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13">
|
<!-- 29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9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9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h1>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09-01.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1-03.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具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
</p>
|
<p class="content">(2)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p>
|
<p class="content">(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掌握:肩胛带、上肢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2)熟悉:头、颈、躯干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3)了解:代偿运动的利弊。</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能够依据患者运动代偿的模式,准确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肌群,确定患者功能障碍的病因。
|
</p>
|
<p class="content">
|
(2)能够依据患者运动代偿的模式,制订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运动模式,满足其重返家庭和社会的需求。
|
</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6-02.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
|
患者,男,45岁。近一个月来,患者腰部持续性疼痛,尤其在长时间坐立或弯腰工作后症状加剧。最近一周,疼痛向下肢放射,右腿出现麻木和刺痛感,行走时疼痛加重。体检发现腰椎生理弯曲消失,L<span
|
class="sub"
|
>4~5</span
|
>椎间隙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MRI检查显示L<span
|
class="sub"
|
>4~5</span
|
>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
|
</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
|
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并解释诊断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2.该患者会出现哪些异常运动模式?</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89</div>
|
</div>
|
</div>
|
|
<!-- 30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1_04.jpg" alt="" />
|
</p>
|
<p class="content">
|
人体运动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依赖于神经系统对整个运动系统的统一调控。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必须有序地、协调地、共同地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各种运动任务。具体来说,骨骼作为运动的杠杆,为运动提供了结构基础;关节则充当运动的纽带,确保运动的灵活性和方向性;肌肉的收缩则是运动的动力源泉,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各种动作;而肌腱、韧带及其他关节附属结构则为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此外,神经系统作为运动的调控中心,负责指挥和协调整个运动过程,确保运动的准确性和效率。
|
</p>
|
<p class="content">
|
只有当这些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无缝协作时,人体才能完成协调、稳定且高效地运动。然而,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损伤或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运动模式的异常。例如,关节损伤、肌肉拉伤或神经损伤都可能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导致运动障碍。当运动障碍发生时,人体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可以通过调动其他健全的肌群来代偿受损部分的功能,从而完成特定的运动任务。这种代偿运动(compensatory
|
movement)是机体为了应对运动障碍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
|
</p>
|
<p class="content">
|
代偿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肌肉代偿、体位代偿、动作代偿及辅助装置代偿等。肌肉代偿是指通过其他肌肉群的加强收缩来替代受损肌肉的功能;体位代偿则是通过调整身体姿势来减轻受损部位的负担;动作代偿则是通过改变运动方式来适应新的运动需求;辅助装置代偿则是利用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来帮助完成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代偿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自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长期的代偿运动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代偿运动往往不是最自然或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它可能导致运动器官的误用或废用,进而引起姿势不良和运动不协调。长时间的代偿运动还可能对靶器官的功能训练和恢复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新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因此,在进行代偿运动时,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评估,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
</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一节 上肢的代偿运动</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肩胛骨的代偿运动</h3>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0-01.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一)肩胛骨外展、上旋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胛骨的外展运动指在保持躯干直立的状态下,制动躯干,尽量使肩胛向前伸展(即含胸动作),此时肩胛骨的内侧缘会沿着胸廓向外前方滑动。例如,在坐位或仰卧位的情况下,从肩关节屈曲90°的位置开始,向前方推出手臂的动作。在人体的各种运动中,肩胛骨的外展运动通常会伴随着肩胛骨的上旋运动。所谓肩胛骨上旋,是指在保持肩胛骨上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肩胛骨的下角向外上方旋转的运动。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290</div>
