练或冥想等方法来提高睡眠质量也非常重要。</p>
|
<p class="poemtitle-l">(五)药物治疗</p>
|
<p class="content">药物治疗是心理康复治疗方案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来帮助其缓解症状。尽管有些常规的精神类药物能够消除病理性情绪低落,缓解焦虑、抑郁状态,但由于他们可能具有心脏毒性,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药物治疗中,这些药物并非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为新型精神类药物的代表,是重度或复发性抑郁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突触前末梢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间接提升中间神经元中5-羟色胺的活性水平。5-羟色胺作为一种传递愉悦情绪的信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更为重要的是,5-羟色胺还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冠心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遵循医嘱服药。</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二节 高血压的心理康复</h2>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207-01.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h3 class="thirdTitle">一、概述</h3>
|
<p class="content">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也伴随着多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从而削弱治疗效果,甚至加速疾病的进展。</p>
|
<p class="content">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交感神经调节异常、特定人格因素、对疾病长期管理的压力、对治疗效果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等。当高血压患者情绪紧张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过度激活,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血压升高。与此同时,高血压与特定的人格特质相关,如A型人格。研究提出,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常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高度激活,进而增强交感神经活性。此外,高血压患者在面对病情时可能产生否认或过度担忧等心理防御反应,进一步增加心理负担。这种“心身互动”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管理不可忽视。</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87
|
</div>
|
</div>
|
</div>
|
|
|
<!-- 19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心理康复作为高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将心理康复融入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干预提升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疾病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控制,也有助于构建高血压患者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p>
|
<h3 class="thirdTitle">二、高血压的心理特征</h3>
|
<p class="poemtitle-l">(一)焦虑情绪和抑郁倾向</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焦虑情绪</span> 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对血压升高的恐惧及对并发症的担心,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尤其是在血压控制不理想时,焦虑情绪往往愈加明显。患者可能会频繁地测量血压,或过度担心血压控制不佳,忧虑高血压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这种持续的健康担忧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其正常生活状态和情绪的稳定。</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抑郁倾向</span> 抑郁在高血压患者中也同样常见。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比普通人群有更高的抑郁症发病率。一些高血压患者在长期面对疾病管理压力、生活质量下降及对未来健康的不确定性时,可能出现抑郁。他们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或疲劳感加重等。抑郁情绪不仅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情绪,还可能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血压的控制效果。长期的抑郁状态通过增加心率、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和释放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导致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在高血压患者中,抑郁情绪往往与疾病进展紧密相关,因此,及早识别并干预抑郁情绪对有效治疗至关重要。</p>
|
<p class="poemtitle-l">(二)否认与逃避</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否认</span> 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否认疾病的存在,在其诊断为高血压后,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们可能认为血压只是暂时升高,与工作压力、疲劳相关,长此以往这种否认的态度使得患者可能忽视医生的建议,不定期复查或监测血压,甚至拒绝服用降压药物。其次,部分患者否认疾病的严重。即使部分患者接受了高血压的诊断,也可能低估其潜在风险,认为高血压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从而轻视高血压对心血管、肾脏和大脑的长期损伤。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会导致患者缺乏主动管理疾病的愿望,拖延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最后,部分患者否认疾病与自身行为的关联。一些患者对高血压的病因缺乏正确认识,将其结果归因于遗传等不可控因素,而否认不良行为(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这种态度使得患者难以意识到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进一步影响疾病的控制效果。</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逃避</span> 一些高血压患者尽管知道自己可能患有高血压,但却拒绝进行诊断或检查。这种逃避行为的根本原因,往往源自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疗过程的担忧。许多患者担心诊断结果会带来长时间服药的负担,或者对治疗产生不安感。除了回避诊断,部分患者还会逃避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高血压的有效管理不仅依赖药物治疗,还需要在饮食、运动和情绪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调整。但是,由于逃避心理的作用,这些患者可能对这些改变产生抗拒。例如,他们可能继续保持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不愿意戒烟或减少饮酒,并且很少进行规律的运动。虽然这些改变对健康有益,但他们往往认为这会影响生活质量,或产生过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因此不愿作出改变。</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88
|
</div>
|
</div>
|
</div>
|
|
|
<!-- 19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三)依赖和病耻感</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依赖</span>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医生或家人过度依赖的倾向。许多患者可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过分依赖外部支持,忽视了自身在疾病管理中的关键角色。尤其在面对长期的疾病管理和心理压力时,他们可能更渴望家人、朋友和医务人员的关心与帮助,而非主动寻求自我调整和应对方式。这种依赖可能会妨碍患者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影响治疗效果。</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病耻感</span> 高血压患者常因为患有慢性病而产生自卑感,甚至可能因此感到羞耻。患者可能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影响社交关系、职业发展,或者给身边的人带来负担。这种病耻感可能导致患者对疾病保持回避态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选择隐瞒病情,不愿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p>
|
<p class="poemtitle-l">(四)情绪波动与压力相关反应</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情绪波动</span> 血压波动以及长期疾病管理的压力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急躁、易怒或与家人、医护人员发生冲突。这种情绪波动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进一步干扰血压的控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情绪波动使得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导致血压管理困难,进而加剧病情。</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压力相关反应</span>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多方面的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包括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等。这些压力源可能导致患者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更加紧张,从而触发应激反应,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形成“压力—高血压”的恶性循环。长期的压力可能不仅影响患者的血压,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加重疾病负担。</p>
