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2">
|
<!-- 第11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第一章 绪论</h1>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19-01.jpg" style="width:30%" active="true" />
|
</div>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19-02.jpg" style="width:30%" active="true" />
|
</div>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19-03.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具备康复专业思想,建立初步的康复理念,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掌握:康复的概念、对象、内容;康复医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p>
|
<p class="content">(2)熟悉:康复、医学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区别和关联。</p>
|
<p class="content">(3)了解:康复医学发展基础、我国康复医学发展和现状。</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能够应用康复的视角看待医学实践过程中的功能障碍。</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19-04.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
|
患者,女,53岁。因右肩部疼痛伴右手肿胀1周到医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家人发现后立即送至急诊科。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右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诊断为脑梗死。入院后给予改善脑循环、降压、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逐渐稳定,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症状。近1周来,患者出现右肩部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右手肿胀,压痛明显,无关节畸形。
|
</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请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体系对该患者进行康复评定。</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19_05.jpg" /></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减轻或预防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帮助病、伤、残者回归社会,并提高生存质量。
|
</p>
|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1
|
</div>
|
</div>
|
</div>
|
|
<!-- 第12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一节 康复与康复医学</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康复</h3>
|
<p class="titleQuot-1">(一)定义</p>
|
<p class="content">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
Organization,WHO)将康复(rehabilitation)定义为:“采取一切措施以减轻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不仅是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需要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
</p>
|
<p class="content">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功能障碍,发挥病、伤、残者的最大潜能,使其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0-01.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康复”一词的由来</span></p>
|
<p class="quotation">
|
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来自英文“rehabilitation”,由前缀“re-”和词根“habilitation”构成,意为重新获得某种能力、资格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状态。“rehabilitation”并非一开始就用在医学上,在中世纪它用于宗教,指教徒违反了教规而被逐出教门,得到赦免重新获得教籍;在近代,它又用在法律上,指囚徒服刑期满或得到赦免;在现代,英国、美国等国家将残疾人的医疗福利事业统称为“rehabilitation”,意为使残疾人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重新恢复做人的权利、资格和尊严。
|
</p>
|
<p class="quotation">
|
“rehabilit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翻译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按康复两个汉字的字义习惯性地将康复理解为病后恢复至健康的过程,这与国际上康复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易使人对现代康复产生曲解。
|
</p>
|
<p class="titleQuot-1">(二)康复对象</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对象为暂时或永久的功能障碍者,包括残疾人、各种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急性疾病恢复期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这些患者的功能障碍不仅与生理功能相关,还与社会、心理、职业、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p>
|
<p class="titleQuot-1">(三)康复的手段与特点</p>
|
<p class="content">
|
要达到康复的总目标,绝非单纯依靠医学就能实现,必须通过不同康复手段的平行介入,由此就决定了康复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要着眼于整体观,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上进行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medicine
|
rehabilitation)、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教育康复(educational
|
rehabilitation)、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全面康复。</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2
|
</div>
|
</div>
|
</div>
|
|
<!-- 第13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医学康复</span> 是运用一切医学方法与手段帮助残疾人减轻功能障碍,实现全面康复目标,即通过临床诊断、手术、药物、康复功能评定和各种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传统康复疗法等治疗方法,使伤残及功能障碍者最大限度地改善和补偿其功能,使残存的功能和潜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医学康复是康复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实现康复目标的根本保证。医学康复的措施应尽早进行,抓住早期康复的时机,尽量减少各种继发性功能障碍。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康复工程</span> 是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残疾人全面康复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它是研究残疾人的能力障碍和社会的不利条件,并通过假肢、矫形器、辅助工具或者环境改造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恢复、代偿或重建残疾人躯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措施。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教育康复</span> 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与能力,如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教育康复作为特殊教育的一部分,是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实施个别训练,给予强化辅导。参与者大多为教育工作者,并有一定的康复知识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注重将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及早期干预融为一体,形成特殊的教育过程。如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既要帮助其解决听力、语言、心理等功能障碍问题,同时又要为其达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职业康复</span> 是一种帮助残疾人或伤病患者恢复或获得职业能力的过程,具体如下。