|
</div>
|
</div>
|
|
<!-- 30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肩胛骨外展、上旋运动的主要原动肌是前锯肌,辅助肌肉是斜方肌的上部肌纤维,而拮抗肌则是菱形肌。前锯肌是由胸长神经所支配的。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p>
|
<p class="content">
|
(1)当出现前锯肌肌力减弱的情况时,例如,在仰卧位下进行肩胛骨外展及上方旋转的动作,可以观察到一种以头部为支点,伸展颈椎,同时抬起胸廓的代偿运动模式(图12-1)。
|
</p>
|
<p class="content">
|
(2)若前锯肌发生瘫痪,那么在坐位时,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三角肌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肩胛骨的内侧缘从胸廓上浮起,形成翼状肩胛(winged
|
scapula)。
|
</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1-01.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12-1 肩胛骨外展、上旋代偿运动</p>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二)肩胛骨下降、内收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胛骨下降是指在人体保持躯干直立的状态下,原本处于较高位置的肩胛骨沿着胸廓表面向下滑动的运动。而肩胛内收,也称为肩胛骨后缩,是指肩胛骨尽量向后移动,类似于扩胸动作,此时肩胛骨的内侧缘靠近脊柱。在人体的各种运动过程中,肩胛骨下降运动常伴随着肩胛骨的内收。例如,当一个人处于俯卧位,并将上肢向前伸出至头顶上方时,就会形成肩胛骨的下降和内收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肩胛骨下降、内收运动的主要原动肌是斜方肌的下部纤维,而辅助肌则包括背阔肌、胸大肌和胸小肌。这些肌肉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肩胛骨的下降和内收动作。与此同时,拮抗肌则包括肩胛提肌和斜方肌的上部纤维,它们在运动过程中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保持肌肉的平衡和协调。斜方肌下部纤维主要由副神经进行支配,从而确保其正常的功能发挥。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斜方肌肌肉力量出现减弱时,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会通过辅助肌的作用来进行代偿。这种代偿运动模式通常表现为躯干伸肌的活动,使得躯干产生伸展动作,从而在视觉上形成类似肩胛骨下降及内收的代偿运动(图12-2)。然而,若这种代偿运动长时间存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长时间的代偿可能会引起从颈椎到胸椎的脊柱侧弯,这种脊柱侧弯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加强斜方肌的锻炼,以避免因肌肉力量不足而导致的代偿运动及其潜在的不良后果。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91</div>
|
</div>
|
</div>
|
|
<!-- 30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三)肩胛骨上升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胛骨上升运动,即耸肩动作。主要负责此运动的原动肌是斜方肌的上部纤维和肩胛提肌。除了原动肌,还有辅助肌参与其中,主要是菱形肌,它在运动中起到稳定和辅助的作用。与此同时,斜方肌的下部纤维则作为拮抗肌,对抗原动肌的收缩,以保持肩胛骨的正常运动范围和平衡。斜方肌上部纤维的神经支配来自副神经,而肩胛提肌则由肩胛背神经进行控制。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肩胛骨上升运动的原动肌,如斜方肌上部或肩胛提肌出现肌肉减弱或瘫痪时,身体会通过其他肌肉或运动来代偿这一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代偿运动方式。
|
</p>
|
<p class="content">
|
(1)菱形肌代偿运动:当原动肌功能减弱时,菱形肌可以协助肩胛骨进行内收运动,从而产生一种看似肩胛骨上提的代偿运动。然而,实际上这种运动并没有真正实现肩胛骨的上提,而是通过内收运动来模拟肩胛骨上升的效果。
|
</p>
|
<p class="content">
|
(2)颈及躯干的侧屈肌代偿运动:肩胛骨上升运动的另一种代偿方式是通过颈和躯干的侧屈运动来实现(图12-3)。当一侧的肩胛骨上升功能受限时,可以通过对侧颈和躯干的侧屈运动,形成一种类似肩胛骨上提的代偿运动。这种运动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使得对侧的肩胛骨在视觉上看起来像是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肩胛骨上升运动的不足。
|
</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2-01.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12-2 肩胛骨下降、内收代偿运动</p>
|
</div>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2-02.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12-3 颈及躯干的侧屈肌代偿运动</p>
|
</div>
|
<h3 class="thirdTitle">二、肩关节的代偿运动</h3>
|
<p class="titleQuot-1">(一)肩关节屈的代偿运动</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2-03.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屈指上肢绕横轴在矢状面上从身体一侧向头部前上方举起的动作。这一动作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如在拿取高处物品或进行投掷运动时。肩关节屈的主要原动肌包括三角肌的前部与中部纤维,辅助肌肉则包括胸大肌、喙肱肌及肱二头肌,拮抗肌则主要是背阔肌、大圆肌及三角肌的后部纤维,它们在肩关节屈曲时起到稳定和控制的作用。三角肌主要由腋神经支配。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292</div>
|
</div>
|
</div>
|
|
<!-- 30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肩关节屈的原动肌肌力减弱或瘫痪时,人体可以通过激活其他肌肉群来进行代偿运动,以维持上肢的活动能力。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代偿运动模式。
|
</p>
|
<p class="content">
|
(1)肱二头肌代偿运动:在肩关节外旋和前臂旋后位下,肱二头肌可以通过收缩来尝试屈曲肩关节(图12-4)。
|
</p>
|
<p class="content">
|
(2)肩胛带周围肌群代偿运动:肩胛带周围的肌肉群,如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等,可以通过收缩来上提肩胛骨,从而产生类似肩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然而,这种代偿可能会导致肩肱节律出现异常,影响整个上肢的运动协调性。
|
</p>
|
<p class="content">
|