|
<h3 class="thirdTitle">三、高血压的心理评估方法</h3>
|
<p class="content">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涉及直接评估、间接评估和全面评估三个主要方面。每种评估方法侧重不同的信息来源和评估视角,从而帮助临床工作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疾病管理的影响。</p>
|
<p class="poemtitle-l">(一)直接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评估其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直接访谈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和家庭环境。提高直接的支持和参与有利于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疾病认知、生活方式等因素。访谈可以帮助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p>
|
<p class="content">直接评估方法指的是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互动,直接收集关于患者心理状态、情绪反应、社会支持、疾病认知等多维度信息。这类评估方法不仅包括访谈,还包括观察、问卷、测试等多种手段。直接评估能够深入了解患者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心理困扰和应对方式,为制订个性化的治疗和心理干预计划提供基础。</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89
|
</div>
|
</div>
|
</div>
|
|
|
<!-- 20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访谈评估</span> 访谈评估通过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访谈形式,旨在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情绪状态、对高血压的认知、疾病管理的态度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访谈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并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疾病的理解。通过访谈,治疗师还可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偏差,如对疾病发展的过度担忧或对治疗的误解等,进而为制订更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观察评估</span> 除了访谈,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言语来评估其心理状态。例如,通过观察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表达方式、肢体语言等,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情绪低落、焦虑或紧张的表现。观察法对于识别某些患者可能不易言表的心理困扰尤其重要。此外,观察患者在高血压管理中的行为(如是否按时服药、是否积极参与运动等)也能提供重要的信息。</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心理测试与问卷评估</span></p>
|
<p class="content">(1)患者健康问卷:为临床上常用于筛查抑郁的自评量表,其评分范围:0~4分没有抑郁症状或极轻度抑郁症状;5~9分可能有轻度抑郁;10~14分可能有中度抑郁;15~19分可能有中重度抑郁;20~27分可能有重度抑郁。对于重度抑郁患者,建议转诊精神专科。</p>
|
<p class="content">(2)抑郁自评量表:用于评估抑郁症状,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常伴随疾病发展而加重。得分越高,抑郁程度可能越严重。</p>
|
<p class="content">(3)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得分越高,焦虑程度可能越严重。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回答,根据得分判断焦虑的严重程度。</p>
|
<p class="content">(4)广泛性焦虑量表:为临床上常用于筛查焦虑的自评量表,其评分范围:0~4分为正常水平;5~9分可能有轻度焦虑;10~13分可能有中度焦虑;14~18分可能有中重度焦虑;19~21分可能有重度焦虑。对于重度焦虑患者,建议转诊精神专科。</p>
|
<p class="poemtitle-l">(二)间接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工作压力评估</span> 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来评估工作倦怠感。量表采用7级评分,用以评估个体在不同程度上的感受和体验,反映高血压个体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上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睡眠评估</span>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是评估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常用工具。PSQI量表包含19个条目,评估内容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7个维度。每个维度按0~3分计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临床上一般以7分作为睡眠质量好坏的分界点,≤7分代表睡眠质量好,>7分代表睡眠质量差。</p>
|
<p class="poemtitle-l">(三)全面评估</p>
|
<p class="content">全面评估结合了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旨在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信息收集,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高血压的相互关系。常见的全面评估内容如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症状自评量表</span> 评估患者的整体心理症状,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可能通过该量表识别出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强迫症状或睡眠障碍等。</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评估</span> 在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评估中,对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日常功能进行专业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因素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也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例如,孤独感或社交隔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或焦虑的心理反应,影响疾病的长期管理。为此,采用如SF-36和WHOQOL量表等工具可以提供全面的评估。</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90
|
</div>
|
</div>
|
</div>
|
|
|
<!-- 20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F-36量表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的生命质量评估工具,包含36个条目,涵盖8个维度: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这些维度的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其中分数越高表明功能状况越好,生命质量越高。</p>
|
<p class="content">WHOQOL-100量表包含100条问题,涵盖了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有关的6个领域和24个方面,可全面评估人群的生命质量。该量表有助于识别高血压患者在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p>
|
<p class="content">通过这些量表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提升其整体生活质量。</p>
|
<h3 class="thirdTitle">四、高血压的心理康复方法</h3>
|
<p class="content">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不仅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心血管并发症,还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过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还可能间接加重高血压的病情。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p>
|
<p class="poemtitle-l">(一)健康宣教</p>
|