①对残疾后就业能力的评估,妥善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合适职业。②根据残疾人所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就业前的训练,根据训练结果决定就业方式及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进行就业后的随访。③切实使残疾人或伤病患者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残疾人就业要比健全人困难得多,需要通过政策、法律的保障和科学的职业康复程序,使残疾人各尽所能、就业稳定且合理。其程序包括就业咨询、就业能力评定、就业前职业教育与训练和心理教育、就业安置及就业后的随访。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5.社会康复</span> 是从社会角度推进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依靠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和消除不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各种社会障碍,使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享有与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并履行社会职责。社会康复涉及面广,内容如下。
|
</p>
|
<p class="content">(1)改善法律环境,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其人身安全和尊严不受侵犯,确立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和公正待遇。</p>
|
<p class="content">(2)建立无障碍环境,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学校、工厂等环境,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p>
|
<p class="content">(3)改善经济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保障残疾人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特殊照顾和经济补偿。</p>
|
<p class="content">(4)改善社会精神环境,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树立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p>
|
<p class="content">
|
为了实现残疾人享有平等机会和重返社会的目标,常采用医学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多种康复手段,使残疾人身体功能、心理、社会、职业和经济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代偿或重建,获得重返社会的能力,称为全面康复。
|
</p>
|
<p class="content">
|
各个领域在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康复对象所采取的康复手段和介入时间亦不同。医学康复往往首先介入,其他康复工作在康复过程中可能晚一些接任,社会康复持续时间最长。也有的残疾人不需要教育康复或职业康复就可以回归社会。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3
|
</div>
|
</div>
|
</div>
|
|
<!-- 第14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四)康复措施</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措施不仅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信息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并包括政府政策、立法等举措。目的是帮助残疾人减轻身心与社会功能障碍。
|
</p>
|
<p class="titleQuot-1">(五)康复程度</p>
|
<p class="content">康复的程度是指病、伤、残者经全面康复后所达到的最终结局标准。其影响因素有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康复服务的措施及服务的质量、社会因素等。</p>
|
<p class="content">
|
根据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康复的程度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三级(表1-1)。康复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患者能否重返社会、与社会相结合。身体功能状况是评价康复程度的基础,但不是影响康复程度的唯一因素。如一个坐轮椅的患者可能会达到高水平的康复,而一个能行走的残疾人如果缺乏其他方面应有的条件(如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等),很可能只达到低水平的康复。康复不是使病、伤、残者完全恢复到伤病前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是尽量充分利用其残存的功能,通过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与改变来适应环境,满足其自身基本的或较高水平的康复要求。
|
</p>
|
<p class="imgtitle">表1-1 康复的程度</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openImgBox" alt="表1-1 康复的程度" src="../../assets/images/0022-01.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4
|
</div>
|
</div>
|
</div>
|
|
<!-- 第15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六)康复目标</p>
|
<p class="content">康复的目标是以提高残疾人的功能水平为中心,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使其最大可能地参与和重返社会。</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目标的制定应同时考虑到可能性、可行性。因为残疾人功能障碍的情况与程度不同,康复的目标也有所改变。即使功能障碍完全相同,也可因年龄、性别、体格、职业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患者身体缺陷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康复目标。
|
</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目标应在全面康复评定的基础上制定,既能充分发掘康复对象的全部潜能,又能通过各种努力达到客观目标。经过康复治疗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康复对象可以返回适当的生活环境,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回归。因此,准确地制定康复目标是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要注意既不能将恢复职业和经济自立作为康复的唯一目标,也不能因为康复目标的多样化而不去制定具体的康复目标。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康复效果。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康复医学</h3>
|
<p class="titleQuot-1">(一)定义</p>
|
<p class="content">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
medicine)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帮助病、伤、残者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
</p>
|
<p class="content">
|
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康复、整体康复,不仅在身体上、心理上使病、伤、残者得到全面康复,还要保全生命,尽量恢复其功能;不仅要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在生活上自理,还要使其重返社会,拥有职业并在经济上自立,成为自食其力和对社会有贡献的劳动者。
|
</p>
|
<p class="content">在国际上,康复医学和物理医学与康复(physical medicine &
|
rehabilitation)这两个名词是同义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用“物理医学与康复”,其他各国家则多采用“康复医学”这个名称。</p>
|
