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2">
|
<div class="page-box" page="1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2 class="secondTitle mb-70 pt-70">
|
第一章 绪 论
|
</h2>
|
<div class="learnGoal">
|
<img
|
class="learnImg img-h"
|
src="../../assets/images/learnGoal.png"
|
alt=""
|
/>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p>
|
<p class="content">(2)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p>
|
<p class="center omit">........................</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掌握: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从口腔放射学到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科演变过程,认识X线、CBCT、MRI等关键技术的历史突破时间节点。
|
</p>
|
<p class="content">
|
(2)熟悉:影像学在诊断、治疗、预后各环节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影像技术对典型病例的诊疗价值。
|
</p>
|
<p class="content">
|
(3)了解:介入放射学等新兴分支学科的特点与价值。
|
</p>
|
<p class="center omit">........................</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能进行口内片、曲面断层片、CBCT的拍摄。</p>
|
<p class="content">(2)能识别牙及口腔颌面部正常X线影像。</p>
|
<p class="content">(3)能识别牙及口腔颌面部典型病变X线影像。</p>
|
</div>
|
<div class="CaseStudy mb-30">
|
<div class="CaseStudy-title">案例导入</div>
|
<div class="CaseStudy-content">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
|
患者,男性,腮腺区无痛肿物3年。3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腮腺区有一约蚕豆大小的包块,生长缓慢,未曾诊治,包块现已约鸡蛋黄大小,既往身体健康,面部对称无畸形,左腮腺区触及一约2.0cm×2.0cm大小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较好,触压无痛,双侧面部肌肉运动对称,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
|
</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
|
1.该患者适合哪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
</p>
|
<p class="content">2.如何学习口腔影像学。</p>
|
</div>
|
</div>
|
<!-- <div class="knowledgeExpansion" @click="toUrl(1)">
|
<div class="questionBank">
|
<img src="../../assets/images/sanJiao.svg" alt="">
|
<span>教学课件</span>
|
</div>
|
<div class="knowledgeExpansion-box">
|
<img src="../../assets/images/jiaoXue.svg" alt="">
|
<span>教学课件</span>
|
</div>
|
</div>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1</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口腔影像学</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enter mb-20">
|
<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36_01.jpg" alt="" />
|
</p>
|
<p class="content">
|
同一疾病可有多种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反之,很多不同的影像学的表现,可能反映的是同一疾病。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作出最后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比如对于腮腺区肿物的检查首选B超。
|
</p>
|
<h3 class="thirdTitle">一、现代口腔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和应用范畴</h3>
|
<p class="content">
|
从时间顺序上,现代口腔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探索、技术发展期、数字化时代三个阶段。①早期探索:早在19世纪末,口腔影像学便开始萌芽,最初主要使用X线技术来观察牙齿和颌骨的结构,为口腔科诊断提供辅助信息。②技术发展期:20世纪初,口腔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的出现为牙科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口腔结构信息,推动了口腔科诊断和治疗的进步。③数字化时代:21世纪,数字口腔影像技术迅速发展,如锥形束CT(Cone
|
Beam Computed
|
Tomography,CBCT)和数字牙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影像质量和诊断效率,使口腔影像学在口腔科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在学科内容上,随着影像检查的手段和技术不断发展及丰富,口腔影像学经历了从口腔放射学到口腔颌面放射学,再到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历程。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门新的专科——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
|
</p>
|
<p class="poemtitle-l">(一)口腔放射学和口腔颌面放射学</p>
|
<p class="content">
|
1895年11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康拉德·伦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了X线。这项重大发现仅两周后,奥托·沃克霍夫(Otto
|
Walkhoff)等先驱者就将其应用于牙科X光拍摄,开创了口腔影像学的先河。在随后的数十年间,X线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牙齿、牙周及根尖周组织的诊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口腔放射学阶段。随着医学技术进步,X线检查范围逐步突破口腔局限,扩展至整个颌面部区域。如今,这项技术已能有效诊断颌面部肿瘤、创伤、感染、先天畸形,以及唾液腺和颞下颌关节等疾病,标志着学科升级为口腔颌面放射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放射学技术的引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
|
</p>
|
<p class="poemtitle-l">(二)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p>
|
<p class="content">
|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磁共振、灰阶超声及同位素扫描等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口腔医学诊疗中被广泛应用,使口腔颌面放射学进入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在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克里斯琴·劳特伯(Paul
|
Christian
|