(3)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通过躯干旋转肌的收缩,可以实现躯干的旋转动作,并辅助胸大肌屈曲上肢,从而代偿肩关节的屈曲作用。在胸大肌代偿时,除了产生屈肩作用,还可能引起肩关节水平内收的运动,这可能会对肩关节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
</p>
|
<p class="content">
|
(4)躯干伸肌代偿运动:利用躯干伸肌的作用,可以伸展躯干,从而产生类似肩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图12-5)。这种代偿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肩关节屈的功能,但可能会对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产生不利影响。
|
</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3-01.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图12-4 肱二头肌代偿运动</p>
|
</div>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3-02.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图12-5 躯干伸肌代偿运动</p>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二)肩关节伸展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伸展是指上肢绕横轴在矢状面上从身体一侧向后举起的动作。这一运动的主要原动肌包括背阔肌、大圆肌及三角肌的后部纤维。具体来说,在坐位状态下,主要由三角肌负责肩关节的伸展动作;而在俯卧位时,则主要依靠背阔肌和大圆肌来完成这一动作。此外,肱三头肌作为辅助肌群,也在肩关节伸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拮抗肌则包括三角肌的前部与中部纤维,它们在肩关节伸展过程中起到稳定和控制的作用。原动肌背阔肌主要由胸背神经支配,大圆肌则由肩胛下神经控制,而三角肌则由腋神经进行神经支配。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93</div>
|
</div>
|
</div>
|
|
<!-- 30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三角肌和背阔肌的肌力出现减弱时,人体可以通过肩胛带周围的肌群及躯干的旋转肌群来进行代偿运动。具体代偿方式如下。
|
</p>
|
<p class="content">
|
(1)肩胛带周围肌群代偿运动:在坐位状态下,如果三角肌和背阔肌的肌力不足,肩胛带周围的肌群,如斜方肌、前锯肌等,可以通过上提肩胛骨的方式来进行代偿,以帮助完成肩关节的伸展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2)躯干旋转肌的代偿运动:在俯卧位状态下,主要依靠躯干的旋转肌群,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等,产生躯干的旋转动作来代偿肩关节伸展的不足。随着躯干的旋转,肩胛骨的上提与内收动作也会相应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肩关节伸展的不足。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肩关节水平内收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水平内收是人体在坐位下肩关节外展90°位,保持上肢水平绕垂直轴沿水平面将上肢向前向对侧的运动,或者在仰卧位下从肩外展90°位开始向上向对侧做水平内收的运动。其原动肌是胸大肌,辅助肌是三角肌前部纤维,拮抗肌是三角肌后部。其原动肌胸大肌由胸外侧神经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各种原因造成胸大肌瘫痪或肌力减弱时,可通过肩胛带周围肌群、躯干旋转肌的运动来代偿肩关节水平内收。
|
</p>
|
<p class="content">
|
(1)肩胛带周围肌群代偿运动:由肩胛带周围肌群(主要为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提肩胛骨,产生如同肩关节水平内收的代偿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2)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坐位、仰卧位时通过躯干向对侧及俯卧位时躯干向同侧旋转,产生如同肩关节水平内收的代偿运动。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水平外展是人体在坐位下肩关节外展90°位,保持上肢水平绕垂直轴沿水平面运动,原动肌是三角肌后部纤维,辅助肌是冈下肌、小圆肌,拮抗肌是胸大肌。其原动肌三角肌后部纤维由腋神经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各种原因造成三角肌后部纤维瘫痪或肌力减弱时,可通过肱三头肌、躯干旋转肌的运动来代偿肩关节水平外展。
|
</p>
|
<p class="content">
|
(1)肱三头肌代偿运动:肩关节外旋,肱三头肌强烈收缩使肘关节伸展,产生如同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代偿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2)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通过躯干向对侧(坐位时)或同侧(俯卧位时)旋转,产生如同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代偿运动。
|
</p>
|
<p class="titleQuot-1">(五)肩关节外展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外展是指人体在坐位或立位状态下,手臂在肩关节处绕矢状轴,在冠状面内从自然的中立位置向侧方抬起的运动。这一动作涉及多个肌肉群的协同工作,其中主要的原动肌包括三角肌的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它们在肩关节外展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辅助肌肉如肱二头肌也会参与其中,而拮抗肌则是胸大肌,它在运动过程中起到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三角肌主要由腋神经进行支配,而冈上肌则由肩胛上神经进行控制。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294</div>
|
</div>
|
</div>
|
|
<!-- 30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角肌中部纤维、冈上肌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的情况时,人体为了维持日常活动的需要,会通过其他肌肉群的运动来代偿肩关节外展的功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代偿运动模式。
|
</p>
|
<p class="content">
|
(1)肱二头肌代偿运动:在这种代偿模式下,肩关节会处于极度外旋的位置。通过肱二头肌的收缩,屈曲肘部并抬起上臂,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肩关节外展的运动效果,以此来弥补原动肌功能的不足。
|
</p>
|
<p class="content">
|
(2)肱三头肌代偿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肩关节会处于后伸的位置。通过肱三头肌的伸展作用,伸直肘部,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肩关节外展的运动效果,以替代原本由三角肌和冈上肌完成的动作。
|
</p>
|
<p class="content">
|
(3)肩胛带周围肌群代偿运动:肩胛带周围的肌肉群会发挥作用,通过上提肩胛骨,产生一种类似于肩关节外展的运动效果。这种代偿方式有助于在三角肌和冈上肌功能受限时,仍然能够完成肩关节的外展动作。
|
</p>
|
<p class="content">