<p class="content">康复、医学康复与康复医学之间虽有某些交叉和重叠,但在性质、对象、目的、方法、负责人员等方面均有差别(表1-2)。</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康复定义</span> 康复是一项面向残疾人的综合性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和协调。其对象包括一切永久性残疾人。服务的手段包括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一切可利用的措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身体、心理、职业、社会和经济的能力,以便使其重新与健全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医学康复定义</span> 医学康复是应用临床医学的方法为康复服务的一部分,仍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医学康复指医务人员采用临床医学的方法和手段,为躯体、听视觉、交流器官等功能障碍者提供服务,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或为其后的功能康复创造条件。如眼科医师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晶状体摘除术而使其复明;骨科医师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施行矫形手术,从而使其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为以后的功能训练提供条件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康复医学定义</span> 康复医学则是具有明确的学术内容和技术体系、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它以人体运动功能障碍及与运动相关的功能障碍(如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等)者为主要对象;服务的手段是康复医学的专门诊疗技术,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康复评定等;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功能障碍及其影响。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5
|
</div>
|
</div>
|
</div>
|
|
<!-- 第16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imgtitle">表1-2 康复、医学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区别和关联</p>
|
<div class="bodyPic"><img class="openImgBox" alt="表1-2 康复、医学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区别和关联" src="../../assets/images/0024-01.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titleQuot-1">(二)基本原则</p>
|
<p class="content">康复医学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回归社会。</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功能训练</span> 康复医学关注的并不是伤病本身,而是伤病引起的功能变化,着眼于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这对于一直关注伤病本身的传统医学模式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所以康复医学又被称为“功能医学”。功能训练的原则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患者在运动、感知、心理、言语、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为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全面康复</span> 全面康复是康复的准则和方针,使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全面康复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医学角度上采取多学科、多专业合作的方式,针对伤病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二是通过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康复措施,使患者全面恢复生理和社会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回归社会</span> 回归社会是康复医学的最终目标。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全良好状态。”这种以重返社会为根本目标的康复医学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最好体现。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服务对象</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老龄造成的功能障碍和先天发育障碍者。这些障碍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疾病后遗症。</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目前已经涉及临床医学各科,从早期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发展到心肺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癌症康复、慢性疼痛的康复等。为了适应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也正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对象。近年来,一些康复医疗的手段也被普遍应用于急性病患者的手术前后,对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6
|
</div>
|
</div>
|
</div>
|
|
<!-- 第17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四)服务形式</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服务形式采取多学科和多专业联合形式,共同组成康复团队,包括学科间和学科内团队。①学科间团队:指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外科、骨科、风湿科、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等。②学科内团队:指康复医学机构内部的多种专业,包括物理治疗师(physical
|
therapist,PT)、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OT)、言语治疗师(speech
|
therapist,ST)、心理治疗师(psychologist)、康复工程人员(rehabilitation engineer,RE)、文体治疗师(recreation
|
therapist,RT)、康复护士(rehabilitation nurse,RN)、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W),以及其他康复相关人员。</p>
|
<p class="content">
|
团队会议模式是传统的康复医疗工作方式,团队会议一般由康复医师召集,各专业和学科分别针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提出近、中、远期的康复治疗对策和措施,由康复医师归纳总结成一个完整的、分阶段性的治疗计划并由各团队组织实施。
|
</p>
|
<p class="titleQuot-1">(五)流程</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具有自身学科的特定服务流程。康复治疗应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恢复的过程中。在疾病的早期,当患者的临床特征稳定后,应立即开展康复训练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这一时期,应用物理治疗来维持整个机体的各系统、各器官等功能状态,特别是避免因卧床、制动引起的失用性改变,如肌肉失用性萎缩、软组织挛缩等。针对疾病的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强调的是系统康复,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综合方法改善患者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加其活动能力,增强交流沟通能力,改善心理状态,为患者重返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康复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在患者出院后就结束,是为继续提高或保持患者的功能状态而进行的主动过程。
|
</p>
|
<p class="titleQuot-1">(六)核心与基础</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的核心是残疾、功能恢复和预防。康复医学依赖于临床基础医学,如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人体发育与运动学等,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功能恢复的机制。康复医学的手段除应用药物等临床治疗外,还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
|
</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二节 康复医学发展史</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h3>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只有70余年的历史。但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古代就已萌芽。古代的中国与西方都曾使用过一些简单的康复疗法。从世界范围看,康复医学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7
|
</div>
|
</div>
|
</div>
|
|
<!-- 第18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萌芽期(1910年以前)</span> 中国古代,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方法已应用于治疗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绘有导引术多种,并注明各种导引术的名称及其主治的疾病。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成的“五禽戏”,即最早的导引术之一。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述了多种导引术治疗偏枯、麻木、风湿痹痛、消渴等疾病。中国传统运动是早已被世界公认的运动疗法。现代康复医学中松弛疗法的起源和发展也深受我国古代气功——坐禅的影响。
