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5">
|
<div class="page-box" page="5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4) > -1">
|
<div class="header">
|
<span class="header-right"></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2 class="secondTitle1"><span class="underline"> 第二篇 </span></h2>
|
<h1 class="firstTitle-l1">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h1>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5) > -1">
|
<div class="header">
|
<span class="header-right"></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2 class="second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h2>
|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80" src="../../assets/images/0023-02.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具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进行龋病预防宣传。</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掌握:龋病的致病因素和预防方法;氟化物的应用。</p>
|
<p class="content">(2)熟悉:龋病的早期诊断方法。</p>
|
<p class="content">(3)了解:氟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人体氟来源;氟代谢的过程;氟化物对人体的影响和氟的防龋机制。</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能根据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推断患龋风险,能独立完成涂氟操作。</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80" src="../../assets/images/0023-03.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
|
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10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10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患龋率已呈现上升态势。
|
</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1.龋病发病率高的原因有哪些?</p>
|
<p class="content">2.龋病三级预防原则是什么?</p>
|
<p class="content">3.龋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30" src="../../assets/images/0069-01.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enter"><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3_04.jpg" alt=""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49</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6)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龋病较明显的表现是牙齿变色甚至形成龋洞,它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引起其他很多问题。如发生在前牙,则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形象,影响美观;如发生在后牙易形成偏侧咀嚼习惯,降低咀嚼效率,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因患者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
|
</p>
|
<p class="content">
|
因此,应重视龋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对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减少龋病的危害。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让大众对引起龋病的原因有更深的了解,掌握预防龋病的方法,如各类氟化物的应用,以利于更好地保持口腔卫生,降低龋病的发生率,维护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
</p>
|
<h3 class="thirdTitle">第一节 龋病致病因素</h3>
|
<p class="content">
|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损害的一种疾病。疾病危险因素是指可能会发生龋病的潜在因素,也称易感因素或者有害因素,它包含在促使龋病发生的细菌、宿主、食物、时间及相关的因素之中。这些因素与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发生龋病有关,所以,了解龋病危险因素(图4-1)是做好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
</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class="openImgBox t50" src="../../assets/images/0070-01.jpg" alt="" active="true"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4-1 龋病发病四联因素学说示意图</p>
|
</div>
|
<h4 class="fourthTitle">一、细菌因素</h4>
|
<p class="content">
|
口腔内天然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复杂。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细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是某些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这些致龋细菌通过黏附、产酸和耐酸等破坏牙体,导致龋的发生和发展。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黏附</span> 细菌在牙齿表面的定植能力,是牙菌斑形成的核心。黏附的实质是菌体表面黏附素与牙表面获得性膜上受体的分子结合。致龋菌有多种附着功能,在龋发生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由致龋菌产生的细胞外多糖及表面附着蛋白Ⅰ/Ⅱ(或称Pac或SpaA)。变形链球菌能分泌两种胞外酶,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果糖基转移酶,其中葡萄糖基转移酶是公认的致病因子。
|
</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50</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7)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产酸</span> 致龋菌能产生乳酸、甲酸、乙酸、丙酸等多种有机酸,其中主要是乳酸,目前研究公认,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致龋因子。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耐酸</span> 随着菌斑内细菌代谢的酸性产物的堆积,当pH≤5.0时,多数产酸菌不能继续生长,但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仍能继续生存并产酸,使菌斑内pH持续降低从而促使脱矿。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二、宿主因素</h4>
|
<p class="content">宿主因素指宿主对龋病的易感程度,主要包括牙、唾液、机体全身状况、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牙</span> 牙是龋病发生的底物。牙和牙弓形态在龋病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而牙冠的裂隙、窝沟及异常发育沟,牙列中邻牙之间的接触面、拥挤牙与重叠牙之间的接触面等都是不易清洁的菌斑滞留区,也是龋的好发部位。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也影响龋病发展。牙釉质中氟、锌含量较高时,患龋率较低。矿化不好的牙及牙根外露、无牙釉质保护的部位容易患龋。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唾液</span> 唾液是牙齿及细菌的外环境,对维持口腔正常pH,保持牙面完整性,阻止牙齿脱矿、促进再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口腔微环境中起着微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唾液的质与量的改变、缓冲能力大小,以及抗菌系统的变化都与龋病发生过程有着密切关系。正常的唾液分泌,对口腔有物理清洁、抗菌斑附着、抑菌等作用。唾液量减少,口腔内细菌数明显增加,牙齿表面菌斑量增加。一般情况下,唾液致龋菌数的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反映着龋的活性。唾液的缓冲系统维持着口腔恒定的中性环境(pH
|
6.0~7.0),它随时调节口腔内的pH,维持一定的钙饱和度,防止脱钙。若缓冲能力减弱,则容易患龋。</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机体的全身状况</span> 机体的全身情况与龋病发病有一定关系,而全身状况又受到营养、内分泌、遗传、机体免疫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span> 在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中存在着有利或不利于龋病发生的因素,例如,不良的口腔卫生可以使口腔菌斑过量堆积,从而增加了患龋的危险因素。饮食中精制的含糖食物过多、吸烟等不良习惯,有利菌斑聚集,促使龋的发生发展,而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改变不良嗜好等则可以减少龋的发生。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三、饮食因素</h4>
|
<p class="content">食物既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腔微生物进行合成分解代谢的能源,部分食物成分还是致龋菌产生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故饮食是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p>
|
<p class="content">
|