<p class="content">在高血压的心理干预中,健康宣教是提升患者对疾病及其相关心理问题认知的基础。系统的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全面掌握疾病的性质、机制和治疗策略。</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疾病知识普及</span> 通过发放宣传册、口头教育或视频宣教等途径,向患者详细解释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遗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讲座,加深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指导他们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有效控制血压。这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增强对疾病管理的主动性和信心。</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心理因素的作用</span> 强调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教育患者认识到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如何引起血压升高,并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高血压控制的重要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健康生活方式指导</span> 提供关于饮食(如低盐、低脂、高钾饮食等)、运动(如适量有氧运动:太极拳、五禽戏等)、作息规律等方面的建议,引导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病理生理因素对心理状态的不良影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span> 通过教会患者识别和管理情绪波动、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以避免心理压力对血压的潜在负面影响。</p>
|
<p class="poemtitle-l">(二)认知行为疗法</p>
|
<p class="content">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不良情绪反应,提升其心理反应能力和疾病管理能力,从而对血压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对于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的高血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于高血压患者管理心理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有显著帮助。</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91
|
</div>
|
</div>
|
</div>
|
|
|
<!-- 20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治疗环境</span> 通常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以确保患者能够放松并专注于治疗过程,亦可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进行。</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主要技术</span></p>
|
<p class="content">(1)认知重构: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全面评估其认知偏差和心理状态。根据认知不良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如果患者因缺乏对高血压的了解而产生过度的预后担心,应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这包括详细解释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案及其重要性。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纠正其对高血压的认知偏差,识别并转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降低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此外,引导患者建立更为积极和适应性的认知框架。教育患者识别和管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其能够在出现这些情绪时,及时意识到并调整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p>
|
<p class="content">(2)转变思维:通过尝试转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寻找更积极的替代性想法,例如,主动解决问题和接纳自身的不足等。当出现消极想法时,可以问自己“我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吗?”或“是否有其他更积极的解释?”这种自我提问有助于打破固定的消极思维模式。当识别到一个消极的想法时,尝试用一个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想法来取代它。比如,将“我总是失败”改为“我从每次尝试中都学到了东西”。通过这种转变思维的方法,逐步克服消极思维,建立更积极的思维模式。</p>
|
<p class="content">(3)行为训练:引导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患者多种放松技巧,如呼吸放松训练和音乐放松训练。具体的行为训练方案将在下文的放松训练与压力管理、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部分中详细阐述。</p>
|
<p class="poemtitle-l">(三)放松训练与压力管理</p>
|
<p class="content">高血压患者往往容易受到情绪波动和压力的影响,放松训练和压力管理技术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从而降低血压水平。</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深呼吸</span> 深呼吸训练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放松方法,通过缓慢而深长的呼吸,使交感神经系统放松,减少焦虑和紧张,帮助调节血压。选择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环境,可以坐着或躺着,确保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背部保持挺直,放松面部、颈部和肩部的肌肉。使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扩张;呼气时腹部缓缓收缩,空气通过嘴巴慢慢呼出。建议持续进行这种深呼吸练习5~10分钟,或直到感到放松为止。</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冥想</span> 冥想是一种通过集中注意力、减少杂念来平静身心的放松方法。通过冥想,患者能够有效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并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平卧或半卧位),以确保身体放松,微闭双眼,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每一次呼气和吸气的过程。鼓励患者想象一幅美丽的画面,如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等,或回忆曾经发生过的美好事情。让患者均匀呼吸10分钟后引导其将注意力逐步从下向上转移,从脚尖开始,逐渐向上至小腿、大腿、腹部、胸部、颈部、面部转移。建议患者每天进行两次冥想练习,早晚各一次,20~40分钟/次,可在晨起和晚上睡前进行。通过这种冥想练习,患者可以逐步提高自我放松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压力和情绪。</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渐进性肌肉放松</span>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帮助患者通过紧张和放松一系列肌肉群,逐步释放身体紧张,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该方法有助于缓解因压力和焦虑引起的肌肉紧张和不适。训练时嘱患者平卧,双足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臂置于身体两侧,与躯干成45°,掌心朝上。以舒缓、温和的语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从两足与小腿、两大腿、臀部、腰部、腹部、胸部、颈部、两肩部、两臂、两手、面部等部位逐一收紧肌群10~15秒,然后放松肌群15~20秒。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鼓励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组肌群收缩与放松的感觉上,以增强放松效果。</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92
|
</div>
|
</div>
|
</div>
|
|
|
<!-- 20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四)音乐治疗</p>
|
<p class="content">音乐治疗是一种利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调节情绪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恰当的音乐能够显著减轻焦虑、提升情绪、放松身体,进而对血压产生积极的影响。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音乐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紧张状态。一项针对社区中抑郁情绪的老年人的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月的音乐治疗,患者的抑郁评分、血压和心率均显著下降。治疗师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后,会为他们挑选合适的音乐。</p>
|
<p class="content">在开始音乐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先排空大小便,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并进行3~5分钟的放松引导。每天播放一次音乐,每次持续45分钟。播放音乐时,音量要适宜,不宜太大,一般在40分贝左右即可,以耳朵听着不吵、心里不躁为好。治疗结束后,与患者积极讨论音乐治疗的感受和临床效果,以便对音乐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以下是可选音乐类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轻音乐放松</span> 播放轻柔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自然声音等)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少因高血压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血压的稳定。</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节奏性音乐</span> 通过使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调节患者的生理节奏,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恢复生理平衡。</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个性化音乐治疗</span> 根据患者的个人兴趣和情绪状态,选择适合的音乐类型进行干预,增加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参与感。</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音乐治疗</span></p>