|
</p>
|
<p class="content">
|
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已相当重视自然疗法,认为自然因子如日光、海水、矿泉等有镇静、镇痛、消炎作用,主张利用运动训练无力的肌肉、加速身体的痊愈与锻炼意志。希腊出土的文物上甚至已绘有“假足”,这说明古代西方也在应用一些原始的康复治疗技术。公元2世纪后,卡留斯·奥雷利亚努斯(Caelius
|
Aurelianus)首次提出了对瘫痪患者使用滑轮悬挂肢体进行治疗的方法,采用步行练习及在温泉中运动等,还提出创伤后早期进行运动,可加速创伤的愈合。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安布鲁瓦兹·帕雷(Ambroise
|
Pare)提倡用动静结合方法治疗骨折,在恢复期用运动疗法来促进功能恢复。18世纪约瑟夫·克莱门特·蒂索(Joseph Clément
|
Tissot)提倡医疗体操、作业疗法进行治疗。到了19世纪末,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一些物理因子(光、电、磁等)在一些西方工业国家的医学界开始应用。</p>
|
<p class="content">
|
公元后至1910年以前的阶段,初期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法和光疗法开始萌芽,残疾人的职业培训、聋人与盲人的特殊教育、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患者的社会服务等工作也已开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萌芽期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法和光疗法等主要作为临床治疗学内容的一部分,很少被用来作为改善某种功能的措施。此阶段的治疗对象比较单一,主要为风湿性疾病、轻型外伤后遗症患者、聋人与盲人(特殊教育如应用手语、盲文)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形成期(1910—1946年)</span> 从1910年开始,康复一词才开始正式应用在残疾的治疗上,康复机构纷纷建立,为残疾人制定了法律,保障残疾人的福利和就业。1917年后,为对伤员进行康复治疗,康复医学得到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脊髓灰质炎流行,医学上所需面对的各种功能障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康复评定方面出现了徒手肌力检查等方法,在康复治疗方面出现了增强肌力训练的运动方法、代偿和矫正肢体功能的假肢和矫形器、超声治疗、言语治疗等方法。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给康复下了第一个著名的定义:“康复是使残疾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济的能力。”英国于1943年发表公告,公开承认了康复的概念。
|
</p>
|
<p class="content">在此阶段,康复医学面对的主要病种有截肢、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脑卒中后偏瘫、小儿脑瘫等。</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8
|
</div>
|
</div>
|
</div>
|
|
<!-- 第19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确立期(1946—1970年)</spa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客观的需要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美国、英国都把战时取得的康复经验运用到和平时期,建立了许多康复中心,康复的热潮也逐渐传播至西欧和北欧。1946年被尊为美国康复医学之父的霍华德·A.腊斯克(Howard
|
A.Rusk)教授积极推动康复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康复医学的系统理论、原理和特有方法。此时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康复,进行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1951年世界物理治疗联盟成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章程中明确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这一概念强调了全面的健康理念,是康复医学理论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1949年起,美国住院医师的专科培训开始增加康复医学。同年,美国物理医学会改名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1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成立。1952年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成立。1955年腊斯克教授在美国成立了世界康复基金会(World
|
Rehabilitation Foundation,WRF)。在此期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康复医学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特有的技术和方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迅速成长。</p>
|
<p class="content">
|
1958年腊斯克教授主编的重要教科书《康复医学》正式面世,这是康复医学专业第一本权威性的经典著作,是一本系统的、完整的教材,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康复评定方法、各种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及矫形器装配使用、心理治疗等),以及各种常见损伤、疾病的康复治疗。该书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学科知识普及以及临床康复治疗的指导,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全世界康复医学界的推崇。同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注意到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一些特性,并指出康复医学研究的是多种残疾的康复问题,从外伤所致的截瘫、颅脑损伤,到非外伤性的神经系统残障如脑性瘫痪,以及视力、听力、言语残疾等;又指出康复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几个相关专业的治疗人员组成协作组,各自使用本专业技术协同地进行康复治疗,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
</p>
|
<p class="content">1960年成立了国际伤残者康复协会,1969年改称康复国际(Rehabilitation
|
International,RI)。1969年,成立了国际康复医学会(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Association,IRMA),世界卫生组织对康复重新定义为:“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生理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重新走向生活、工作和社会。”
|
</p>
|
<p class="content">
|
本阶段的特点是确立了康复医学的概念,康复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在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领域中也形成了制度化的、科学的、技术的体系,各部门、领域间的配合协作步入正轨,并有了国际交流。这些都标志着康复医学日臻成熟,逐步得到世界人民和医学界公认。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发展期(1970年以后)</span> 1970年以后,世界各国的医疗、教育都有了较快发展。在医疗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康复病床、康复医师和主要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数量都已具有一定规模。不少康复中心和康复科已因成绩显著而闻名于世,如由腊斯克教授建立的美国纽约大学RUSK康复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
of Rehabilitation
|
Medicine,IRM);世界物理医学之父克鲁森(Krusen)和著名专家科特基(Kottke)创建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医学与康复科(Department of Physical
|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全美规模最大的芝加哥康复研究所(Rehabilitation Institute of
|
Chicago,RIC);在康复工程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的 Rancho Los
|
Amigo(RLA)医学中心;加拿大渥太华皇家康复中心和Lynhurst脊髓损伤康复中心;全球闻名的英国治疗师博巴斯(Bobath)领导的脑瘫中心(the Cerebral Palsy
|
Centre)和世界著名的斯托克·曼德维尔(Stoke Mandeville)脊髓损伤中心。这些都成为世界著名的康复医学中心和康复专业人才培训基地。</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9
|
</div>
|
</div>
|
</div>
|
|