大量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糖类)与龋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有蔗糖,其次有葡萄糖、淀粉等。含糖食品富有黏性,易附着于牙面,滞留在不易自洁的部位,在细菌的利用下产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促使牙脱矿,发生龋病。
|
</p>
|
<p class="content">
|
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食糖生物性状、摄入量、摄糖频率和方式有关,其中蔗糖致龋能力最强,其他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等都可以被细菌利用产酸,但致龋作用均比蔗糖弱。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醇、甜菊糖不能被致病菌利用产酸,因而可以作为防龋的糖代用品。一般固体含糖食品(如糖块)比液体(如饮料)更容易致龋,进餐次数越多,且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食品,龋发生的概率越大。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51</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8)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4 class="fourthTitle">四、时间因素</h4>
|
<p class="content">
|
龋病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从获得性膜的产生、附着到菌斑形成,从细菌分解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到牙釉质脱矿等龋病发病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为致龋因素,时间含义包括:牙萌出以后的时间,碳水化合物滞留于牙面上的时间;致龋菌斑在牙面滞留的时间,菌斑内酸性产物持续的时间,菌斑及唾液环境低于临界pH(范围5.0~5.5)所持续的时间。以上因素的持续时间越长,龋病发生危险性越大。
|
</p>
|
<p class="content">
|
上述各因素提示,预防龋病应采取综合性防龋措施,控制菌斑,提升宿主抗龋能力,建立合理的膳食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是降低人群龋发生率的有效途径。预防措施持续的时间越长则效果越显著。
|
</p>
|
<h3 class="thirdTitle">第二节 龋病预测与早期诊断</h3>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30" src="../../assets/images/0072-01.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ontent">
|
龋病虽然发病率高,但如能早期发现并关注,可将龋病发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龋病的预测包括龋病临床预测和实验室预测。通过对龋病临床特征的观察和仪器的运用可进行早期诊断。</p>
|
<h4 class="fourthTitle">一、龋病的预测</h4>
|
<p class="titleQuot-1">(一)临床预测</p>
|
<p class="content">某些临床现象可作为龋易感性的预测信号,这对发现易感人群,提高预防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乳牙龋发生数量多</span> 乳牙龋多预示儿童口腔已具备了多个致龋的危险因素。</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牙釉质发育不全</span> 全身及局部原因引起的发育性牙釉质缺陷,牙釉质缺失部位抗酸蚀能力弱,特别是青少年易发生龋,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span> 常伴牙发育缺陷,属龋好发的弱势群体。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牙根面外露</span> 中老年患者常因牙周炎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使易脱钙的牙根牙骨质外露,再加上牙间隙及龈缘菌斑滞留,预示龋发生的危险。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5.口干症患者</span> 多种原因引起的口干症患者,预示猖獗龋可能发生。特别是头颈部癌症经放射治疗后出现口干症的患者,应在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防龋措施。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6.菌斑滞留</span> 可引起单个牙或牙列菌斑滞留的部位,是龋的好发部位。特别在患者接受正畸矫治、邻面充填及固定修复等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控制牙菌斑。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7.阻生牙</span> 阻生牙窝沟龋,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是常见的临床表现。</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8.不合理饮食习惯</span> 大量及高频率进食含糖食品与饮料的人群,是龋好发的人群。</p>
|
<p class="titleQuot-1">(二)实验室预测</p>
|
<p class="content">以致龋菌及酸性产物为指标,检测龋发生危险因素的试验称为龋活性试验(caries activity test,CAT)。目前较成熟的方法如下。</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52</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9)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Dentocult SM试验</span></p>
|
<p class="content">(1)目的: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p>
|
<p class="content">(2)试剂盒:含有轻唾选择培养液的5ml带螺帽的培养试管,标准的塑胶附着板、杆菌肽纸片及石蜡。</p>
|
<p class="content">
|
(3)检测方法:先令受试者咀嚼一粒石蜡丸1分钟后,持附着板在舌背部翻转涂抹10次,立即将板放置培养试管内,旋上螺帽,37℃,培养后48小时,计数在附着板上的变形链球菌(蓝色)密度情况。</p>
|
<p class="content">(4)结果判断分四级:“0级和1级”<10<span class="super">5</span>CFU/ml;“2级”10<span
|
class="super">5</span>~10<span class="super">6</span>CFU/ml;“3级”>10<span
|
class="super">6</span>CFU/ml。“3级”为高龋的活性(图4-2)。</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class="openImgBox t80" src="../../assets/images/0073-01.jpg" alt="" active="true" />
|
<p class="imgdescript-l-b">图4-2 Dentocult SM试验结果判断标准示意图</p>
|
<p class="imgdescript-l">A.0级;B.1级;C.2级;D.3级。</p>
|
</div>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Dentocule LB试验</span></p>
|
<p class="content">(1)目的:主要观察乳杆菌在唾液的数量。</p>
|
<p class="content">(2)试剂盒:含乳杆菌选择固体培养基(Rogosa agar)试板,带螺帽培养管。</p>
|
<p class="content">
|
(3)检测方法:受试者先咀嚼一粒石蜡丸1分钟后,收集唾液于容器内,再将唾液均匀浇在培养板上的培养基表面,悬去多余唾液,放置培养管内,35℃,培养4天,计数培养板上附着乳杆菌菌落密度。</p>
|
<p class="content">(4)结果判断:1000/ml(10<span class="super">3</span>CFU/ml)、10 000/ml(10<span
|
class="super">4</span>CFU/ml)、100 000/ml(10<span class="super">5</span>CFU/ml)、1 000 000/ml
|
(10<span class="super">6</span>CFU/ml)。>10 000/ml(10<span
|
class="super">4</span>CFU/ml)为高龋的活性(图4-3)。</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class="openImgBox t80" src="../../assets/images/0073-02.jpg" alt="" active="true" />
|
<p class="imgdescript-l-b">图4-3 Dentocult LB试验结果判断标准示意图</p>
|
<p class="imgdescript-l">A.1 000/ml;B.10 000/ml;C.100 000/ml;D.1 000 000/ml。</p>
|
</div>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53</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0)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Cariostat试验</span></p>
|
<p class="content">(1)目的:检测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p>
|
<p class="content">(2)试剂盒:含溴甲酚紫及溴甲酚绿的液体培养管、标准棉签。</p>
|
<p class="content">(3)检测方法:用标准棉签涂擦一侧牙颊面菌斑4~5次,将棉签放置培养管内,37℃,培养48小时,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p>
|
<p class="content">(4)结果判断:蓝紫色(-);绿色(+);黄绿色(++);黄色(+++)。(++)培养管内pH 5.0~5.5为危险龋活性,(+++)为明显龋活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Dentobuff Strip试验</span></p>
|
<p class="content">(1)目的:了解唾液的缓冲能力。</p>
|
<p class="content">(2)方法与原理:含指示剂的黄色酸性试条,当浸受试者唾液后,可使酸性试条pH提高,则试条变为蓝色,说明唾液有一定缓冲能力。</p>
|
<p class="content">(3)产品:黄色试条。</p>
|
<p class="content">(4)结果判读:用试条浸受试者唾液(操作似pH试纸的使用),试条从黄色变为蓝色,表示pH>6.0,说明唾液有缓冲能力,颜色不变则缓冲能力差。</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5.刃天青纸片法(resazurin disc test)</span></p>
|
<p class="content">(1)目的:用颜色显色法,观察唾液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p>
|
<p class="content">(2)试剂盒:直径8mm,含刃天青、蔗糖及聚乙醇酯圆纸片,2个聚乙烯薄膜。</p>
|
<p class="content">
|