|
(4)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躯干的旋转肌群也会参与代偿过程。当躯干向对侧屈曲时,上肢随之抬高,产生一种类似于肩关节外展的运动效果。
|
</p>
|
<p class="titleQuot-1">(六)肩关节内旋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内旋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涉及人体在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于体侧,手臂向后下旋转的动作,或者在坐位时肩关节外展至90°,屈肘,手臂向后下的运动。这种运动不仅需要肩关节的灵活协调,还需要多个肌肉群的协同工作。主要的原动肌包括肩胛下肌、胸大肌的锁骨端、背阔肌及大圆肌。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到主要的驱动作用。此外,三角肌的前部纤维作为辅助肌,帮助完成运动。而冈下肌和小圆肌则作为拮抗肌,维持运动的平衡和稳定。肩胛下肌和大圆肌主要由肩胛下神经支配,背阔肌由胸背神经控制,胸大肌则由胸外侧神经进行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肩关节内旋的肌肉因各种原因出现瘫痪或力量减弱时,人体可以通过其他肌肉群的运动来代偿这一功能。具体代偿运动模式如下。
|
</p>
|
<p class="content">
|
(1)三角肌及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在俯卧位下,可以通过肩关节的水平外展,使前臂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类似于肩关节内旋的代偿动作。同时,躯干向后向对侧旋转可以增加肩关节内旋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功能。在坐位或仰卧位下,通过三角肌前部纤维的收缩及躯干向前向对侧的旋转,可以代偿肩关节内旋的功能,以维持日常活动的需要。
|
</p>
|
<p class="content">
|
(2)肱三头肌代偿运动:通过肱三头肌用力收缩,使肘关节向后伸展,用力伸展的同时可以产生类似于肩关节内旋的代偿运动。这种代偿方式虽然不能完全替代肩关节内旋的原有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肩关节内旋,肌肉瘫痪或减弱所带来的影响,帮助完成一些基本的日常动作。
|
</p>
|
<p class="titleQuot-1">(七)肩关节外旋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肩关节外旋通常发生在人体处于仰卧位时,此时肩关节从身体侧面外展,并伴随着手臂向前上方的旋转动作,或在坐姿状态下,肩关节外展至90°,屈曲肘部,随后手臂向后上方移动。这种运动不仅涉及肩关节本身,还包括了肩胛骨和手臂的协同动作。在肩关节外旋的过程中,主要的原动肌包括冈下肌和小圆肌,它们分别由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支配。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使肩关节产生外旋的动作。辅助肌主要是三角肌的后部纤维,它们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和稳定的作用。而拮抗肌则包括肩胛下肌、胸大肌的锁骨端、背阔肌和大圆肌,它们在运动中起到对抗和平衡的作用,防止过度外旋导致的损伤。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95</div>
|
</div>
|
</div>
|
|
<!-- 30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肩关节外旋的肌肉因各种原因如损伤、疾病或手术后出现瘫痪或力量减弱时,人体可以通过其他肌肉群的代偿运动来弥补这一功能的缺失。这种代偿运动主要通过肩胛带周围肌群、前臂旋后肌群以及躯干旋转肌的协同工作来实现。
|
</p>
|
<p class="content">
|
(1)肩胛带周围肌群和前臂旋后肌群代偿运动:在这种代偿模式下,肩胛骨周围的肌群通过收缩来使肩胛骨外展,并带动肩关节进行水平内收的动作。与此同时,前臂旋后肌群通过收缩使前臂旋后,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肩关节外旋的效果。这种代偿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本由冈下肌和小圆肌完成的外旋动作。
|
</p>
|
<p class="content">
|
(2)躯干旋转肌代偿运动:通过躯干肌肉的收缩,使躯干向同侧旋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肩关节外旋的功能。
|
</p>
|
<h3 class="thirdTitle">三、肘关节的代偿运动</h3>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6-01.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一)肘关节屈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肘关节屈曲运动是指在手臂伸直的状态下,肘关节两端互相接近的运动。这种运动在人体的日常活动中非常常见,如在拿取物品或进行某些体育活动时。肘关节屈的主要原动肌包括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这些肌肉在肘关节屈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屈肘的主要肌肉是肱肌;而当前臂处于旋后位时,屈肘的主要肌肉则变为肱二头肌;在前臂处于中立位时,屈肘的主要肌肉则是肱桡肌。除了这些主要的肌肉外,辅助肌还包括指浅屈肌、掌长肌、腕屈肌,而拮抗肌则是肱三头肌。原动肌中的肱二头肌和肱肌主要由肌皮神经支配,而肱桡肌则主要由桡神经支配。这些神经的正常功能对于肘关节屈曲运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由于各种原因(如神经损伤或肌肉疾病),原动肌可能会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这时就需要通过代偿运动来完成肘关节屈曲。代偿运动模式主要有两种。
|
</p>
|
<p class="content">
|
(1)肱桡肌代偿运动:当肌皮神经损伤导致肱二头肌和肱肌瘫痪或肌力减弱时,肱桡肌可以在前臂中立位下完成肘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图12-6)。这种代偿方式允许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肘关节的屈曲功能,尽管可能不如正常情况下的运动范围和力量。
|
</p>
|
<p class="content">
|
(2)肱二头肌和肱肌代偿运动:当桡神经损伤导致肱桡肌瘫痪或肌力减弱时,肱二头肌和肱肌可以在相应的体位下代偿肘关节屈曲。具体来说,当前臂处于旋后位时,肱二头肌可以完成肘关节屈曲的代偿;而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则由肱肌来完成肘关节屈曲的代偿运动。这种代偿方式有助于保持肘关节在不同位置下的屈曲能力,尽管同样可能存在运动范围和力量的限制。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296</div>
|
</div>
|
</div>
|
|
<!-- 30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7-01.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图12-6 肱桡肌代偿运动</p>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二)肘关节伸展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肘关节伸展是指人体在手臂处于最大屈曲状态时,通过一系列动作使手臂完全伸直的过程。这一运动主要依赖于肱三头肌的收缩,该肌肉是肘关节伸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除肱三头肌外,肘肌也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完成伸展动作,拮抗肌为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肱三头肌的活动受到桡神经的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在某些情况下,如桡神经损伤导致肱三头肌功能障碍或肌力减弱时,人体将通过其他方式来代偿肘关节伸展的运动。具体代偿运动模式如下。