<!-- 第20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1982年5月,腊斯克教授率领“世界康复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并讲学,介绍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1983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8年5月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以后相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中国民政系统康复医学研究会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四大学术团体,出版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杂志。1988年我国建成集康复医学、康复工程研究和康复专业人员培养于一体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hina
|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CRRC)。此后,国际、国内的康复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展开。</p>
|
<p class="content">
|
在教学方面,在此期间各国已有较成熟的毕业前和毕业后康复专业培训方案。国际康复医学会于1976年发表了《教育与培训》白皮书,其后三次修订。美国目前已有81个康复医师培训点,我国也在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地建立了康复医师培训基地。在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培养方面,各相关治疗师学会均提出了相应的专业人员培训标准、制度,并设立培训机构。我国近年来也在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建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这些都证明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所显示的水平和影响,以及在学术上和技术上所取得的进步。
|
</p>
|
<p class="content">
|
在这一时期,康复医学学科体系已较完整地确立起来,康复医学的分科已经形成,如骨科康复学、神经科康复学、儿科康复学等。以脑血管病的治疗为例,世界各国正在建立一种“康复网络”,即以“急诊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中的机构康复结合社区康复”为特征的康复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行为医学向康复医学渗透与融合,康复医学的新领域如信息康复学、康复工程学、心理-社会康复学也正在兴起和发展。
|
</p>
|
<p class="content">
|
随着医学的进步,急慢性病及意外伤害成功救治提高,必然造成残疾人的数量增加,这些患者对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必将更为迫切。顺应这种形势,康复医学的发展前景必定更加广阔。</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康复医学发展基础</h3>
|
<p class="content">任何医学学科的发展都是人类社会需要和医学科学进步的结果。近几十年来,康复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span> 在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尽管有特发某种烈性传染病的可能,但总体上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等,这些患者经过临床医师成功抢救,有很大一部分能够存活下来,造成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老年病患者增多。但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社交障碍、心理障碍、疼痛等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却造成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如何应用医学的方法、手段来进一步改善这些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幸存”的患者真正“幸福地生存”下去,有赖于康复医学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各种积极的康复措施。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10
|
</div>
|
</div>
|
</div>
|
|
<!-- 第21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事实证明,康复医学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如心肌梗死患者中,参加康复治疗者的死亡率比不参加者低36.8%。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30%的患者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的百分率相应只有6%和5%。在癌症患者中,据统计目前有40%左右可以治愈,在余下60%不可治愈的患者中又有60%可以存活15年之久。这些患者在15年中,或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需另选职业,或因遗留的慢性疼痛,或身体衰竭而受到折磨,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来解决。在创伤方面,以截瘫为例,1950年以前,截瘫后患者只能存活2.9年。20世纪50年代后,虽然截瘫的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到5.9年,但患者却因残障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目前80%以上的截瘫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至于肢体伤残,由于现代假肢与矫形器技术的发展,许多患者装配了先进假肢和自助器具以后,绝大多数能生活自理且能重新选择一种合适的职业。康复医学使许多严重残疾的患者不但没有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而且还能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这是康复医学能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原因之一。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span>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病保命的低需求,而把能够过上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作为更高的追求目标。以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康复医学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
|
</p>
|
<p class="content">
|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政府对医疗的投入日益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各种医疗保险制度也日益健全和得以实施。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体系。政府投入的加大、相应政策的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各级康复机构的建立、康复人才培训的开展、康复治疗设备的购置等奠定了基础,使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科技发展</span> 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善为康复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康复医学正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方向迈进。
|
</p>
|
<p class="content">
|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康复医学数据系统的开发利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保证了一些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CT、PET、MRI、fMRI等非创伤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出现,为研究康复过程中脑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促进了康复医学临床研究的发展。膜片钳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场电位记录技术、RNA干扰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等先进研究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康复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如脑的可塑性研究为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促进了康复工程的发展,如截瘫患者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的功能性电刺激装置或者安装一个外骨骼支架机器人完成“行走”;截肢后的现代肌电假肢几乎可以完全模拟和替代正常肢体功能;人工耳蜗使耳聋患者“听”见声音;盲人可借助人工视觉“看”到眼前事物;哑人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语音系统“说话”;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机器人可对处于不同康复期的患者提供不同强度、不同模式的训练,使康复锻炼过程定量化、科学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康复信息服务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现代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各种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过去的一些幻想变成了现实。</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必要准备</span> 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和避免战争,地震、水、火灾害和战争都造成了大量残疾人。对这些患者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其结局是大不一样的,这也是必须重视康复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WHO对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
