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2">
|
<!-- 1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第一章 总论</h1>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1-01.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1-02.jpg"
|
style="width: 3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1-03.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思维。</p>
|
<p class="content">(2)具备生物力学与工程技术融合的创新意识。</p>
|
<p class="content">(3)具备强化跨学科整合素养。</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掌握:运动学和动力学核心原理、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及运动控制三级理论体系。
|
</p>
|
<p class="content">
|
(2)熟悉:理解运动链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与代偿策略的生物力学作用规律。
|
</p>
|
<p class="content">
|
(3)了解:人体运动学与康复治疗技术的衔接逻辑及临床转化标准。
|
</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能进行复杂运动的三维解析,能精准识别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特征。
|
</p>
|
<p class="content">(2)能进行临床技术转化。</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1_04.jpg" alt="" />
|
</p>
|
<p class="content">
|
人体运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研究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机制。学习人体运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健康素养,还能为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1</div>
|
</div>
|
</div>
|
|
<!-- 1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概述</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人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h3>
|
<p class="content">
|
人体运动学(kinesiology)是整合功能解剖学、神经肌肉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人体运动行为及其控制规律的应用学科。作为康复医学的核心基础学科,其聚焦于人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特征与调控机制,通过揭示运动产生、调控及代偿的生物学原理,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建立科学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在学科研究过程中,需要准确辨析以下关键概念。</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运动学</span
|
> 作为力学的重要分支,运动学(kinematics)侧重于从几何角度描述物体的时空变化规律。该学科采用质点或刚体模型研究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时空参数,并延伸至弹性体、流体等变形体的运动分析,其特点在于剥离物体的物理属性及受力因素,专注运动本身的数学描述。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动力学</span
|
> 动力学(kinetics)则着力于揭示力与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双向研究范式:既分析已知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也探究已知力作用下的运动特征。相较于运动学,动力学更关注物理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运动生物力学</span
|
> 作为交叉应用学科,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
biomechanics)通过建立刚体假设简化人体模型(忽略肌组织形变对质量分布的影响),运用运动学与动力学原理解析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其研究重点在于外力与肌力耦合作用下,各肢体节段间的运动协调关系及整体运动表现,而不涉及神经调控与肌骨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二、人体运动学的内容</h3>
|
<p class="content">
|
人体运动学系统阐述与人体运动相关的五大知识模块:组织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控制分析及运动障碍机制。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组织生物力学</span
|
> 在整合物理学与组织胚胎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运动案例分析生物力学核心参数。重点解析力和力矩的矢量特征、线和角速度的运动学表征、功和重心的能量学意义,并建立运动轴面、开闭链运动、等长/等速收缩等生物力学模型。进阶内容包含运动负荷下的力学方程推导,以及骨、软骨、肌腱等组织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响应特性。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运动解剖学</span
|
> 聚焦骨肌系统的运动功能解剖,通过三维空间建模解析肌肉起止点的动态空间关系。重点揭示关节运动轴与肌力作用线的相对位置变化规律;肌纤维走向与关节活动幅度的耦合关系;韧带应力分布与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关联。建立从静态解剖结构到动态运动功能的转化认知体系。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运动生理生化</span
|
> 从多系统整合视角探究运动适应性机制:心血管系统的氧运输优化、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能量代谢重构等生理过程。在分子层面解析运动应激引发的代谢组学变化,包括糖脂代谢网络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氧化还原平衡维持等生化适应机制,建立运动-代谢-健康的科学联系。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4.运动控制分析</span
|
> 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阐释运动程序编码(中枢模式发生器)、运动执行调控(反射回路整合)、运动学习优化(突触可塑性)三级控制体系。运动分析方法学涵盖运动学参数采集、动力学建模、肌电信号解析等技术模块,通过建立运动障碍评估矩阵(时序偏差、空间误差、能量损耗),实现功能障碍的定量诊断与代偿策略设计。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5.运动障碍机制</span
|
> 基于前序知识体系,系统解析创伤、退变、神经损伤等病理因素引发的运动链功能障碍。通过案例教学展示:软组织黏弹性改变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骨关节对合异常引发的运动轨迹偏离、神经传导阻滞造成的运动时序紊乱等典型病理模式,培养从生物力学异常推导临床表现的临床思维。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002</div>
|
</div>
|
</div>
|
|
<!-- 1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总 论</span>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class="thirdTitle">三、人体运动学的目的与任务</h3>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是通过综合性医学干预促进功能障碍者功能重建的应用学科,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化训练干预实现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升及社会参与能力重建。作为康复医学的核心治疗手段,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以生物力学刺激为治疗媒介,基于神经可塑性机制,通过功能改善、代偿重建与替代适应三大路径,全面优化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适应及社会参与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
|
专业康复治疗师须具备三阶核心能力:解析运动产生的生物力学与神经生理学机制;精准评估运动功能障碍的力学表现与病理成因;设计基于运动学原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均需建立在扎实的人体运动学知识体系之上。值得注意的是,约76%的功能训练方案需配合人体运动学原理指导下的辅助技术,包括支具力学设计、辅助器具生物力学匹配等临床实践要素。
|
</p>
|
<p class="content">
|
本课程的教学架构聚焦三大知识模块:组织生物力学特性解析、运动控制理论建模、运动学习机制探究。通过构建“正常-异常-代偿”三级运动分析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对运动链力学特征、关节动力学异常、能量代谢失衡等临床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为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临床课程奠定跨学科知识基础。
|
</p>
|
<h3 class="thirdTitle">四、人体运动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h3>