(3)方法及原理:刃天青是氧化还原指示剂,变形链球菌与纸片上的蔗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强弱,显示不同的颜色反应。方法是用纸片浸受试者唾液,空去多余唾液,将纸片放在2个聚乙烯薄膜间,压紧,放在受试者腋下夹紧(约32℃)15分钟,观察结果。
|
</p>
|
<p class="content">(4)结果判断:纸片蓝色(-),紫蓝色(+),红紫色(++),粉色(+++),白色(++++)。粉色(+++)以上为龋活跃。</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6.定量PCR方法</span> 以变形链球菌特异性引物,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数量判读龋活性,方法已有报道,但还有待完善。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二、龋病的早期诊断</h4>
|
<p class="content">传统的概念是“有洞为龋,无洞不定为龋”,而龋病的新概念是白斑(white
|
spot),即牙釉质表面呈现白斑,则可诊断为早期龋,或可直接称为白斑龋。白斑就是龋,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转变。龋病的发生发展,是从初期由釉质表面下可逆性脱矿到不可逆性龋洞(浅龋-深龋)形成过程。龋洞是疾病发展的结果,不是诊断的界限。因此龋病早期症状的发现,在预防上尤为重要,白斑龋具有可逆性,只要预防措施得当,可以完全恢复为健康牙。如果龋病的诊断标准包括早期龋在内,可以减少临床试验的样本量,缩短临床试验周期,降低临床试验的成本。
|
</p>
|
<p class="content">早期龋的诊断方法分为三种:常规临床检查(视觉与触觉诊断),X线片检查和特殊仪器诊断。</p>
|
<p class="titleQuot-1">(一)常规临床检查</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光滑面早期龋</span> 光滑面(包括唇颊面、舌腭面)的牙釉质表面下脱矿,表现白垩色斑称龋白斑(white
|
spot)。首先应清洁牙面;其次为避免覆盖唾液的折光现象,应隔湿吹干牙表面,观察白垩色斑的存在。为避免破坏表面再矿化,尽量不用尖探针划探,防止对矿化层的破坏。</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54</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1)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窝沟早期龋</span> 清洁干燥后,观察窝沟处可见的白垩色脱矿(有的颜色变暗),探粗糙感,质地变软,可初步确定龋损。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邻面早期龋</span> 邻面是容易忽略的部位,呈表面粗糙或X光显示牙釉质表面脱矿,呈透影表现。应选择适当X线投射方法。<img
|
class="s-pic" src="../../assets/images/0050_01.png"
|
alt="" />翼片,能较好显示邻面表层下脱矿现象。除此之外,也可以用根尖片(最好采用平行投照技术)来明确诊断,用探针感觉粗糙感,再辅助X线检查,可确定早期龋的存在。</p>
|
<p class="titleQuot-1">(二)X线检查</p>
|
<p class="content">X线检查对于早期龋的诊断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多用<img class="s-pic" src="../../assets/images/0050_01.png"
|
alt="" />翼片及根尖片(最好采用平行投照技术),适合邻面龋或继发龋诊断,<img class="s-pic"
|
src="../../assets/images/0050_01.png"
|
alt="" />翼片比根尖片准确率更高些。由于X线检查剂量、曝光及投照技术的改进,早期龋的诊断效率也在不断提高。</p>
|
<p class="titleQuot-1">(三)特殊仪器检查</p>
|
<p class="content">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许多新的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对发现早期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做简要的介绍。</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激光荧光龋检测仪</span> 是目前临床多用的早期龋诊断仪器。原理是以蓝绿范围的可见激光照射牙面组织有机物及无机物吸收激光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荧光,龋坏部位荧光反应比正常硬组织反应强,探头将不同荧光反应转换为信号,以数据显示。该仪器重复性强,简便,无创无痛使患者满意度和可接受度更高。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定量光导荧光法</span> 用氩离子激光器照射龋损脱矿区,产生荧光,并与健康牙釉质对比。通过专门的软件处理图像后可显示龋损的面积,龋损深度(荧光减弱的程度),龋损体积,使用简单、便捷、无创,可用于光滑面、继发龋、正畸托槽周围牙面。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电阻法</span> 牙釉质是不良导电体,电阻大,当牙面釉质出现脱矿后,釉质表面出现可浸入唾液的微孔间隙,增加了导电性,局部电阻下降,下降值与龋损程度呈正相关,以此为诊断早期龋的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其他早期诊断仪器还有内镜、超声波、光纤透照及荧光染色等,这些方法在研究及使用中。</p>
|
<h3 class="thirdTitle">第三节 龋病的预防方法</h3>
|
<h4 class="fourthTitle">一、龋病的分级预防</h4>
|
<p class="titleQuot-1">(一)一级预防</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口腔健康知识</span> 宣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增强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合理构建饮食搭配,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口腔检查。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55</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2)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实行特殊防护措施</span> 在口腔医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合理采取各种氟化物防龋措施,如进行窝沟封闭、应用防龋涂料等。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二级预防</p>
|
<p class="content">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包括定期临床口腔检查、X线检查等辅助诊断,在检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疗。</p>
|
<p class="titleQuot-1">(三)三级预防</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防治龋的并发症</span> 对于由龋病引起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患牙,应及时进行牙体牙髓治疗以保存自然牙列,阻止炎症向牙槽骨、颌骨深部扩展,对于严重破坏的残冠残根应拔除,以防止牙槽脓肿、颌面化脓感染,以及全身感染。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恢复牙体功能</span> 修复由严重龋坏所致的牙体组织的缺损和牙的缺失,以修复牙颌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二、龋病的预防方法</h4>
|
<p class="content">龋病是多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龋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其中一级预防是龋病预防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p>
|
<p class="titleQuot-1">(一)菌斑控制</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机械方法</span> 机械清除菌斑是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包括有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目前牙刷的刷头种类繁多,但基本的功能原则是最大限度清除牙表面菌斑,减少对牙表面的磨损及牙龈损伤,亦可由专业医师通过洁治等方式清除口腔内牙菌斑。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控制菌斑最有效的方法。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化学方法</span> 作为控制菌斑的药物应能杀灭菌斑内微生物或能抑制其生长繁殖,药物性质稳定,不受口腔和牙菌斑其他成分的影响,能快速杀灭微生物,不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对口腔组织和全身无毒副作用,不会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常用的控制菌斑药物为氯己定,又称洗必泰,为广谱杀菌剂,对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作用显著,能较好地抑制牙龈菌斑的形成并控制龈炎。氯己定的缺点是可使牙、修复体或舌背发生染色,但可以通过刷牙及其他机械方法去除,其效果肯定,局限使用较安全。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其他方法</span></p>
|
<p class="content">
|
(1)植物提取物:包括黄芩、厚朴、五倍子、金银花、三颗针、两面针、三七及茶叶等,主要功能是抑制致龋菌。提取物多放入漱口剂及牙膏内使用,至于有效成分及作用原理有待进一步探讨。</p>
|
<p class="content">
|
(2)生物方法:主要指酶类,有特异性及非特异性酶。非特异性酶多是蛋白酶类,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特异性的有葡聚糖酶(变聚糖酶mutanase及葡聚糖酶glucanase),用于溶解葡聚糖,减少菌斑在牙表面堆积,可放入牙膏中使用,目前产品主要是非特异性蛋白酶牙膏。
|
</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56</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3)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
|
(3)抗菌斑附着剂:包括有茶多酚、甲壳胺等,这些物质除有弱的抑菌作用外,主要作用是阻止菌斑在牙表面附着。甲壳胺同时也有解吸附功能,使已附着牙面的菌斑脱落。茶多酚、甲壳胺可以放在含漱剂或牙膏内使用。
|
</p>
|
<p class="content">(4)替代疗法:是用致龋菌毒性因子缺陷株替代野生株定植于口腔的方法,以达到减少龋发生的作用。</p>
|
<p class="content">
|
(5)免疫方法: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就是使用防龋疫苗,以特异性抗原作为防龋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中和致龋菌的毒性因子,使机体保持较长时间的预防作用。被动免疫就是用特异性抗原使动物或植物产生抗致龋菌抗体,将这些抗体提取出后制成某种形式的制剂,如漱口水、牙膏等,通过漱口、刷牙等形式作用于口腔致龋菌,从而获得防龋效果。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控制糖的摄入</span></p>