rehabilitation,CBR)的推广尤为积极,因为只有社区康复的发展和推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目标。</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11
|
</div>
|
</div>
|
</div>
|
|
<!-- 第22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class="thirdTitle">三、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现状</h3>
|
<p class="content">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发展现代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之下,30多年来在原有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基础之上,康复医学广泛吸取国际现代康复的技术和系统理论,已取得飞跃发展和显著成就,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并且制定了康复治疗的规范和有关的政策,康复医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全国建立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不仅开展全面康复医疗,还开展专科康复医疗,同时社区康复也逐步开展,形成了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康复医学教育和康复医学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建立了康复医学机构和专业人员管理体系,成立了康复学术组织,促进了学术交流。
|
</p>
|
<p class="titleQuot-1">(一)康复医学的制度与政策建设</p>
|
<p class="content">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康复医学的制度与政策。</p>
|
<p class="content">1982年初卫生部选择4所综合医院和疗养院试办康复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医疗服务,通过试点逐步推广。</p>
|
<p class="content">1984年卫生部再次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康复医学工作。</p>
|
<p class="content">
|
1989年12月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中规定,各级医院均有负责康复服务的任务,包括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两个方面,并且规定二、三级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属一级临床科室,还具体规定了二、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设置标准和康复人员的配备要求;一级综合医院能为社区提供康复服务,设立康复门诊、站或点。
|
</p>
|
<p class="content">
|
199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本法的第二章“康复”对于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设置康复医学医疗机构及其网络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国家有计划地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和必要的专门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工作”;“国家在医学院校开设康复医学课程,有计划地在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设置康复专业、培养康复专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
|
</p>
|
<p class="content">
|
1991年7月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颁布了《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提出了“八五”期间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培养康复医学各类专业人员,初步形成一支经过较为系统训练的、多学科相配套的康复医学队伍,充分发挥城乡医疗网的作用,整顿、充实、提高现有康复医疗机构。
|
</p>
|
<p class="content">1996年8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对于设置老年人康复设施等也做了规定。</p>
|
<p class="content">1997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p>
|
<p class="content">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到发展康复医疗。</p>
|
<p class="content">2002年卫生部等六部门经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12
|
</div>
|
</div>
|
</div>
|
|
<!-- 第23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2008年4月24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强化了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责,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了法律依据。</p>
|
<p class="content">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社会对康复医学服务空前关注,卫生部办公厅和中国残联办公厅接连印发了《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康复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康复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转送伤员医疗救治和康复工作》等。
|
</p>
|
<p class="content">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原则。</p>
|
<p class="content">
|
2010年9月6日卫生部等五部委正式下发《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的通知,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等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长期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瓶颈宣告解除。
|
</p>
|
<p class="content">2011年4月14日卫生部印发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服务,逐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p>
|
<p class="content">
|
2012年2月29日《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以“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原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加强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将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总体目标,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统筹考虑,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减轻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促进社会和谐。
|
</p>
|
<p class="content">2012年3月2日卫生部决定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选择部分城市重点试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p>
|
<p class="content">2012年3月20日《卫生部关于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的通知》。</p>
|
<p class="content">2012年4月27日《卫生部关于印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p>
|
<p class="content">2013年1月28日中国残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同推动残疾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的通知。</p>