|
<p class="content">
|
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学科,人体运动学通过构建生物力学与运动控制知识框架,为后续临床课程奠定系统性认知基础。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与康复评定的解剖力学关联</span
|
> 康复评定中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和肌张力评估等核心技术,均建立在肌骨系统运动学原理之上。本学科通过解析肌肉力线方向与关节旋转中心的动态关系(如髂腰肌三维力线与髋关节屈曲-外旋的矢量关系),揭示标准评估体位的生物力学依据。重点培养学生建立“肌肉起止点-力臂长度-关节力矩”的力学分析模型,使其理解体位标准化(如髋关节外展15°体位下,髂腰肌力线与运动轴的一致性)与阻力施加方向的临床意义,实现评估操作与解剖力学的深度整合。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与运动疗法的生物力学转化</span
|
> 运动疗法实施需严格遵循组织生物力学规律:基于胶原纤维的应力松弛特性确立渐进式牵张原则,依据软骨的黏弹性设计关节松动手法,结合开/闭链运动模式的力学差异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脊髓损伤患者开链股二头肌强化训练与闭链坐位支撑训练)。本学科重点阐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运动控制理论基础,如通过亚当斯(Adams)闭环控制理论解析博巴斯(Bobath)技术中运动模式强化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强调建立“运动障碍定位-原动肌激活时序-关节动力学异常”三维分析能力,为平衡训练、步态重建等复杂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与作业治疗的功能代偿整合</span
|
> 作业治疗要求从多关节协同维度解析功能性运动。本课程通过构建“始发动作-代偿模式”双轨分析模型,培养复杂动作分解能力(如颈髓损伤患者腕背伸触发屈指张力的代偿抓握机制)。重点训练运动链分析技术,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运动时序偏差识别(如穿衣动作中的核心失稳代偿)及生物力学代偿策略设计(利用重力矩补偿肌力缺失),为个性化作业处方制定建立分析范式。
|
</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3</div>
|
</div>
|
</div>
|
|
<!-- 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人体运动学基础</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4.与假肢矫形的工程力学适配</span
|
> 下肢矫形器设计需严格遵循步态周期动力学特征。通过解析髋-膝-踝在矢状面上的角度(15°屈曲,5°屈曲,10°背屈)这一支撑相中期典型且关键的协同配置,建立矫形器关节限位角度的生物力学选择标准。教学中融入步态能量传递分析(膝关节锁定机制对步行氧耗的影响),培养学生从运动效能角度进行矫形器适配的临床决策能力。
|
</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二节 人体运动学的未来展望</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智能技术驱动的学科革新</h3>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智能运动解析系统</span
|
> 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多模态运动分析平台,整合惯性测量单元(intertial
|
measurement unit,IMU)、表面肌电(surface
|
electromyography,sEMG)及计算机视觉数据,实现运动功能障碍的实时监测与预测建模。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通过生物力学参数与临床数据库的智能匹配,优化康复训练方案的个性化输出。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生物传感技术创新</span
|
> 推进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实现肌肉激活时序、关节应力分布等微观运动参数的精准捕获。建立无线体域网(wireless
|
body area
|
network,WBAN)监测体系,突破传统运动分析的时空限制,为远程康复提供技术支撑。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精准康复制造体系</span
|
> 融合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拓扑优化算法,开发生物力学适配的个性化矫形器设计系统。应用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金属/高分子复合打印),实现具有梯度力学特性的康复支具批量化生产,推动康复工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二、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范式</h3>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构建多维度研究平台</span
|
> 建立运动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神经接口技术、仿生运动系统等交叉领域。设计虚拟现实(virtual
|
realily,VR)增强型运动学习平台,整合运动控制理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塑神经可塑性干预模式。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拓展前沿研究方向</span
|
> 聚焦运动系统再生医学,研究机械应力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探索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
interface,BCI)在运动功能重建中的应用,开发运动意图解码-外骨骼响应的闭环控制系统。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span
|
> 推行“临床导师+工程导师”双轨制培养模式,构建生物力学建模、智能康复设备开发等特色课程模块。建立跨国联合实验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科领军人才。
|
</p>
|
<h3 class="thirdTitle">三、临床转化与社会服务升级</h3>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1.循证转化研究路径</span
|
> 建立运动生物力学参数与临床结局指标(COMs)的量化关联模型,制定运动疗法循证转化指南。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
controlled
|
trial,RCT)研究验证智能康复系统的临床效能,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估(TRA)体系。
|
</p>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004</div>
|
</div>
|
</div>
|
|
<!-- 1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总 论</span>
|
<img
|
class="header-img"
|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alt=""
|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2.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span
|
> 开发社区运动功能筛查云平台,构建“预防-评估-干预”三级健康管理网络。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研发低功耗可穿戴运动辅助设备,完善居家康复服务体系。
|
</p>
|
<p class="content">
|
<span class="bold">3.国际标准化建设</span
|
> 主导制定运动分析传感器精度标准(ISO/ASTM
|
52939)、康复机器人安全规范(IEC
|
80601-2-78)等国际技术标准,推动我国原创技术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康复发展纲要。
|
</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吴蕴瑞知难而进</span></p>
|
<p class="quotation">
|
吴蕴瑞是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30年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运动生物力学著作《运动学》。在当时的中国,运动学还是一片空白,相关研究和教学资源极为匮乏。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吴蕴瑞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凭借对人体运动科学化的执着追求,结合中国国情,用科学和哲学的态度探索人体运动原理,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运动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培养了众多体育界的栋梁之材。
|
</p>
|
<div class="bodyPic">
|
<img
|
src="../../assets/images/0025-02.jpg"
|
style="width: 80%"
|
alt=""
|
active="true"
|
/>
|
</div>
|
<p class="right-info">(李渤)</p>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005</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001",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default: [],
|
},
|
data() {
|
return {};
|
},
|
},
|
};
|
</script>
|
|
<style></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