|
<p class="content">
|
(1)糖的致龋性和含糖食品:蔗糖是致龋性最强的糖,但饮食中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也具有一定的致龋性,而乳糖的致龋性较弱。每日我们从饮食中获取的糖,除了牛奶中的乳糖(奶糖),水果及蔬菜中的糖(内源糖),还有一些外来糖即游离糖。这种区别在饮食建议中十分重要,因为乳糖和内源糖对牙健康的危害非常小,而游离糖才是使龋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食物(如马铃薯、面包、米饭等)不易致龋,但精制面粉经过加热处理与糖混合制成的食物(如饼干等)则像糖本身一样具有致龋性。近年来,饮料在中国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其中的糖致龋性也不应忽视。
|
</p>
|
<p class="content">
|
(2)进食频率:摄取糖的频率对龋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减少摄糖频率,但也不能忽视摄糖量,对于正在发育的儿童及青少年在保证摄糖量满足发育的同时,要控制好摄糖的频率。许多研究表明每天食糖量的大小与龋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在散居人群中每天食糖量与摄糖频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建议龋易感者减少食糖量和降低摄糖频率,同时每次摄糖后应注意口腔的清洁。
|
</p>
|
<p class="content">
|
(3)饮食中糖的来源:对于学龄儿童,2/3的游离糖来源于零食、软饮料和餐桌上的糖,在我国有些地区会更为严重,这也是口腔健康教育的重点。水果味的含糖饮料对牙健康有严重危害,常常也是猖獗龋的致病因素。另外,也不能忽视奶制品中加入额外的糖,这也是导致儿童易患龋的原因。
|
</p>
|
<p class="content">
|
(4)在预防龋方面的建议:最主要的建议就是减少摄取游离糖的量和频率。目前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游离糖的摄取量高,这也是导致儿童乳牙患龋率居高不下、中老年人龋高发的原因。随着食物品种的大量增加,食物选择的原则总体是多食淀粉类食物,新鲜水果及蔬菜。但实际上,饮食结构的改变十分困难,但是良好的饮食结构不仅对全身健康,而且对口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使用糖代用品</span> 糖类食品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素之一,也是食品与饮料的添加剂。日常生活中人食用的糖类有蔗糖、淀粉、乳糖等,特别是蔗糖是公认的致龋食物。蔗糖在口腔内长时间的停留,打破口腔菌群平衡,激活致龋变形链球菌过度生长,在胞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糖被吸收后产生胞内多糖代谢产酸,而使牙表面脱矿形成龋洞。
|
</p>
|
<p class="content">
|
蔗糖代用品有两类:一类为高甜度代用品,如天冬苯丙二肽酯(aspartame),苯甲酸亚胺、环拉酸盐、甜叶菊糖,这些糖比蔗糖甜20~400倍,有抑菌作用。另一类为低甜度代用品,如木糖醇(xylitol)、山梨醇(sorbitol)、甘露醇(mannitol)、麦芽糖(maltose)、异麦芽酮糖醇(isomalt)等。目前在市场上的产品多为木糖醇,近年来对异麦芽酮糖醇等新的糖代用品的防龋作用正引起重视,市场已有糖代用品出现。这些糖代用品低产酸,pH下降少,动物实验证实致龋作用低。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57</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4)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木糖醇等糖的替代品不会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和形成多聚糖,通常作为甜味剂放在口香糖中,目的是避免蔗糖的不利作用,但对木糖醇本身是否具有抗龋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无糖口香糖不仅不致龋,而且还可以通过刺激唾液分泌起到抗龋效果。
|
</p>
|
<p class="content">
|
在糖的替代品中,强化甜味剂和木糖醇是不致龋的,而其他膨化甜味剂能被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但代谢率非常低,因而可以认为对牙是安全的。非糖甜味剂的运用,尤其是在糖果、软饮料、糕点中的使用,对预防龋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糖代用品还不能完全代替蔗糖,因此控制食糖频率及吃糖后及时清洁口腔,减少糖在口腔内的滞留时间尤为重要。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提升牙的抗龋能力</p>
|
<p class="content">
|
牙的发育成长是从妊娠期和婴幼儿时期开始的,所以不仅要注意妊娠期妇女的营养和保健,也应注意婴幼儿时期婴儿的营养与保健,避免乳牙出现牙发育缺陷。婴幼儿时期及学龄前时期是恒牙的发育时期,要注意此时期儿童的营养和保健,避免恒牙出现发育缺陷,同时通过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等措施提升乳恒牙的防龋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加强妊娠期及婴幼儿保健</span></p>
|
<p class="content">
|
(1)妊娠期:①注意口腔保健,对患有龋(尤其是活动性龋)、龈炎、牙周炎的孕妇应及时治疗,并加强口腔卫生保健,防止早产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容易导致乳牙的发育缺陷,出现釉质矿化不良和釉质发育不全,增加乳牙对龋的易感性。②注意妊娠期母亲的营养摄入及全身健康,保证婴儿的全身及口腔的正常生长发育。
|
</p>
|
<p class="content">
|
(2)婴幼儿时期:在乳牙未萌出到恒牙胚发育期(3岁以内)应重视正确喂养及补钙,保持营养和膳食均衡,促使乳牙正常发育、萌出及恒牙正常发育,减少牙冠钙化不全及釉质发育不全的出现。尤其在婴幼儿时期,也要注意母亲、看护人的口腔卫生,积极治疗龋,避免这一时期口腔致龋菌传播给孩子。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span></p>
|
<p class="content">(1)在乳牙列时期、乳牙替换及恒牙萌出时期(5~12岁)应合理使用氟化物,增加乳牙的抗龋力,促使年轻恒牙钙化完全,提升年轻恒牙的抗腐蚀能力。</p>
|
<p class="content">(2)对乳磨牙和恒磨牙进行颊、舌、<img class="s-pic" src="../../assets/images/0050_01.png"
|
alt="" />面窝沟封闭,阻止菌斑滞留及减少龋病发生。</p>
|
<p class="content">
|
(3)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强儿童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保证乳恒牙的正常替换,减少因牙替换异常而造成的牙列不齐。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自我口腔保健习惯,增强口腔保健意识。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p>
|
<p class="content">
|
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定期口腔检查,对于学龄儿童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而成人则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当然,对于龋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58</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5)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3 class="thirdTitle">第四节 氟化物与牙健康</h3>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30" src="../../assets/images/0079-01.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ontent">
|
氟化物预防龋病是20世纪预防口腔医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化物可通过降低釉质脱矿和促进釉质再矿化以及对微生物产生作用而达到预防龋病的目的。氟化物的应用可分为全身应用和局部应用,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学习好氟化物的防龋机制和应用方法是合理用氟预防龋病的基础。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一、氟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人体氟来源</h4>
|
<p class="titleQuot-1">(一)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p>
|
<p class="content">
|
氟是自然界固有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地壳中各种岩石和土壤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氟化物,岩石如磷灰石、萤石、冰晶石等含有的氟化物主要以硅酸盐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含量约为650mg/kg(0.065%);土壤中水溶性的氟对生物体是最有价值的。火山爆发和工业污染可使其附近区域土壤的氟含量升高。
|
</p>
|
<p class="content">
|
各种植物普遍含有一定量的氟,植物中的氟多数来源于土壤。植物中含氟量最高的是茶树,据报道,有的茶树含氟量每千克高达几百毫克。工业大气污染时,植物可通过吸收沉积在树叶表面的氟和大气中的氟而使自身的氟含量升高,使用化肥、农药也可使环境受到氟的污染。
|
</p>
|
<p class="content">
|
由于地壳中普遍存在氟化物,因此,水中会含有不同浓度的氟化物。全球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差异很大,低者仅有0.1mg/L,最高的可达67mg/L。多数地区的地面水氟浓度<0.1mg/L;大多数河水氟浓度<0.5mg/L。海水的氟含量较高,在1.2~1.4mg/L。雨水中氟含量约为0.1mg/L。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水的氟含量偏低,大多数大城市自来水含氟量都较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1995年报告显示,我国约有7亿人饮用的水氟含量<0.5mg/L。
|
</p>
|
<p class="content">大气中的氟是以尘埃微粒或气体的形式存在,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工业废气和煤的燃烧。我国受到生活燃煤氟污染的地区,室内空气的含氟量最高可达到0.5mg/m<span
|
class="super">3</span>。经过高氟煤烘烤的粮食、蔬菜(主要是辣椒)中的含氟量超过卫生标准几倍到几十倍,用此煤烧开的饮水含氟量可比原水升高1~10倍。</p>
|
<p class="titleQuot-1">(二)人体氟来源</p>
|