|
<p class="quotation">音乐治疗作为心理康复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科学的音乐选择和情绪调节机制,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改善情绪波动,降低血压。具体来说,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能通过调节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提高身心健康的效果。例如,经典音乐、轻音乐等类型的音乐可以促进副交感神经的活跃,帮助血压降低。在治疗中,患者通过音乐的舒缓旋律与节奏,进入一种心灵放松的状态,消除负面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这种疗法帮助患者减少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这一过程强调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患者在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下进行康复。</p>
|
<p class="poemtitle-l">(五)生物反馈治疗</p>
|
<p class="content">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将体内的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心率、血压、脑电等)采集处理,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让患者感知。这种方法指导患者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93
|
</div>
|
</div>
|
</div>
|
|
|
<!-- 20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主要设备</span></p>
|
<p class="content">(1)心率监测:实时反馈心率变化,指导患者通过放松技术进行调节。生物反馈治疗仪能够监测心率等生理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可视化或听觉化的反馈,帮助患者控制和改善自身的生理功能。</p>
|
<p class="content">(2)皮肤电反应:监测皮肤电导等生理信号,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紧张程度,并协助其放松。</p>
|
<p class="content">(3)呼吸频率监测:通过调整呼吸模式进行自我调节训练,以达到调节血压的目的。</p>
|
<p class="content">(4)肌电监测:监测肌肉张力,帮助缓解身体紧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普遍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治疗过程</span> 患者佩戴传感器以实时反馈数据,治疗师根据这些反馈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使其学会如何自我调节。生物反馈治疗仪通常由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反馈显示器组成。传感器用于监测患者的生理信号,信号处理器将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将结果反馈给患者。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监测和调节人体生理指标,增强患者的自我感知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身体和心理状况。</p>
|
<p class="poemtitle-l">(六)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p>
|
<p class="content">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减少对心理和生理的负面影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饮食干预</span> 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以减少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建议选择低钠或无钠的食物,例如新鲜水果、蔬菜、瘦肉和鱼类,并尽量避免过多加工食品。建议增加富含钾、镁和纤维的食物摄入,如香蕉、土豆和菠菜等。控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量。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和优化食物种类及摄入量,以满足健康需求,从而促进血压控制和心理健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运动干预</span> 帮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身体健康,减轻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有效长期控制血压和促进整体健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睡眠管理</span> 鼓励患者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以减少失眠和睡眠障碍对血压的不利影响。①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以确保睡眠质量并按时作息;②对于难治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和/或血压异常下降的患者,应进行睡眠障碍的筛查;③对于有睡眠障碍(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等)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④经常值夜班或需要轮班工作者应考虑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进行诊断和后续评估;⑤高血压患者不应在夜间使用利尿剂,以免夜尿过多而影响睡眠。</p>
|
<p class="content">改善睡眠障碍的具体措施如下。</p>
|
<p class="content">(1)睡眠认知行为疗法:①做好睡眠卫生教育,每晚在固定的时间就寝;睡前远离咖啡和尼古丁,睡前泡脚、洗澡;舒适的床上用品,保持室温舒适、环境安静或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②刺激控制疗法,避免在床上从事与睡眠不相关的刺激性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阅读、做计划/思考等)。③睡眠限制疗法,控制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长。催眠疗法、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对于改善睡眠障碍也有一定的作用。</p>
|
<p class="content">(2)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注意降压药和睡眠药物的相互作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行为干预</span> 通过行为改变技术(如自我监控、奖励系统等),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从而促进血压的控制和心理康复。</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94
|
</div>
|
</div>
|
</div>
|
|
|
<!-- 20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七)药物治疗</p>
|
<p class="content">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那些伴有显著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的患者。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抗抑郁药物</span> 临床常用一线抗焦虑抑郁药为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其药物疗效确切,较安全,心血管不良反应较少,但使用过程仍应注意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并在停药时缓慢减量。对焦虑抑郁相关高血压患者予以抗焦虑抑郁治疗,能够帮助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情绪。</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抗焦虑药物</span>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安神药物</span> 对于因焦虑导致的失眠,适当的镇静安神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理康复</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概述</h3>
|
<p class="conten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和呼吸症状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源于气道和/或肺泡异常,通常与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有关,并受个体易感因素的影响。COPD的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随时间进展,逐渐加重。根据《2017慢阻肺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的定义,COPD不仅是一种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而且其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p>
|
<p class="content">COPD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其中,慢性咳嗽和咳痰常为早期症状,可能先于气流受限出现;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初期多发生于体力活动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常伴发焦虑和恐惧情绪。喘息和胸闷多见于急性加重期,但也可在疾病稳定期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对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产生适应性,从而忽视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迟。此外,COPD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不同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p>