|
</p>
|
<p class="content">
|
(1)肩关节屈曲代偿运动:在这种代偿方式中,手掌被放置在桌面上,以消除前臂的重力影响。通过肩关节的屈曲动作,可以间接实现肘关节的伸展。这种代偿方式主要依赖于肩部肌肉的力量,以弥补肱三头肌的不足。
|
</p>
|
<p class="content">
|
(2)前臂重力代偿运动:在站立或坐姿状态下,肩关节处于外展和外旋的位置,此时可以利用前臂的自然下落重力来完成肘关节伸展的代偿运动(图12-7)。
|
</p>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17-02.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图12-7 前臂重力代偿运动</p>
|
</div>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97</div>
|
</div>
|
</div>
|
|
<!-- 30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三)前臂旋前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前臂旋前指的是在前臂处于中立位置时,前臂向内侧旋转的动作。该动作的主动肌肉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协同肌肉为桡侧腕屈肌,而拮抗肌肉则为肱二头肌和旋后肌。旋前圆肌与旋前方肌主要受正中神经的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某些原因(如正中神经损伤)导致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出现瘫痪或肌力下降时,可以通过三角肌和肩胛下肌的活动来代偿前臂旋前动作。在肩关节处于外展位置时,三角肌和肩胛下肌的协同作用使肩关节内旋,进而带动整个上肢内旋,形成类似于前臂旋前的代偿动作。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前臂旋后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前臂旋后运动是指在前臂处于中立位置时,前臂向身体外侧旋转的动作。该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为肱二头肌和旋后肌,而腕伸肌群、指伸肌群则作为辅助肌肉参与其中。与之相对抗的拮抗肌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肱二头肌的神经支配来自肌皮神经,而旋后肌则由桡神经控制。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肌皮神经或桡神经损伤等原因导致肱二头肌和旋后肌功能障碍或肌力下降时,冈下肌、小圆肌、腕背伸肌及拇伸肌的活动可作为代偿运动,以维持前臂旋后运动的进行。
|
</p>
|
<p class="content">
|
(1)冈下肌和小圆肌代偿运动:通过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协同作用,实现肩关节的外旋,进而带动整个上肢外旋,从而产生类似前臂旋后的代偿效果。
|
</p>
|
<p class="content">
|
(2)腕背伸肌和拇伸肌代偿运动:在前臂旋前、拇指对掌的位置下,腕背伸肌和拇伸肌发挥作用,通过腕关节背伸和拇指伸展动作来完成前臂旋后的代偿运动。
|
</p>
|
<h3 class="thirdTitle">四、腕关节的代偿运动</h3>
|
<p class="titleQuot-1">(一)腕关节屈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腕关节屈是指当人体前臂处于旋后的位置时,手掌向上方抬起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执行需要依靠特定的肌肉群来完成。主要负责这一动作的肌肉是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当屈腕运动伴随着尺侧屈时,尺侧腕屈肌成为主要的原动肌;而当屈腕运动伴随着桡侧屈时,桡侧腕屈肌则成为主要的原动肌。此外,掌长肌作为辅助肌参与其中,而拮抗肌则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屈肌主要受到正中神经的支配,而尺侧腕屈肌则主要受到尺神经的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p>
|
<p class="content">
|
(1)桡侧腕屈肌代偿运动:在某些情况下,如尺神经损伤,尺侧腕屈肌可能会瘫痪或肌力减弱,导致无法正常完成腕关节屈的运动。此时,身体会通过加强桡侧腕屈肌的运动来代偿这一功能。在这种代偿运动中,除桡侧腕屈肌外,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和掌长肌也会参与进来,从而产生一种伴有桡偏的屈腕代偿运动。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298</div>
|
</div>
|
</div>
|
|
<!-- 30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2)尺侧腕屈肌代偿运动:与桡侧腕屈肌代偿运动类似,当正中神经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桡侧腕屈肌瘫痪或肌力减弱时,尺侧腕屈肌将承担起代偿腕关节屈运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指深屈肌、指浅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会协同工作,产生一种伴有尺偏的屈腕代偿运动。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腕关节伸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腕关节伸是指人体前臂旋前位置时,手背向上方抬起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如在写字、绘画或使用键盘时,手腕需要向上抬起以保持手部的稳定和灵活。腕关节伸的主要原动肌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些肌肉共同作用,使得手腕能够完成伸展动作。除原动肌外,辅助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指伸肌、小指伸肌、示指伸肌和拇长伸肌,这些肌肉帮助维持手指的伸展状态,从而更好地完成腕关节伸的动作。拮抗肌则是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腕关节伸的主要原动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它们都受到桡神经的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如桡神经损伤)导致腕关节伸肌群瘫痪或肌力减弱时,人体可以通过其他肌肉群的代偿运动来弥补腕关节伸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前臂肌群中的指伸肌可以发挥作用,通过使手指的指间关节处于伸展状态,来完成腕关节伸的代偿运动。这种代偿运动模式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正常的腕关节伸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腕关节伸肌群瘫痪或肌力减弱带来的影响,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定的手部功能。
|
</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警惕健身中的代偿运动</span></p>
|
<p class="quotation">
|