Lauterbur)因对磁共振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磁共振技术的出现也是医学影像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现阶段,磁共振检查已广泛地应用于口腔颌面颈部肿瘤、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疗,并且因其对软组织的成像特别清晰,对人无辐射损害,在临床上备受青睐。同时,国内外医学界也已将灰阶超声、同位素扫描技术用于唾液腺疾病等的检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p>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002</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poemtitle-l">(三)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p>
|
<p class="content">
|
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是应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专科,它结合了影像学、放射学与口腔颌面外科学,旨在为患者提供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案。
|
</p>
|
<p class="content">
|
介入放射学的特点如下。①微创性: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法,介入放射学通常采用小切口或无须切口的方式进行操作,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②实时影像引导:介入放射学利用实时影像技术(如CT、MRI、超声)引导医生进行操作,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口腔颌面部开展介入性放射学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颌面部的脓肿或感染灶的处理、面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检查(如关节内注射、关节镜检查),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学者为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作出的巨大贡献。目前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仍有很多优点和缺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但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动静脉畸形诊治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二、现代口腔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h3>
|
<p class="content">
|
影像学在现代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像学检查在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p>
|
<p class="poemtitle-l">(一)在口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p>
|
<p class="content">
|
影像学在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是X线检查。通过口腔X线片的拍摄,医生可以观察牙齿的位置、数量、大小,以及硬组织的异常情况。这有助于早期发现龋齿、牙根吸收,以及其他潜在的疾病。此外,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诊断颌骨病变和颌面部损伤。例如,通过口腔CT检查,医生可以获取更详细的图像,进而对颌骨的骨折、肿瘤和囊肿等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定位。
|
</p>
|
<p class="poemtitle-l">(二)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p>
|
<p class="content">
|
影像学的应用在口腔疾病的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牙齿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以及口腔手术前后等,医生通常会使用影像学检查技术来确定病变的进展程度、范围和治疗计划。例如,在拔牙术中,通过X线或CT检查精确地确定牙齿的位置、牙根的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等,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此外,口腔种植作为一种常见的牙齿修复方式,通过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颌骨密度和形态,选择合适的种植位置,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
|
</p>
|
<p class="poemtitle-l">(三)在口腔疾病预防中的应用</p>
|
<p class="content">
|
除了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还在口腔疾病的预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定期进行口腔X线检查,医生可以早期发现龋齿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也可以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例如,通过拍摄儿童的牙齿X线片,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牙齿的发育情况,及早发现和纠正异常。
|
</p>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3</div>
|
</div>
|
</div>
|
<!-- Page 13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口腔影像学</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总之,口腔影像学在口腔颌面颈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p>
|
<h3 class="thirdTitle">三、学习影像学的方法</h3>
|
<p class="content">
|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要遵循它的规律去学习。
|
</p>
|
<p class="content">
|
第一,口腔影像诊断的核心在于深入理解各类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技术。作为口腔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不同影像学方法(如根尖片、全景片、CBCT等)有其独特的成像机制和适用范围。熟练掌握这些,不仅能清晰呈现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更能精准捕捉病变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
|
第二,要理论联系实践,具体来说,要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每次阅片时,应当有意识地寻找教材中描述的典型征象来分析异常表现。形成双向互动,既用理论指导阅片实践,又通过实践反哺理论认知,建立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诊断思维的系统性提升,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诊断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
|
第三,要善于发现问题,如果要准确识别胶片上的病变,关键是要先扎实地掌握正常的解剖结构知识。只有熟悉了正常的影像学表现,才能敏锐地辨别出异常的变化。因此,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影像学的基本功。
|
</p>
|
<p class="content">
|
第四,要善于比较和综合分析。影像诊断的精髓在于掌握对比分析和综合研判的能力。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一是患侧与健侧的对称性对比,二是患者影像与标准解剖图谱的对照,三是不同时期检查结果的动态观察。这种系统性的影像思维训练,能显著提升病变识别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水平。