|
<h3 class="thirdTitle">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理特征</h3>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215-01.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poemtitle-l">(一)焦虑与恐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焦虑</span> COPD患者常因长期呼吸困难和病情进展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对症状恶化和突发性呼吸急促的恐惧感增强,甚至可能对自己能否控制呼吸产生担忧。患者常反复关注自身的微小症状变化,担心未来健康状况的恶化,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焦虑。长期焦虑还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一步影响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95
|
</div>
|
</div>
|
</div>
|
|
|
<!-- 20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恐惧</span> 恐惧感在COPD患者中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或呼吸困难剧烈时。患者对突然加重的症状、呼吸停止、住院治疗及可能的死亡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感常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会因害怕病情加重或治疗的副作用而拒绝治疗。恐惧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干扰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控制。</p>
|
<p class="poemtitle-l">(二)抑郁情绪</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情绪低落</span> COPD患者常因疾病进展导致肺功能下降、活动耐力减退及生活质量显著降低,进而引发情绪低落。呼吸困难、体力受限及慢性病痛的持续影响,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无助感和无望感。部分患者表现为兴趣减退(尤其是对既往喜爱的活动)、精力不足及自我评价降低,这些症状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功能限制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抑郁症的风险</span> COPD患者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其抑郁风险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肺功能下降(如FEV<span class="sub">1</span>降低)、急性加重频率增加及生活质量恶化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身体不适、社会功能受限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可能进一步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情绪持续或加重。此外,抑郁症的诊断在COPD患者中常被低估,因其躯体症状(如疲劳、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可能与COPD本身重叠,需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进行鉴别。值得注意的是,抑郁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降低治疗依从性,增加急性加重风险,甚至与更高的自杀风险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COPD患者的抑郁情绪至关重要。</p>
|
<p class="poemtitle-l">(三)社交隔离与孤独感</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减少社交活动</span> 呼吸困难和体力下降限制了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外出活动,导致他们逐渐减少社交互动。社交活动的减少不仅降低了患者与他人沟通的机会,还使他们更加孤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长时间的社交隔离加剧了患者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症状,使他们更难寻找到情感支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孤独感的负面影响</span> 孤独感和情感的疏离使得患者在心理上陷入困境,无法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安慰。这种情感上的孤立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压力,还可能加剧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力感。社交隔离的恶性循环可能使患者更加退缩,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和身体健康。</p>
|
<p class="poemtitle-l">(四)自我形象的改变</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自我认同的变化</span> 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身体功能的逐步丧失让COPD患者的自我形象发生改变。许多患者经历了从健康、独立的个体到需要依赖他人帮助的转变,这种变化常引发自我否定和自尊心受损。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再是原来那个有活力的人,而是一个脆弱且需要照顾的患者。</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自我价值感受损</span>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性下降,他们常感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丧失。患者可能在对疾病的消极认知中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再值得尊重或关注,这种情绪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面对治疗时感到无望和沮丧。</p>
|
<p class="poemtitle-l">(五)治疗中的心理困扰</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心理问题的复杂性</span> COPD患者不仅面临生理上的挑战,许多人还存在情绪困扰、个性问题,甚至有酒精或药物滥用史,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和顽固。长期的心理困扰可能导致患者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进而影响疾病的管理和治疗效果。</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96
|
</div>
|
</div>
|
</div>
|
|
|
<!-- 20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治疗难度的增加</span> 心理困扰使得COPD患者在应对疾病时可能缺乏积极性和应对能力。患者可能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甚至出现情绪暴躁、合作性差等问题,增加了医护人员在治疗中的难度。</p>
|
<p class="content">因此,COPD的管理不仅限于身体层面的治疗,更应包括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负担,还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更有效地应对疾病,最终提升生活质量。</p>
|
<h3 class="thirdTitle">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理评估方法</h3>
|
<p class="poemtitle-l">(一)直接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交谈</span>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评估他们的情绪状态、思维方式及对病情的理解。交谈不仅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还能让医生或心理评估人员直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困惑和压力。交谈时可以涉及以下内容。</p>
|
<p class="content">(1)情绪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焦虑、抑郁、无助或孤独等情绪。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情绪波动或情绪低落的情况。</p>
|
<p class="content">(2)病情认知:通过询问患者对COPD的病因、病程、治疗目标及预后的理解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深度。例如,询问患者,“您认为COPD的主要诱因是什么?”“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治疗方案?”等问题。</p>
|
<p class="content">推荐量表如下。</p>
|
<p class="content">1)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revised,IPQ-R):涵盖患者对疾病原因、病程、后果、控制感及情绪反应的认知,适用于量化COPD患者的疾病认知偏差。</p>
|
<p class="content">2)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通过症状评分(如咳嗽、呼吸困难)间接反映患者对疾病影响的认知,总分≥10分提示中重度影响。对COPD的了解程度,是否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p>
|
<p class="content">(3)社会支持: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社区等支持资源的可获得性及利用情况,以判断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其对疾病管理的影响。</p>
|