<p class="content">人体氟大部分来源于摄入的食品和水。由于多种氟的暴露途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体氟的摄入量有增加趋势。</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饮水</span> 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约占人体氟来源的65%。水中氟很容易被吸收。机体从饮水中摄入氟量的多少直接受到饮水氟浓度和饮水量的调控。饮水摄入量又与个体的年龄、生活习惯及当地的气温等因素有关,12岁以前的饮水量约占液体总摄入量的50%,成人饮水量每日2500~3000ml。热带地区饮水量显著高于严寒地区。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59</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6)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食物</span> 人体每天摄入的氟约有25%来自食品。所有食品,包括植物或动物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氟,但差异很大。
|
</p>
|
<p class="content">
|
植物食品如五谷种子类、蔬菜、水果、调味剂等,常因地区的不同其含氟量有较大差异,如印度茶的含氟量比中国高,我国北方茶叶的氟含量较南方低。习惯饮茶可增加人体氟的摄入量,一个嗜好饮茶的人,每日从茶叶中可摄入1~3mg的氟。动物性食品中以骨、软骨、肌腱的含氟量较高,其干品中含氟45~880mg/kg,其次是表皮等,含氟10~100mg/kg。海鱼的含氟量高于淡水鱼,如大麻哈鱼为5~10mg/kg,罐头沙丁鱼则可高达20mg/kg以上。海生植物含氟量平均约为4.5mg/kg。调味剂中以海盐的原盐含氟量最高,一般为17~46mg/kg,精制盐为12~21mg/kg。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类的食品,不同地区的同类食品的氟含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故从食品中摄取的氟量不是恒定的。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空气</span> 虽然空气中的氟不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但在某些特殊环境条件下可引起空气氟污染,这样,空气中的氟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机体氟中毒。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其他可能的氟来源</span> 某些口腔局部用氟产品的氟浓度很高,如果不在医师指导下适量应用,可导致机体氟摄入量增高。
|
</p>
|
<h4 class="fourthTitle">二、人体氟代谢</h4>
|
<p class="content">氟的代谢过程可分为吸收、分布与排泄。</p>
|
<p class="titleQuot-1">(一)吸收</p>
|
<p class="content">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通常氟随饮水、食物或借助一种氟载体被摄入。</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吸收率和程度</span> 大多数水溶性氟化物被机体摄取后,迅速被吸收,在几分钟内血浆氟浓度可明显上升,30~60分钟达到高峰。易溶解的氟化物如NaF片剂,几乎可以全部被吸收;而低溶解性的氟化物如CaF<span
|
class="sub">2</span>、MgF<span class="sub">2</span>和AlF<span
|
class="sub">3</span>,则不易被迅速或全部吸收。</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吸收机制及部位</span> 氟吸收是一个简单扩散过程。氟在胃肠道均可被吸收,氟在胃部吸收机制与胃的酸度有关。实验表明由于胃酸导致氟氢酸形成非离子化氟氢酸能穿透细胞壁,因此氟在胃中能大量被吸收。
|
</p>
|
<p class="content">
|
由于小肠表面黏膜的皱褶结构和指状绒毛及无数微绒毛覆盖于每个上皮细胞,使小肠表面积增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吸收贮备库。因此,大多数没有被胃吸收的氟迅速在小肠被吸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肠黏膜吸收氟不依赖pH,而通过口腔和胃黏膜吸收则主要依赖pH。除了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和口腔黏膜也能吸收部分氟。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分布</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60</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7)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血液、乳汁和软组织</span> 人体血液中75%的氟存在于血浆中,其余的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血浆氟通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为离子型(游离氟),另一种为非离子氟(结合氟)。几乎所有血浆氟都是离子型,它不与血浆蛋白等血浆成分或软组织结合参与生理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血浆游离氟一般为0.01~0.02mg/L。另一种血浆氟的形式为非离子氟(结合氟),由几种脂溶性氟化物组成,一般来自食品加工或包装的污染。大多数软组织细胞内液体中的含氟量与血浆氟浓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状态,软组织含氟量一般低于血浆水平,健康的肾除外,因为肾产生尿,偶尔可导致氟累积。乳汁氟的含量很低,为血浆氟的1/2,其游离氟浓度低于0.01mg/L。母体内的氟化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血氟水平约为母体血氟水平的75%,说明胎盘起到了部分屏障作用。脑的氟含量最低,提示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骨和牙</span> 成人体内约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氟以氟磷灰石、羟基氟磷灰石的形式,与骨晶体相结合。
|
</p>
|
<p class="content">
|
牙的氟蓄积与骨基本相似,也是随着年龄增长和摄氟量的增加而增加。个体牙氟含量相对低于其骨氟含量。氟在牙形成、矿化时期以及矿化后进入牙组织,釉质氟主要聚积在表层,其表层浓度较深层高5~10倍。牙本质的氟浓度介于表层和深层釉质之间。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唾液和菌斑</span> 一般来说唾液中的氟浓度低于血浆氟浓度,约为血浆氟的2/3。全唾液的氟含量不仅与腺体分泌有关,还与日常摄入的饮食以及氟制剂的使用有关。菌斑中氟含量为5~10mg/L(湿重),是全唾液的100~200倍。其含量取决于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频率和氟浓度的高低。在非氟化地区,菌斑中的氟主要来源于食物、唾液和龈沟液。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排泄</p>
|
<p class="content">
|
肾脏是排泄体内氟的主要途径,一般成人摄氟量的40%~60%由尿排出。肾的氟清除率与尿pH和流速成正比关系,pH高(碱性尿),尿流速快,肾清除氟的速度则快;pH低(酸性尿),尿流速慢,则清除较慢。一般尿氟的排泄速度,在摄入氟的最初4小时最快,3~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20%~30%,24小时可排出摄入氟的50%以上。氟的快速排出对人体是一种保护作用。
|
</p>
|
<p class="content">机体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排出部分氟,由粪便排出12.6%~19.5%的氟,由汗腺排出的氟占7%~10%,还有微量的氟可由泪液、头发、指甲排出。</p>
|
<h4 class="fourthTitle">三、氟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h4>
|
<p class="titleQuot-1">(一)氟的总摄入量</p>
|
<p class="content">
|
氟的总摄入量为机体每日从空气、水、膳食等摄取氟量的总和(mg/d)。氟的总摄入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适宜总摄氟量,简称适宜摄氟量,是指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另一个是安全总摄氟量,简称安全摄氟量,是指人体最大可能接受的量。当机体长期摄入超过安全摄氟量的氟化物时将会导致慢性氟中毒的发生。
|
</p>
|
<p class="content">氟的适宜摄入量和安全摄入量的标准难以统一,因而只提供一个范围,即每公斤体重每天的摄氟量在0.05~0.07mg为适宜的,一般不应超过上限。</p>
|
<p class="titleQuot-1">(二)氟化物的生理作用</p>
|
<p class="content">1.氟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人体组成成分之一。摄入适量的氟可对机体的代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p>
|
<p class="content">2.在唾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氟化物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龋病的发生。</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61</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8)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3.低氟地区居民的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比高氟区多见。临床上应用氟化物治疗骨软化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效果。实验性骨折后补充适量氟能加速骨折愈合。</p>
|
<h4 class="fourthTitle">四、氟化物的毒性作用</h4>
|
<p class="content">
|
氟广泛应用于牙科领域以降低龋病的发生。像其他营养素和药物一样,氟对人体的效应与剂量有关。适宜剂量的氟可维持人体生理作用的需要,当人体摄入过量氟后,会导致氟中毒,甚至死亡。氟化物中毒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氟中毒和慢性氟中毒。
|
</p>
|
<p class="content">
|
对氟的过量摄入,有几种不同的急诊处理方案:①当氟摄入量<5mg/kg时,可服用一定量钙、铝、镁作为解毒剂;②当摄入氟量≥5mg/kg,应先迅速采用急救措施,然后住院观察;③当服用氟量接近或超过15mg/kg,应采取紧急措施,立即将患者收入医院急诊室进行急救处理、心脏监护、抗休克疗法。
|
</p>
|
<p class="titleQuot-1">(一)急性氟中毒</p>
|
<p class="content">
|
一次性大量误服氟化物,可造成急性氟中毒,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肠道出血等,重者引起心、肝、肾器质性损害,以至昏迷。患者通常可在4小时内康复或死亡,这一关键时期是非常短的。</p>
|
<p class="content">急性氟中毒的急救处理原则是,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及对症治疗。</p>
|
<p class="titleQuot-1">(二)慢性氟中毒</p>
|