|
</p>
|
<p class="content">
|
第五,要将影像学检查与临床检查和病理学紧密结合。优秀医生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三维诊断体系”的构建:临床维度需精于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形成初步诊断假设;影像维度要能运用X线检查、CT检查等技术,将二维图像构建为头脑中三维信息;病理维度则需透过显微镜解读组织学改变,验证诊断准确性。当这三个维度的证据链相互印证时,就能实现从症状表象到疾病本质的精准诊治。这种“临床-影像-病理”三位一体的诊断思维,不仅是医疗质量的保障,更是医生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
|
</p>
|
<h3 class="thirdTitle">四、口腔影像学未来发展与面临的挑战</h3>
|
<p class="content">
|
口腔影像学作为口腔医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分支,在整个医学体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未来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然而,在这光明前景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
</p>
|
<p class="content">
|
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口腔影像学必将进一步大力加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从而实现更为高效便捷的远程诊治。人工智能(Artificial
|
Intelligence,AI)算法具备强大的功能,它能够自动对口腔影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地识别出异常情况并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同时,还能对图像质量进行优化,有效地消除伪影,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智能在识别复杂的影像模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诊疗计划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医生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对患者进行远程诊治。这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途径。
|
</p>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004</div>
|
</div>
|
</div>
|
<!-- Page 14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然而,口腔影像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患者影像数据和隐私的安全保护问题至关重要。口腔影像学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必须以保护患者影像数据和隐私为根本前提。建立安全的数据传输协议,加强数据加密技术等手段,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其次,人才供需不平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更新将会更加迅速。之前对影像技术工作人员提出的专业素质要求,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针对此类情况,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口腔影像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前行,为口腔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五、标志性历史事件</h3>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1.X线</span> 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2.牙科X线片</span
|
> 1895年,第一张牙科X线片以Otto Walkhoff为代表的学者拍摄。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3.体层摄影技术</span
|
> 于1930年,意大利人巴列沃纳(Vallebona)发明体层摄影机。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4.曲面体层机</span
|
> 芬兰人帕泰罗(Paatero)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并于1954年制作出成品。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5.造影技术</span
|
> 内尔高(Norgaard)在1944年首次成功报道颞下颌关节造影。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为首,开始了颞下颌关节造影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6.CT技术</span
|
> 英国物理学家豪恩斯菲尔德(Hounsfield)在1971年制造出了CT装置并成功应用。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 fc">7.减影技术</span> Ziedses des
|
Plantes在1961年发明了图像减影技术。
|
</p>
|
<div class="knowledgeExpansion">
|
<img
|
class="knowledgeExpansion-img"
|
src="../../assets/images/knowledgeExpansion.png"
|
alt=""
|
/>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span></p>
|
<p class="quotation">
|
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与微创治疗融合的交叉学科,起始于20世纪初的颌面部血管栓塞治疗,经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技术的革新,现已成为颌面颈部血管畸形、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其优势在于精准定位血管的位置,清晰显示血管的病变,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或经导管直接灌注化疗药物提升局部疗效。例如,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术前栓塞可使出血量减少75%,恶性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随着可降解栓塞材料及影像融合导航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介入放射学正从传统辅助诊断向精准微创治疗转型,其发展随着影像技术的逐步进步、AI与临床的不断结合,可以大幅度提升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可为患者进一步谋福利,成为口腔颌面影像学科从诊断向治疗延伸的重要标志。
|
</p>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5</div>
|
</div>
|
</div>
|
<!-- Page 15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口腔影像学</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6-01.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right-info">(于浩 游梦)</p>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006</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One",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resourceList: {
|
type: Object,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