<p class="content">对于家庭支持方面,可以通过询问患者:“在您感到不适或需要帮助时,家人是否能提供支持?”“您的家人是否了解COPD,并参与您的日常照护?”对于朋友/社交支持方面可以询问患者:“您平时是否会与朋友或他人交流您的病情?”或“疾病是否影响了您的社交活动?您是否因此感到孤独?”对于社区/医疗支持方面可以询问患者:“您是否参加过COPD患者支持小组或社区康复活动?”或“您是否知道如何获取医疗或心理咨询服务?”</p>
|
<p class="content">标准化评估工具如下。</p>
|
<p class="content">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p>
|
<p class="content">评估维度:客观支持(实际得到的帮助)、主观支持(情感体验)、支持利用度(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p>
|
<p class="content">适用性: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可量化社会支持水平。</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97
|
</div>
|
</div>
|
</div>
|
|
|
<!-- 20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2)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p>
|
<p class="content">评估维度: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如陪伴、经济援助)、信息支持(如疾病知识获取)。</p>
|
<p class="content">特点:侧重医疗相关社会支持,适合COPD等慢性病患者。</p>
|
<p class="content">3)Lubben社交网络量表(LSNS-6)</p>
|
<p class="content">评估维度:家庭与非家庭(朋友、邻居)社交网络的规模与紧密程度。</p>
|
<p class="content">优势:简洁(6个条目),适用于老年或社交孤立风险较高的患者。</p>
|
<p class="content">(4)应对方式:评估患者如何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如是否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是否有过度焦虑或回避的行为。</p>
|
<p class="content">通过交谈,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情绪反应、认知状态及其应对方式,从而为后续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观察</span> 观察患者的行为和外貌也是直接评估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以及交谈时的表现,能够进一步补充交谈中的信息。观察的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内容。</p>
|
<p class="content">(1)面部表情:观察患者是否表现出焦虑、沮丧、困惑等情绪的面部表情。</p>
|
<p class="content">(2)姿势与肢体语言:注意患者是否表现出无力、紧张、回避或过度焦虑的身体语言。</p>
|
<p class="content">(3)言语表达:观察患者的言语流利度、语速、语调等,是否存在迟缓、过度急促或语无伦次的情况,帮助识别潜在的情绪问题或认知障碍。</p>
|
<p class="content">(4)身体状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疲劳等生理症状,这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心理测试量表的选择</span> 综合医院在诊断COPD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时,通常采用“状态”和“障碍”等概念。其中,“焦虑抑郁状态”指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承受或调节能力、对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需要医学处理的情况;而“焦虑抑郁症”则需符合精神科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由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医生基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Ⅳ(DSM-Ⅳ)标准进行结构化访谈作出结论。目前临床上缺乏针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常采用多种筛查量表对患者心身情况进行评估。</p>
|
<p class="content">(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临床评估工具,用于评定个体的焦虑症状。该量表共包含14个项目,涵盖焦虑的多个方面,包括情绪、身体症状和认知功能等。每个项目的评分范围为0(无症状)到4(症状最严重),总分从0~56分。评分标准如下。0~17分,轻度焦虑;18~24分,中度焦虑;25分及以上,重度焦虑。</p>
|
<p class="content">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每个项目被打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如果总分≥25分,表明患者可能处于重度焦虑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p>
|
<p class="content">(2)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HADS用于检测患者在医院环境下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焦虑和抑郁两个子项,每个子项包含7个项目,总共14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3分,总分分别表示焦虑和抑郁的程度,其中0~7分为正常,8~10分为轻度,11~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p>
|
<p class="content">(3)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anxiety inventory for respiratory disease,AIR):AIR是专门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设计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他们的焦虑水平。该量表包含若干项目,根据患者对每个项目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代表焦虑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198
|
</div>
|
</div>
|
</div>
|
|
|
<!-- 20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4)广泛性焦虑障碍7项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GAD-7):GAD-7是一种简洁有效的评估工具,用于检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该量表包含7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患者的回答情况得分,总分表示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范围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由Max 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一种临床医生评分量表,用于评估抑郁症的症状。量表共有17项,涵盖抑郁情绪、失眠、食欲变化、心理运动性迟滞等多个方面。评分范围为0~52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此量表常用于临床研究和治疗中,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p>
|
<p class="content">(6)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GDS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抑郁筛查工具,旨在识别老年人群体中的抑郁症状。该量表有两种版本:短版(15项)和长版(30项)。通过回答简单是非问题,评估老年人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越大。常用于老年患者的抑郁筛查和早期干预。</p>
|
<p class="content">(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PHQ-9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抑郁筛查工具,包含9个问题,旨在评估过去两周内抑郁症状的频率。每个问题的评分范围是0~3分,总分范围是0~27分。根据分数,患者可以被分类为无抑郁、轻度、中度或重度抑郁。PHQ~9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既可以用来筛查抑郁症,也能用来监测症状变化。</p>
|
<p class="content">(8)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中心量表(centre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cale on depression,CES-D):CES-D量表是由拉里·拉文(Larry Radloff)于1977年开发的一种评估抑郁症状的量表,特别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评估过去一周内的抑郁症状(例如,情绪低落、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等)。每个问题的评分范围为0~3分,总分范围为0~60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常用于人群筛查和流行病学研究。</p>
|
<p class="content">这些量表对COPD患者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其焦虑抑郁症状简便有效的测量和评估工具。此外,使用有效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来评估疾病的总体影响和优化治疗也至关重要。</p>
|
<p class="content">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不同的量表来评估COP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时,需要注意各个量表的特点和差异,避免因为量表本身的设计问题而导致对患者心理症状的错误评估。具体来说,老年抑郁量表在评估抑郁时,不包含一些可能与抑郁症相关的躯体症状(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这可能导致它高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因为躯体症状没有被考虑在内。而许多焦虑量表在评估焦虑时,包括了COPD的躯体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等),这些躯体症状可能与焦虑症状重叠,因此容易高估患者的焦虑水平。</p>