<p class="content">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可导致慢性氟中毒。根据氟来源的不同,慢性氟中毒可分为地方性氟中毒和工业氟中毒。</p>
|
<p class="content">
|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人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性慢性蓄积性中毒。地方性氟中毒又可分为饮水型氟中毒和生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氟中毒时机体的受损程度主要取决于摄入氟的剂量,不同来源的氟对机体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多数资料指出,饮水氟浓度达到3mg/L以上可产生氟骨症(skeletal
|
fluorosis)。生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指某些地区居民以高氟煤为生活燃料,煤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污染室内空气和烘烤中的粮食和蔬菜等。机体长期进食被污染的粮食和蔬菜,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导致摄入过量的氟,引起氟中毒。
|
</p>
|
<p class="content">工业氟中毒主要是指从事冰晶石或矾土作业的工人,通过吸入、食用或饮水摄入的氟,每日可达20~80mg,这种状况持续10~20年,骨中的氟可导致骨硬化症。</p>
|
<p class="content">慢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氟牙症、氟骨症。氟骨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硬化和骨旁软组织骨化。</p>
|
<p class="content">预防慢性氟中毒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寻找适宜氟浓度的饮水来源和对含氟浓度较高的水源采取除氟措施;②消除因生活燃煤带来的氟污染;③预防工业氟污染。</p>
|
<h4 class="fourthTitle">五、氟牙症</h4>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62</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9)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氟牙症(dental
|
fluorosis)又称氟斑牙或斑釉症,是在牙发育矿化时期机体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其表现为,牙釉质出现白色条纹,条纹可融合形成白垩色斑块,或波及整个牙面,暴露于口腔后可有色素沉着,部分条纹或斑块呈黄褐色,严重者出现牙釉质缺损或牙缺损。
|
</p>
|
<p class="titleQuot-1">(一)临床特点</p>
|
<p class="content">1.氟牙症多发生在恒牙,乳牙较少。这是因为乳牙釉质的发育主要在胚胎期和哺乳期,胚胎期只有极少量的氟通过胎盘,母乳氟含量也很低且较恒定。</p>
|
<p class="content">
|
2.患氟牙症牙数的多少取决于牙发育矿化时期在高氟区生活时间的长短,出生前至出生后在高氟区居住多年,可使全口牙受侵害;如2岁前生活在高氟区,以后迁移至非高氟区,恒氟牙症可仅累及前牙和第一恒磨牙;如果6~7岁以后再迁入高氟区,则不会出现氟牙症。
|
</p>
|
<p class="content">3.受损牙釉质可出现白色斑纹,甚至整个牙为白垩样釉质,有的牙出现黄褐色色染,严重者出现牙实质性缺损以致牙失去整体外形,其严重程度取决于过量摄入氟的程度。</p>
|
<p class="content">4.牙釉质和牙本质变脆,耐磨性差,但对酸蚀的抵抗力较强。</p>
|
<p class="titleQuot-1">(二)鉴别诊断</p>
|
<p class="content">在进行氟牙症流行病学调查时,应注意与以下几种釉质异常相鉴别。</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
hypoplasia)</span> 釉质发育不全白垩色斑的周界比较明确,且其纹线与釉质的生长发育线相吻合;氟牙症的斑块是散在的云雾状,周界不明确,与生长发育线不相吻合;釉质发育不全可发生在单颗牙或一组牙;而氟牙症发生在多颗牙,以上前牙多见;氟牙症患者有在高氟区的生活史。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四环素牙</span> 四环素牙釉质表面有光泽,但由于牙本质中沉积了一种四环素正磷酸钙复合物,使整个牙变暗,呈黄褐色,患者在牙齿的生长发育期有四环素类药物的服用史。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防治</p>
|
<p class="content">
|
预防氟牙症的基本原则是在牙齿的生长发育和矿化期避免摄入过量的氟,如选择新的含氟量适宜的水源,应用活性矾土或活性骨炭去除水源中过量的氟,消除其他致摄氟量高的影响因素。</p>
|
<p class="content">
|
对于已形成的氟斑牙,可用以下方法处理:①对无实质性缺损的氟牙症,前牙可采用脱色法;后牙不予处理;②对有实质性缺损的氟牙症,前牙适合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重者可用贴面、烤瓷冠修复;后牙氟牙症影响咀嚼功能者,可采取充填法或全冠修复。
|
</p>
|
<h4 class="fourthTitle">六、氟化物的防龋机制</h4>
|
<p class="content">
|
大量证据表明适量的氟能维持牙的健康,缺氟能增加人体对龋病的易感性。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氟化物的防龋作用主要是通过维持唾液中一定浓度的氟来实现的。局部用氟时,直接给唾液中提供了大量的氟离子,这些氟离子很快进入菌斑和菌斑液中,使菌斑或菌斑液中的氟化物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并滞留其中,形成“氟库”,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内(1~4分钟)即可完成。氟库形成的机制可能为:①在酸性环境中,F-以HF的形式进入细菌体内;②F-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在牙齿表面;③F-通过菌斑细菌表面的负电荷结合在细菌表面。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63</div>
|
</div>
|
</div>
|
|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0)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全身性用氟后,氟化物通过唾液腺分泌进入唾液,提高了唾液中的氟离子浓度,一部分留在唾液中,提高唾液氟浓度;另一部分则进入“氟库”储存。</p>
|
<p class="content">目前认为,氟化物防龋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p>
|
<p class="titleQuot-1">(一)降低釉质的脱矿和促进釉质再矿化</p>
|
<p class="content">
|
正常情况下,釉质在酸缓冲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氟浓度的变化而不同,当氟化物浓度达到0.05mg/L时将会减少釉质的溶解量。在羟磷灰石(HA)的饱和溶液中,氟可结合游离的HA而成为氟羟磷灰石(FHA)重新沉积在釉质,即再矿化。如果溶液中的羟磷灰石(HA)未达到饱和,氟可吸附于HA上直接进入晶体形成FHA或与釉质中羟离子交换形成氟磷灰石(FA)。
|
</p>
|
<p class="content">
|
当牙受酸侵蚀时,pH下降,导致牙的矿物质发生溶解(脱矿)时,同时也使氟化钙溶解并向唾液中释放氟离子和钙离子。当唾液中的钙、磷离子饱和时,将提供使矿物质返回牙(再矿化)的动力。假如这一过程恰好发生在脱矿的晶体表面,就会形成新的晶体表层,部分溶解的晶体将作为再矿化的核,氟化物通过吸附在其表面并吸引钙离子来加速这一再矿化过程,此新生层从晶体周围的溶液中吸收氟并排出碳水化合物,形成羟基磷灰石和氟磷灰石的混合结构,氟磷灰石的酸溶解性较低,进一步增强了牙表面矿物质的抗酸脱矿作用。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氟对微生物的作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对糖酵解的影响</span> 体外研究表明,氟化物能抑制与糖酵解和细胞氧化有关的酶,如烯醇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烯醇酶对氟化物非常敏感,0.5~1mg/L氟化物即可抑制这种酶的活性。烯醇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酶,一旦烯醇酶受抑制,磷酸丙酮酸的转化就受到抑制,因此乳酸的形成也受阻。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span> 氟化物能抑制某些口腔致龋菌包括变链菌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从而影响胞外多糖的合成、胞内多糖的贮存,干扰细菌和菌斑在牙面上的堆积和黏附。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抑制细菌产酸</span> 氟化物以HF的形式扩散进入细胞,HF在碱性的胞浆中分解为H<span
|
class="super">+</span>和F-,会产生三种结果:①降低细胞内的HF浓度刺激更多的HF扩散进入细胞;②增加细胞内的氟离子浓度,通常成为酶的抑制剂;③增加细胞内H<span
|
class="super">+</span>浓度(即pH下降),使产酸减少,甚至终止。</p>
|
<h4 class="fourthTitle">七、氟化物防龋的应用</h4>
|
<p class="titleQuot-1">(一)全身应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饮水氟化</span> 饮水氟化(water
|
fluoridation)是将饮用水的氟浓度调整到最适宜的水氟浓度,以达到既能防止龋病的发生,又不引起氟牙症流行的目的。饮水氟化已得到全球150多个科学和卫生组织的认可,如WHO、FDI、IADR等。
|
</p>
|
<p class="content">
|
(1)历史发展:经过约40年的调查研究,1938年美国学者Dean几乎在发现“水氟含量高是引起氟牙症的主要原因”的同时发现“饮水氟浓度与龋病的患病呈负相关”。随后Dean开展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饮水氟浓度由0.1mg/L升高到1.0mg/L时,人群中的龋均由7.0降到3.5。当饮水中的含氟浓度继续增加(到2.6mg/L),龋均继续下降,但非常有限;然而,随着水氟浓度的增加,氟牙症的患病率也在增加,当水氟浓度在1.0mg/L时,轻度氟牙症的患病率可达20%。从而显示当水氟浓度为1mg/L时有着最佳的防龋效果和最少量的氟牙症。
|
</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64</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1)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
|
(2)饮水氟化的原则:在预防龋病和预防氟牙症之间存在着一个可供选择的既安全又有效的饮水氟浓度范围。因人体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则人体氟的来源也不同,故在进行人工饮水加氟时,应综合考虑,不能单纯以饮水自然氟含量为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综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意见和我国的具体情况,饮水加氟应遵循以下原则。</p>
|
<p class="content">1)饮水的适宜氟浓度一般应保持在0.7~1mg/L。</p>
|