在健身过程中,避免代偿运动以防止损伤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进行深蹲时,保持背部挺直,利用腿部和臀部力量下蹲和站起,避免腰部过度弯曲;在进行胸部训练时,确保肩胛骨稳定,避免肩部过度代偿。使用合适的重量进行训练,避免重量过大导致动作变形和代偿。
|
</p>
|
<p class="quotation">
|
在训练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减少受伤的风险。训练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减少肌肉紧张和疼痛。同时要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强大的核心肌群有助于保持身体稳定,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因身体摇晃而导致的代偿运动,定期进行核心肌群的训练,如平板支撑、腹肌滚轮等。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可以更安全、更有效地进行健身训练。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299</div>
|
</div>
|
</div>
|
|
<!-- 31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二节 头、颈、躯干的代偿运动</h2>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20-01.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h3 class="thirdTitle">一、头、颈部的代偿运动</h3>
|
<p class="titleQuot-1">(一)头、颈部屈曲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头颈部屈曲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C<span class="sub"
|
>2</span
|
>~T<span class="sub">1</span
|
>椎体间关节。这些关节的协同运动使得头部和颈部能够向前下方弯曲,形成一个整体的屈曲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原动肌包括额直肌、外侧头直肌、头长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这些肌肉共同作用,使得头颈部能够顺利地向前屈曲。而在这个运动中起到拮抗作用的则是头颈部联合伸展肌群,它们在头颈部屈曲时保持紧张状态,以防止过度屈曲并维持头部和颈部的稳定。这些原动肌主要受到副神经和颈丛神经的支配,这些神经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实现头颈部的联合屈曲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在某些情况下,如副神经和颈丛神经损伤,头部和颈部屈曲的主动肌可能会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头颈部联合屈曲运动。此时可以通过头颈伸的运动来代偿头颈部联合屈曲运动。这种代偿运动表现为头部向前方突出,同时进行头颈伸的动作,使得上部胸椎产生类似头颈部前屈的运动效果(图12-8)。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头、颈部伸展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头部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这两个关节位于颈椎的上部。当头部从点头位置仰起,向上抬起时,这种动作就体现了上部颈椎的伸展。而颈部伸展运动则主要发生在椎体间关节。当头颈部联合伸展运动时,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椎体间关节都会出现伸展运动,共同协作完成整个动作。在肌肉方面,头部伸展的原动肌主要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长肌、头板状肌和头半棘肌。这些肌肉协同工作,使头部能够顺利地进行伸展动作。颈部伸展的原动肌则包括颈最长肌、颈半棘肌、颈髂肋肌和颈板状肌。这些肌肉在颈部伸展时发挥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头颈屈肌群作为拮抗肌,起到相反的作用力,而颈及躯干伸肌则作为固定肌,保持身体其他部分的稳定。所有这些原动肌都受到颈丛神经及脊神经后支的支配,确保它们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颈伸肌群肌力减弱时,胸锁乳突肌可以介入进行代偿运动。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其代偿运动的机制是使胸锁乳突肌的肌拉力线处于后伸运动支点的后方(图12-9)。这样一来,胸锁乳突肌就能够加强头颈部的伸展运动,从而弥补颈伸肌群肌力不足的问题。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颈部侧屈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颈部侧屈的运动是指在人体头颈部处于中立位置时,不旋转头部的情况下,使耳朵向同侧肩部靠近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肌肉的协同作用,这些肌肉包括同侧的胸锁乳突肌、颈长肌、外侧头直肌、斜角肌及头上斜肌。而肩胛提肌则作为辅助肌,帮助完成这一运动。拮抗肌为对侧颈部侧屈肌群。颈部侧屈运动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副神经和颈丛神
|
</p>
|
<p class="content">
|
经。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而颈丛神经则支配其他相关的肌肉。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300</div>
|
</div>
|
</div>
|
|
<!-- 31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21-01.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12-8 头、颈部屈曲的代偿运动</p>
|
</div>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21-02.jpg"
|
style="width: 50%"
|
alt=""
|
active="true"
|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12-9 头、颈部伸展的代偿运动</p>
|
</div>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完成颈部侧屈运动的神经或肌肉由于各种原因,如神经损伤、肌肉瘫痪或肌力减弱等,无法正常工作时,人体就会通过其他运动模式来代偿颈部侧屈运动的缺失。代偿运动模式主要有两种。
|
</p>
|
<p class="content">
|
(1)躯干侧屈代偿运动:指通过躯干的侧屈运动及上提同侧肩胛骨来模拟颈部侧屈的效果。这种运动方式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仿佛头部在向肩关节靠近,从而达到代偿的效果。
|
</p>
|
<p class="content">
|
(2)颈椎旋转代偿运动:通过颈椎向对侧旋转的方式,来完成带有旋转动作的颈部侧屈代偿运动。这两种代偿运动模式都是人体在面对颈部侧屈运动障碍时,为了维持正常功能而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颈部旋转的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颈部旋转运动主要发生在水平面上,其运动主要依赖于寰枢关节及C<span
|
class="sub"
|
>2</span
|
>~T<span class="sub">1</span
|