|
<h3 class="thirdTitle">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h3>
|
<p class="content">COPD是一种进展性肺部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呼吸困难、持续的咳嗽和痰多等症状。这些生理上的困扰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带来显著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问题。心理康复作为COPD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p>
|
<p class="poemtitle-l">(一)认知行为疗法</p>
|
<p class="conten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重构和行为改变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基于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框架,采用协作式、结构化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其负面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对于COPD患者,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因为这些患者常面临病情恶化的恐惧、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担忧及与疾病相关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适应能力,提升生活质量。</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199
|
</div>
|
</div>
|
</div>
|
|
|
<!-- 21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1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1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认知重构</span> COPD患者常存在“一次气喘发作就会窒息而死”“出门就会缺氧晕倒”等过度灾难化认知。因此干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p>
|
<p class="content">(1)症状归因训练:帮助患者区分主观不适与客观危险(如血氧90%时虽不适但安全)。</p>
|
<p class="content">(2)概率评估法:用急性加重住院率等数据矫正错误预期。</p>
|
<p class="content">(3)控制感具象化:将“我完全失控”转化为具体应对步骤(使用支气管剂→缩唇呼吸→求助)。</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行为激活</span> 针对“活动-呼吸困难”的恶性循环。</p>
|
<p class="content">(1)氧疗结合暴露:设计带氧状态下的现实场景活动(购物/散步)。</p>
|
<p class="content">(2)症状日记技术:记录活动时血氧数据,破除主观恐惧。</p>
|
<p class="content">(3)呼吸-动作节律:训练患者“吸—走2步—呼—走3步”的适应性步行模式。</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呼吸兼容式放松技术</span> 改良传统方法以适应呼吸限制。</p>
|
<p class="content">(1)阶梯式缩唇放松:基础呼吸→肢体放松→正念观察逐步整合。</p>
|
<p class="content">(2)水杯吹泡训练:通过吹泡泡游戏同步训练呼气控制与情绪调节。</p>
|
<p class="content">(3)体位适应性冥想:采用前倾坐位进行引导想象,减轻膈肌压迫感。</p>
|
<p class="poemtitle-l">(二)放松训练与冥想</p>
|
<p class="content">COPD患者常面临呼吸困难的症状,这会导致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增强。因此,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对缓解这些情绪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深呼吸训练</span> 深呼吸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放松技巧,能够帮助COPD患者在遭遇呼吸困难时保持冷静。通过腹式呼吸或慢呼吸练习,患者能够改善气体交换,减少焦虑感,并提高对呼吸困难的耐受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冥想与正念</span> 冥想,特别是正念冥想,已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益处。正念冥想的核心在于专注当下,通过放松身心和减少消极情绪来改善情绪状态。COPD患者在进行正念冥想时,能够学会接受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而不因对未来的过度担忧而加剧焦虑。</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渐进性肌肉放松</span> 该方法通过系统地放松和紧张不同肌肉群,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紧张感,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由呼吸困难引起的心理压力。</p>
|
<p class="poemtitle-l">(三)社交支持</p>
|
<p class="content">社交支持是影响COPD患者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患者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联系能够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疾病应对能力。</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家庭支持</span> COPD患者的家属通常在疾病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鼓励和积极互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无助感和焦虑。家属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日常生活,提醒其遵守治疗计划,并在患者情绪低落时提供支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同行支持小组</span> 除了家人,参加COPD患者的支持小组也可以为患者提供重要的社交支持。在这些小组中,患者可以与其他患有相似疾病的人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增强彼此的心理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感受到不再孤单,并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信心。</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200
|
</div>
|
</div>
|
</div>
|
|
|
<!-- 21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1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社区支持</span> 患者还可以参与社区活动或与志愿者组织合作,进一步拓宽社交圈子,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交隔离感。</p>
|
<p class="poemtitle-l">(四)心理教育与自我管理</p>
|
<p class="content">心理教育是心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增强其应对能力。</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疾病教育</span> 通过系统的疾病教育,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COPD的病程、治疗方法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还能够帮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作出更合理的预期。</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自我效能感</span> 教育患者如何管理自己的疾病,监控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调整生活方式,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患者对自己疾病管理的控制感越强,其心理状态越积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情绪管理技巧</span> 通过心理教育,患者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并应对负面情绪,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表达、压力管理等。这些技巧能够有效减轻由疾病引发的情绪困扰。</p>
|
<p class="poemtitle-l">(五)运动与身体活动</p>
|
<p class="content">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能显著提高其心理状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有氧运动</span> 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已被证明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通过运动,患者能够增强身体的耐力,减少呼吸困难,提升日常生活的自信心。</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社交运动</span> 参加集体运动(如康复训练班、瑜伽课程等)也能够增强患者的社交互动,并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改善其心理健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逐步增加运动量</span> COPD患者在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剧烈活动,应根据个人体能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在专业指导下,制订适合的运动计划,能够帮助患者既能提高体力,又能避免因运动过度而引发不适。</p>
|
<p class="poemtitle-l">(六)心理康复的整体实施策略</p>