<p class="content">2)饮水氟含量<0.5mg/L时,应根据该地区氟牙症和龋病的流行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氟。</p>
|
<p class="content">3)饮水氟含量超过1.5mg/L或氟牙症指数超过1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氟的摄入量。</p>
|
<p class="content">4)饮水含氟量应按季节、气温的变化进行调整。</p>
|
<p class="content">5)自来水加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保证安全有效。</p>
|
<p class="content">(3)饮水氟化的评价: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饮水氟化仍然是一个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公平又简单易行等特点的,值得推荐的社区防龋措施。</p>
|
<p class="content">
|
第一,饮水氟化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肯定。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已经对自来水氟化的安全性作了广泛和系统的研究,结论是氟化到适宜浓度的自来水对人类安全没有任何威胁,即不致癌、不致畸、不致冠心病和不助长衰老等。
|
</p>
|
<p class="content">
|
第二,饮水氟化的防龋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为龋的减少和龋病进展的减慢。麦克多纳(McDonagh)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分析表明,饮水氟化可使龋病患病率降低15%,减少2.25个龋失补牙面;杜鲁门(Truman)等学者发现,饮用氟化水,可使龋病的患病率减少30%~50%。
|
</p>
|
<p class="content">第三,与其他方法相比,饮水氟化的费用低廉。美国、瑞士、英国和德国用于饮水氟化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只有0.04~0.3美元。</p>
|
<p class="content">
|
第四,饮水氟化具有初级卫生保健要求的公平性。饮水氟化具有突出的公共卫生特征,一旦得到实施,不管个人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自觉程度及口腔卫生服务的资源如何,都可平等的享用。</p>
|
<p class="content">第五,简单易行。当饮水氟化开始后,只需少数人管理,即可使众多的人受益。</p>
|
<p class="content">
|
饮水氟化的不足之处:①可引起轻度氟牙症的患病率升高。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轻度的氟牙症不影响美观,但仍有人对此表示忧虑。②人群饮用的氟化水的量仅占氟化水总量的2%~3%,这样可能会造成氟的浪费以及环境中氟的污染。③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增加了实施的难度。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食盐氟化</span> 食盐氟化(salt
|
fluoridation)是调整食盐的氟浓度并以食盐作为载体被摄入体内,以达到适量供氟、预防龋病的目的。瑞士学者Wespi于1946年,最早应用食盐氟化预防龋病。目前,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应用氟化食盐防龋。
|
</p>
|
<p class="content">
|
(1)食盐氟化的应用:食盐氟化适用于没有开展饮水氟化或没有自来水的低氟区。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人群对盐的摄入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选用食盐氟化时,其含氟量也有所不同,一般为90~350mg/kg。
|
</p>
|
<p class="content">
|
(2)食盐氟化的评价:食盐氟化的优点主要包括:①覆盖人群广泛,不受地区条件限制,可大规模的生产和供应;②不需要设备完好的供水系统;③与饮水氟化相比,减少了氟的浪费;④生产和控制方法简单,费用较低;⑤每个家庭可自由选择,无心理上的压力。
|
</p>
|
<p class="content">
|
氟化食盐的不足之处在于:①防龋效果与大众接受程度和范围有关;②难以精确控制每一个体的耗盐量;③食盐摄取量在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差异很大,这对氟化食盐氟含量的确定带来一定困难;④氟化食盐的销售范围难以控制,如果进入高氟或适氟地区会造成危害。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65</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2)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牛奶氟化</span> 牛奶氟化(milk
|
fluoridation)是将适量的氟化物添加到牛奶之中,使牛奶达到所需要的氟化物浓度。</p>
|
<p class="content">
|
(1)牛奶氟化的应用:氟化牛奶可以不同形式生产,如液体奶和奶粉。用于牛奶氟化的氟化物有氟化钠、氟化钙、单氟磷酸钠和硅氟。牛奶含氟浓度可根据饮用者年龄、当地饮水含氟量等适当调整如下:3~6岁一般为0.5mgF/d,也有0.75mgF/d或1mgF/d。
|
</p>
|
<p class="content">
|
(2)牛奶氟化的评价:有报道表明,每天饮用氟化奶可降低乳牙患龋率40%~53%;而对恒牙龋可减少44%~89%。我国北京开展的社区牛奶氟化的试点工作,两年结果显示可降低乳牙新生龋33%,对于氟化奶的防龋效果还需做更多的研究观察。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氟片、氟滴剂</span> 氟片(fluoride
|
tablet)是由氟化钠或酸性氟磷酸盐加香料、赋形剂、甜味剂制成的片剂,是没有实行饮水加氟地区儿童氟的补充来源。</p>
|
<p class="content">(1)氟片的应用:2008年美国儿童牙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
Dentistry,AAPD)推荐的不同年龄儿童的日需供氟标准见表4-1。口服氟片必须由口腔科医师根据服用对象的年龄、体重和当地饮水氟浓度计算出适宜的剂量,指导家长或幼儿园(学校)老师督促幼儿或学生服用。每次处方氟化钠总剂量不得超过120mg。口服氟片适用于未能实施其他全身性用氟防龋的低氟区儿童。
|
</p>
|
<p class="imgtitle">表4-1 儿童每日供氟剂量表(2008年)</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openImgBox t80" src="../../assets/images/0086-01.jpg" alt=""
|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ontent">(2)应用氟片的注意事项和评价</p>
|
<p class="content">
|
1)注意事项:口服氟片时,应先将片剂嚼碎或含化并布满整个口腔,使它兼有局部作用,以增加效果,服用后嘱半小时内不漱口,不进食。家庭服用氟片,需要家长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医师要向家长和儿童讲清每日服用的剂量和用法,家长要认真监督儿童服用。在学校和幼儿园服用氟片,要有专人负责实施和监督,才能长期坚持。
|
</p>
|
<p class="content">
|
2)评价:口服氟片可有效降低龋病的患病率,同时具有成本低廉、方法简单,以及能精确控制氟的摄入量的优点,但由于家长易忘记、怕麻烦等因素,不易长期坚持。因此,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措施,氟片的应用是有限的。
|
</p>
|
<p class="content">系统回顾分析表明:口服氟片对乳牙龋的预防效果不明显,而对学龄儿童的恒牙龋预防效果较肯定(龋面均降低20.0%~70.5%)。</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66</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3)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
|
氟滴剂是一种含氟的溶液,每滴含氟离子0.125mg,适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每日睡前将氟滴剂滴于幼儿颊黏膜或舌部,不漱口、不饮水,可获得全身和局部的双重作用。选择应用的原则和每天补充的氟化物量与氟片相同,研究显示使用氟滴剂可使龋病降低40%。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局部应用</p>
|
<p class="content">局部用氟(topical application of
|
fluoride)是采用不同方法将氟化物直接用于牙的表面,目的是抑制牙齿表面的溶解脱矿和促进再矿化,以提高牙齿的抗龋力。</p>
|
<p class="content">
|
局部用氟的途径包括含氟牙膏、氟水漱口、含氟凝胶、含氟泡沫与含氟涂料等。其中含氟牙膏可由个人直接使用,氟水漱口需要在学校医务人员的帮助和督促下使用,含氟凝胶、含氟泡沫与含氟涂料等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实施。
|
</p>
|
<p class="content">局部用氟的范围较广,既适用于未实施全身用氟的低氟区或适氟地区,也可与全身用氟联合使用,以增强其防龋效果。同时,局部用氟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尤其多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含氟牙膏</span> 含氟牙膏是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用于含氟牙膏的氟化物有氟化钠、单氟磷酸钠及氟化亚锡等。
|
</p>
|
<p class="content">(1)3种主要的含氟牙膏及特点</p>
|
<p class="content">1)氟化钠(sodium
|
fluoride)牙膏:氟化钠是首先在牙膏中采用的一种“离子”型氟化物,但早期由于氟化钠与牙膏中的碳酸钙、磷酸钙等摩擦剂不相容,使氟离子失去活性,防龋效果不明显。经过对磨料进行了合理选择后,如选用丙烯酸塑料或焦磷酸钙、二氧化硅作磨料,证明其防龋效果是肯定的。新的氟化钠牙膏中含氟化钠的浓度是0.24%(含0.11%F),遇水即刻释放出氟离子。氟化钠牙膏的pH值接近中性,一般比较稳定,没有使牙染色的缺点。
|
</p>
|
<p class="content">2)单氟磷酸钠(sodium mono-fluorophosphate,SMFP)牙膏:是一种共价型氟化物牙膏,含单氟磷酸钠(Na<span
|
class="sub">2</span>PO<span
|
class="sub">3</span>F)的浓度为0.76%(含0.1%F)。主要特点是:①单氟磷酸钠与多种摩擦剂的相容性好,不溶性偏磷酸、无水磷酸二钙、二水合磷酸二钙、三氧化铝、二氧化硅及磷酸钙等多种摩擦剂均可与单氟磷酸钠进行配方;②对牙不染色;③pH接近中性且比较稳定。
|
</p>
|
<p class="content">3)氟化亚锡(stannous
|
fluoride)牙膏:可以在防龋的同时提供抑菌和抗敏等多种功效。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0.4%氟化亚锡牙膏,摩擦剂为焦磷酸钙。该牙膏首次实现了氟的有效释放,起到防龋作用,但其中的亚锡离子在有水的牙膏中容易反应沉淀而失效。使其因有效期短,以及牙染色和有金属异味的缺点,被其他含氟牙膏取代。
|
</p>
|
<p class="content">
|
氟化亚锡的功效能否在牙膏中充分发挥取决于氟化亚锡与牙膏中其他组分的相容性。近年来使用的新配方,首先通过复合螯合技术,使亚锡离子在牙膏的储运过程中得以有效稳定在牙膏中,而在刷牙过程中又可以快速释放出来,同时通过复合螯合技术中稳定亚锡的大分子,对抗氟化亚锡原来的染色问题,使用芳香剂有效掩盖亚锡的金属味。
|
</p>
|