>椎体间关节的旋转能力。寰枢关节位于颈椎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是颈部旋转运动的关键部位。椎体间关节则是相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它们共同协作,使得颈部能够灵活地进行旋转动作。颈部旋转运动的原动肌包括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头最长肌、头板状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颈板状肌、头长肌、颈长肌、前斜角肌、后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这些肌肉在颈部旋转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辅助肌则是颈髂肋肌,这些肌肉主要受到副神经和颈丛神经、脊神经后支的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在某些情况下,如颈部肌肉损伤、关节病变或神经功能障碍等,颈部旋转运动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完全无法进行。此时,身体会通过代偿运动模式来弥补颈部旋转功能的不足。代偿运动模式通常表现为躯干的旋转运动,这种代偿运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身体的运动需求,但长期依赖代偿运动可能会导致其他部位的肌肉和关节负担加重,甚至引发新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因此,对于颈部旋转运动障碍的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长期依赖代偿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301</div>
|
</div>
|
</div>
|
|
<!-- 31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class="thirdTitle">二、躯干的代偿运动</h3>
|
<p class="titleQuot-1">(一)躯干屈曲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躯干屈曲运动主要发生在胸椎和腰椎区域,具体表现为在仰卧位状态下,躯干向上抬起,同时肩胛骨离开床面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的产生依赖于一系列肌肉的协同作用。其中,主要的原动肌是腹直肌,它在运动过程中起到核心的驱动作用。除了腹直肌,还有辅助肌肉群,包括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及髂腰肌,它们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和稳定的作用。与此同时,躯干伸肌则作为拮抗肌,对抗原动肌的作用,保持躯干的稳定性和平衡。腹直肌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第7~12对肋间神经。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在某些情况下,若腹直肌瘫痪或肌力减弱,从而影响正常的躯干屈曲运动。为了弥补这一功能的缺失,身体会启动代偿运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髋关节屈肌的远固定运动来代偿原本由腹直肌主导的躯干屈曲运动。具体来说,髋关节屈肌的收缩和放松使得腰椎产生前屈的弧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躯干屈曲的效果。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躯干伸展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躯干伸展是指人体在俯卧位状态下,通过躯干向后上方挺起的一种运动形式。这种运动主要涉及胸椎和腰椎的活动。在进行躯干伸展运动时,主要的原动肌包括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胸最长肌、胸棘肌、胸半棘肌、多裂肌、胸旋转肌及腰旋转肌。这些肌肉的协同作用使得躯干能够完成伸展动作。此外,辅助肌主要是伸髋肌,而拮抗肌则是躯干屈曲肌群。这些原动肌主要受到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支配。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如相应节段的脊神经后支损伤)导致躯干伸展肌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时,人体可以通过伸髋关节伸肌及脊柱伸肌的运动来代偿原本由这些肌肉完成的躯干伸展运动。
|
</p>
|
<p class="content">
|
(1)伸髋肌代偿运动:当躯干伸肌肌力减弱时,可以在俯卧位状态下,通过伸髋关节肌的远固定收缩来代偿,从而使得上半身得以抬起。在这个过程中,腰椎的前屈弧度会相应减小。然而,若固定住骨盆,那么这种代偿运动将无法顺利进行。
|
</p>
|
<p class="content">
|
(2)脊柱伸肌代偿运动:当伸髋肌肌力减弱时,可以通过脊柱伸肌的作用,使腰背部过度伸展,从而增加腰椎的前屈弧度,产生躯干伸展的代偿运动。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躯干侧屈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躯干侧屈运动是指人体在侧卧位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肌肉群作用,使得躯干向上方抬起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运动主要涉及人体的核心肌群,包括腰方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及背阔肌等。其中,腰方肌是由腰神经前支所支配的,而背阔肌则由胸背神经所控制,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则是由第7~12对肋间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所支配的。这些神经的正常功能对于躯干侧屈运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拮抗肌是对侧躯干侧屈肌群。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302</div>
|
</div>
|
</div>
|
|
<!-- 31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
|
>第十二章 运动的代偿</span
|
>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腰丛神经和胸背神经损伤,会导致躯干侧屈肌群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从而影响正常的躯干侧屈运动。为了弥补这一功能障碍,人体可以通过髋关节外展肌的运动来代偿躯干侧屈运动。髋关节外展肌通过其远制动作用,帮助完成躯干侧屈的代偿运动。这种代偿机制使得即使在躯干侧屈肌群功能受限的情况下,人体仍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侧屈运动。需要注意的是,若骨盆和下肢被固定,那么上半身将无法独立完成侧屈运动,因为此时失去了髋关节外展肌的辅助作用。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躯干旋转代偿运动</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主动肌及支配神经</span
|
> 躯干旋转是一种涉及躯干转动的运动形式。躯干旋转的主要原动肌包括同侧的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它们在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辅助肌肉则包括背阔肌、腹直肌及背部的深肌群,这些肌肉为旋转运动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与此同时,拮抗肌,即对侧的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它们在运动中起到相反的作用,帮助控制和平衡躯干的旋转。这些原动肌受到第7~12对肋间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的支配,这些神经纤维负责传递运动指令,确保肌肉能够正常收缩和放松。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代偿运动模式</span