|
<p class="content">心理康复不仅仅是单一方法的应用,而应结合COPD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干预等。</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药物治疗</span> 在COPD合并焦虑和抑郁症的患者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常见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p>
|
<p class="content">(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TCAs(如阿米替林、多塞平)通过提高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改善抑郁症状,但因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尿潴留、心脏问题等)较多,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风险较高,目前已不作为COPD患者的首选药物。</p>
|
<p class="content">(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改善情绪,是治疗COPD患者抑郁和焦虑的首选药物。其耐受性较好,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失眠和性功能障碍,适用于大多数COPD患者。</p>
|
<p class="content">(3)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通过同时增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伴有躯体化症状(如疼痛)的COPD患者更具优势。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头痛和失眠,但总体耐受性良好。</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201
|
</div>
|
</div>
|
</div>
|
|
|
<!-- 21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4)其他药物治疗:除了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有时也用于短期缓解焦虑症状,但由于其可能导致依赖性,通常不推荐长期使用。对于合并严重焦虑症的COPD患者,短期使用这些药物可提供一定的缓解。</p>
|
<p class="content">(5)中医药与辅助治疗:中医药(如针灸、草药)可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缓解情绪症状,尽管证据有限,但在患者无法耐受西药副作用时,可作为辅助治疗选择。</p>
|
<p class="content">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如下。</p>
|
<p class="content">(1)药物相互作用:COPD患者常使用多种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类激素),需注意抗抑郁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p>
|
<p class="content">(2)副作用管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药物,最小化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等)。</p>
|
<p class="content">(3)长期治疗效果:药物治疗不仅需要控制症状,还应定期评估疗效,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改变药物。</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物理治疗</span> 物理治疗主要侧重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增强体力、减少呼吸困难感,同时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常见的物理治疗如下。</p>
|
<p class="content">(1)呼吸训练: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技巧帮助COPD患者改善通气效率,减少呼吸急促感。例如,“缩唇呼吸法”可以通过缓慢呼气来帮助减缓呼吸急促,提高氧气供应。</p>
|
<p class="content">(2)运动训练:包括肺部功能锻炼等,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全身耐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这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运动耐力,减少因活动引发的呼吸困难,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焦虑和恐惧。</p>
|
<p class="content">(3)气道廓清技术:包括体位引流、叩拍、震动等,这些技巧有助于帮助COPD患者清理气道中的分泌物,避免呼吸道堵塞,增强呼吸效果。</p>
|
<p class="content">物理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生理功能,能够有效减少他们的身体不适感,提升自信心,从而间接帮助心理康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营养干预</span> COPD患者往往会面临体重下降、肌肉消耗等问题,尤其在病情进展时,营养不良更为常见。适当的营养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进而支持他们的心理康复。</p>
|
<p class="content">(1)增加蛋白质摄入:COPD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肌肉消耗,可能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维持肌肉质量和免疫功能。高质量蛋白质(如鱼、鸡肉、豆类、蛋等)的摄入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耐力,减轻疲劳感。</p>
|
<p class="content">(2)补充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及矿物质(如硒)对肺部健康有一定益处,能够帮助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适当的维生素D摄入也有助于骨骼健康,防止COPD患者因运动减少而导致的骨密度下降。</p>
|
<p class="content">(3)保持适当的体重:COPD患者需要保持理想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或体重过低。过胖会加重呼吸负担,而过瘦则可能导致体力不足。合理控制饮食,确保营养均衡。</p>
|
<p class="content">(4)控制饮食中的钠盐摄入:减少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及呼吸负担。</p>
|
<p class="content">(5)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由于COPD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减轻胃部压力,避免引发呼吸急促。</p>
|
<p class="content">(6)保持饮水和电解质平衡:保持适量水分摄入对COPD患者至关重要,避免脱水导致的痰液黏稠,同时要注意钾、钠等电解质的平衡。</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202
|
</div>
|
</div>
|
</div>
|
|
|
<!-- 21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九章 心肺系统疾病的心理康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通过营养干预,COPD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改善,从而帮助他们减轻病痛和心理负担,提升整体生活质量。</p>
|
<p class="conten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它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心理康复是COPD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社交支持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困扰,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应共同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帮助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实现更好的康复。</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COPD的医防融合</span></p>
|
<p class="quotation">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具体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病的管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康复指导等手段,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能力,降低疾病负担,这与COPD的心理康复理念高度契合。</p>
|
<p class="quotation">在COPD患者的心理康复中,预防和治疗的结合至关重要。疾病管理不仅要关注生理症状,更需兼顾心理支持和社会融入。通过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普及健康教育,以及创新“医防融合”模式,我国不断强化社区层面的心理康复服务。这不仅体现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成效,也展现了医疗服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p>
|
<p class="quotation">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我们应以党的健康政策为指引,践行科学理念,关注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将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结合,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223-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right-info">(戴文骏 马劭瑄)</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203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