<p class="content">
|
(2)含氟牙膏的使用和防龋效果: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每天用含氟浓度高于1000mg/kg的牙膏刷牙两次,每次用量约为1克,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3~6岁的儿童,每次牙膏用量约为“豌豆”大小,同时,应在家长监督与指导下使用,以免儿童过多的吞咽牙膏,导致产生氟牙症的危险。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地氟病流行的地区,6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
|
</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67</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4)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是肯定的。Cochrane系统评价显示: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使龋病患病率降低24%。目前认为,含氟牙膏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化国家龋病患病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
</p>
|
<p class="content">(3)与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有关的一些因素。</p>
|
<p class="content">
|
1)牙膏的摩擦剂系统:具有防龋作用的游离氟离子在牙膏中的含量及稳定状态依赖于所用摩擦剂的种类。牙膏中的某些摩擦剂可与氟化物发生反应,氟离子很快形成沉淀,丧失其防龋作用。因此,含氟化钠牙膏不能使用碳酸钙或磷酸钙做摩擦剂,氟化亚锡应避免与磷酸氢钙配方。
|
</p>
|
<p class="content">
|
2)牙膏的含氟浓度:系统性文献回顾分析表明牙膏中的含氟浓度与防龋效果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含氟浓度高(1500mg/kg)的牙膏的防龋效果高于含氟浓度低(1000mg/kg)的牙膏。</p>
|
<p class="content">3)基线水平: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与人群中患龋(DMFS)的基线水平呈正相关,即基线水平越高,防龋效果越显著。</p>
|
<p class="content">4)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可获得较高的防龋效果。</p>
|
<p class="content">由于含氟牙膏的使用方法简便,易于接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理想的口腔保健措施,在预防龋病和促进口腔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含氟漱口液</span> 含氟漱口液(fluoride
|
mouthrinse)是指用中性或酸性氟化钠、氟化亚锡、氟化胺或氟化铵等配成的漱口液,使用含氟漱口液是局部用氟防龋的方法之一。氟化钠漱口液因价格便宜和味道易于接受最为常用。</p>
|
<p class="content">(1)含氟漱口液的使用方法</p>
|
<p class="content">1)0.2%NaF(900 F-mg/L)溶液:每周使用一次,适用于学校或幼儿园的防龋项目,需要在老师或专业人员的监督下使用。</p>
|
<p class="content">2)0.05%NaF(230 F-mg/L)溶液:每天使用一次,可交由患者在家使用,若给儿童使用,需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p>
|
<p class="content">
|
3)含漱:使用漱口水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用量筒或注射器取5ml或10ml配好的溶液于漱口杯中,5~6岁儿童每次用5ml,6岁以上儿童每次用10ml,嘱儿童将溶液含入口中,鼓漱一分钟后吐出,半小时内不进食或漱口。
|
</p>
|
<p class="content">4)适用范围:含氟漱口液适用龋高发的人群,龋活跃性较高或易感人群、佩戴正畸固定矫治器者,以及一些不能实行自我口腔护理的残疾人均可使用。</p>
|
<p class="content">(2)防龋效果:Marinho对34项符合要求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使用氟水漱口可获得26%的防龋效果。</p>
|
<p class="content">
|
(3)评价:实践证明,氟水漱口是一种使用方便、容易掌握,价格较低、适用性广(低氟区及适氟区的多种人群均可使用)的口腔公共卫生措施之一,尤其适用于学校儿童的龋病预防。</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含氟涂料</span> 含氟涂料(fluoride
|
varnish)是一种加入了氟化物的有机溶液,将其涂布于牙齿表面,可预防龋病。</p>
|
|
<p class="content">
|
(1)含氟涂料的使用:使用含氟涂料非常简单,但操作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首先用牙刷彻底清洁牙面,隔湿后用棉球擦干或用气枪吹干牙面,因涂料即使在潮湿的口腔内环境中也可很快凝固,故用药前可不需彻底干燥牙面,然后用小刷子或棉签将0.3~0.5ml涂料直接涂抹于各个牙面上,并可借助牙线将涂料带到邻面,待其凝固。要求患者最好在2~4小时内不进食,当晚不刷牙,以保证涂料与牙面的最大接触。涂料一般保持24~48小时。
|
</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t30" src="../../assets/images/0088-01.jpg" alt="" active="true" />
|
</div>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68</footer>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5) > -1">
|
<div class="header-container">
|
<div class="header-conten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四章 龋病的预防</span>
|
<img class="cs" src="../../assets/images/yuan.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含氟涂料需定期使用,一般情况下一年两次即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而对易患龋人群,一年可用2~4次。</p>
|
<p class="content">(2)防龋效果:含氟涂料的防龋效果可达38%,且不仅可预防光滑面龋,对邻面龋和窝沟点隙龋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p>
|
<p class="content">
|
(3)评价:含氟涂料的优点在于:①含氟浓度高。由于所需剂量少(涂布全口需0.3~0.5ml),减少了被吞咽的危险。因此,涂料中可含较高的氟浓度。②快速凝固并粘附到牙面。这样不但提高了釉质表面的氟化物浓度,而且延长了氟化物与釉质表面的接触时间。③操作简单,需时少。由于潮湿的表面能促进涂料的凝固,因此无需严格的干燥牙面,每例患者仅需3~5分钟。④少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
</p>
|
<p class="content">使用涂料的缺点在于涂布后可导致牙齿短暂的变色,刷牙可使其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对其产生接触性过敏,牙龈出血者禁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含氟凝胶与含氟泡沫</span></p>
|
<p class="content">(1)含氟凝胶:含氟凝胶(fluoride gel)是一种局部用于防龋的、含有酸性氟磷酸钠或氟化钠的凝胶。</p>
|
<p class="content">
|
1)含氟凝胶的使用:含氟凝胶有不同的含氟浓度,个人自我保健使用的0.5%(5000mg/L)的APF凝胶和NaF凝胶以及0.1%(1000mg/L)的SnF<span
|
class="sub">2</span>凝胶,供专业人员使用的APF凝胶的含氟浓度为1.23%(12 300mg/L)。</p>
|
<p class="content">
|
供个人使用的凝胶可以放置在托盘内使用或直接用于刷牙。供专业人员使用的含氟凝胶可用于医院和牙科诊所,由口腔专业人员实施,也可用于学校或幼儿园,在牙科医师监督指导下,由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来操作。其操作方法为:①选择合适的托盘:托盘大小应适合牙列,能覆盖全部牙齿,要有足够深度覆盖到牙颈部黏膜。②患者身体坐正:不要后仰,以免凝胶流入咽部。③装入含氟凝胶:托盘内的凝胶要适量,一般来说将氟凝胶置于托盘的边缘下2mm时量较适合,此时既能覆盖全部牙齿,又能避免凝胶过多,溢出托盘,使操作对象感到不适或被咽下。④放置托盘:将装有含氟凝胶的托盘放入上下牙列,嘱其轻咬使凝胶布满牙面及牙间隙。⑤使用吸唾装置。⑥在口内保留1~4分钟后取出,拭去残留凝胶,以减少吞咽量。⑦半小时不漱口和进食。⑧每年至少使用两次。
|
</p>
|
<p class="content">当供专业人员使用的含氟凝胶用于体重10~20kg的儿童时,用量可达到可能中毒剂量。因此,临床应用时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操作,尽量减少氟的摄入。</p>
|
<p class="content">
|
2)含氟凝胶的防龋效果及评价:系统评价表明,使用含氟凝胶的防龋效果为28%。含氟凝胶的优点是:①用托盘放置含氟凝胶一次可以处理全口牙。②操作简单。③花费时间少。④可被大多数儿童接受。其缺点是:①对胃肠道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和呕吐反应。②使用之后血浆及尿氟浓度较高。③操作过程中须使用吸唾装置。
|
</p>
|
<p class="content">(2)含氟泡沫:含氟泡沫(fluoride
|
foam)是一种富含氟离子的泡沫。含氟泡沫的氟浓度和pH与含氟凝胶相同,但由于是泡沫,使用量少于凝胶。虽然含氟泡沫的用量只有含氟凝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它们对提高牙釉质中氟离子含量的效果却是相近的,含氟泡沫较中性氟化钠凝胶中的氟更易吸收,防龋效果可达24%。
|
</p>
|
<p class="content">
|
含氟泡沫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同含氟凝胶。目前认为,含氟泡沫与含氟凝胶的防龋效果接近,使用方法相同,但含氟泡沫的使用量及患者的暴露量少于凝胶,其可能成为含氟凝胶的替代产品。</p>
|
</div>
|
<div class="footer-container">069</div>
|
</div>
|
</div>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6) > -1">
|
<div class="header">
|
<div class="header-divider"></div>
|
<span class="header-right">口腔预防医学</span>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openImgBox t80" src="../../assets/images/0090-01.jpg" alt=""
|
active="true" /></div>
|
<p class="right-info">(冯佳)</p>
|
</div>
|
<footer class="footerstyle">070</footer>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Four",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