|
> 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出现瘫痪或肌力减弱时,身体会通过其他肌肉的运动来代偿失去的躯干旋转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胸大肌和前锯肌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补偿躯干旋转的缺失。例如,在仰卧位下,对侧的胸大肌和前锯肌会收缩,从而代偿躯干旋转。这种代偿运动表现为肩胛骨向前伸展、肩关节内收,尽管这种代偿运动的效果有限,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躯干的旋转功能。此外,如果腹外斜肌的肌力减弱,可能会导致胸廓出现膨起的现象,这是身体为了适应肌肉功能缺失而产生的另一种代偿性变化。通过这些代偿机制,人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躯干旋转的功能,尽管可能无法达到完全正常的运动效果。
|
</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enter">
|
<span class="bold">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体格检查方法</span>
|
</p>
|
<p class="quotation">
|
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体格检查方法。
|
</p>
|
<p class="quotation">
|
直腿抬高试验的操作步骤为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被动抬高患肢。当肢体抬高到70°以内时出现坐骨神经痛并有阻力,即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梨状肌综合征等。
|
</p>
|
<p class="quotation">
|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的操作步骤为在直腿抬高至痛时,降低5°左右,再突然使足背伸,若再次出现同样的疼痛现象即为阳性。本试验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体征,80%的患者会出现。加强试验对于因肌肉等因素引起的病变常为阴性,因此,对鉴别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特异性高于直腿抬高试验。
|
</p>
|
<p class="quotation">
|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些试验时,应避免使用止痛药物,以免干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试验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有相关症状或疑虑,需及时就医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303</div>
|
</div>
|
</div>
|
|
<!-- 3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324-01.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right-info">(陈硕)</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304</div>
|
</div>
|
</div>
|
<!-- 3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参考文献</h1>
|
<p class="content">
|
[1]段苗,史丽萍.肌肉减少症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23,13(5):8836-8844.
|
</p>
|
<p class="content">
|
[2]刘以俊,寇玉辉,张殿英,等.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9):853-858.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20.09.015.
|
</p>
|
<p class="content">
|
[3]Alkner BA, Tesch PA.Knee extensor and plantar flexor muscle size
|
and function following 90 days of bed rest with or without
|
resistance exercise.Eur J Appl Physiol.2004; 93 (3): 294-305.doi:
|
10.1007/s00421-004-1172-8.
|
</p>
|
<p class="content">
|
[4]Berg HE, Eiken O, Miklavcic L, Mekjavic IB.Hip, thigh and calf
|
muscle atrophy and bone loss after 5-week bed rest inactivity.Eur J
|
Appl Physiol.2007 Feb; 99 (3): 283-289.doi:
|
10.1007/s00421-006-0346-y.
|
</p>
|
<p class="content">
|
[5]Campbell M, Varley-Campbell J, Fulford J, Taylor B, Mileva KN,
|
Bowtell JL.Correction to: effect of immobilisation on neuromuscular
|
function in vivo in humans: a systematic review.Sports Med.2019; 49
|
(6): 981-986. doi: 10.1007/s40279-019-01100-1.
|
</p>
|
<p class="content">
|
[6]Clark, B.C.In vivo alterations in skeletal muscle form and
|
function after disuse atrophy[J].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
Exercise, 41 (10), 1869-1875.
|
</p>
|
<p class="content">
|
[7]Narici, M.V.,& de Boer, M.D.Disuse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
in space and on Earth[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1
|
(3), 403-420.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305</div>
|
</div>
|
</div>
|
<!-- 3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1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16) > -1">
|
<img
|
style="width: 100%"
|
alt="封面"
|
src="../../assets/images/fengdi.jpg"
|
/>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012",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default: [],
|
},
|
data() {
|
return {};
|
},
|
},
|
};
|
</script>
|
|
<style></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