|
<p class="content">
|
2013年4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组织专家编写了《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p>
|
<p class="content">
|
2016年3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
</p>
|
<p class="content">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p>
|
<p class="content">
|
2016年10月12日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在城市二级医院资源丰富的地方,支持二级综合医院在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前提下,转型建立以康复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
|
</p>
|
<p class="content">
|
2016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13
|
</div>
|
</div>
|
</div>
|
|
<!-- 第24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维护残疾人健康,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等。
|
</p>
|
<p class="content">
|
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确保残疾人享有健康服务,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到80%。
|
</p>
|
<p class="content">
|
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p>
|
<p class="content">
|
2017年11月8日为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和居家康复的“最后一公里”,卫计委组织制定了《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并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人们翘首以待的就近享受康复、护理服务的愿望实现正在提速。
|
</p>
|
<p class="content">
|
国家的立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为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激励了康复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更快的发展。</p>
|
<p class="titleQuot-1">(二)康复医疗机构网的建设</p>
|
<p class="content">
|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不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门诊和荣军康复医院,向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1988年在北京落成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是现代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和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落实“八五”规划纲要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实施,各二、三级综合医院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和康复门诊,并在近十年内向一级医院扩展,许多疗养院改为康复医院,各地残联也纷纷建立康复站、点,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许多专科康复医院、中心、门诊等机构。
|
</p>
|
<p class="content">
|
我国自1986年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社区康复试点以来,近年来社区康复机构发展也加快了速度,不少地区的街道、乡村卫生室(所)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有些地区的残联组织直接在社区开设专门的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康复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基层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既方便开展康复预防工作,又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同时也减轻了社会各方面的经济负担,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在大力推进社区康复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将康复服务延伸到残疾患者的家庭,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活动。
|
</p>
|
<p class="content">
|
当前,伴随着我国的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的建设与发展,由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和疗养院中设立的康复医学科及社区康复站、点,共同组成了我国独有的康复医疗机构体系和网络,为落实《“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确保残疾人享有健康服务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基础。
|
</p>
|
<p class="titleQuot-1">(三)康复医疗工作的成就</p>
|
<p class="content">
|
1987年和2006年,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对全国残疾人数量、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等进行了统计,为各项残疾人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依据。1988—1995年全国性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了“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三项康复治疗,其结果是使107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36万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经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近6万聋儿开口说话。与此同时,还在三项康复技术推广过程中,在全国建立了相关的康复技术服务体系,包括白内障手术复明中心2235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中心980个,聋耳听力语言训练中心(部、点)1430个。此后,残疾人康复工作内容又扩展到低视力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等诸多领域。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14
|
</div>
|
</div>
|
</div>
|
|
<!-- 第25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进入21世纪,康复医疗工作拓展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麻风畸残康复、神经康复、疼痛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肿瘤康复、盆底康复、老年病康复等领域。我国的康复专业人员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且已逐步向深层次基础研究发展,并且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p>
|
<p class="content">
|
我国在康复医疗的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北京304医院最早在国内开展烧伤患者功能恢复的研究工作,从而使我国对烧伤治疗由单纯的保生命进入到重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大大提高了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
</p>
|
<p class="content">
|
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牵头,全国15所医院协作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4天内就施行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可达3级以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
</p>
|
<p class="content">
|
“肺心病缓解期康复治疗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康复医学领域课题,由中日友好医院承担,已取得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我国学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
obstructive pulmonary
|
disease,COPD)患者康复治疗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包括确证了积极的康复治疗能降低10年呼吸功能自然衰退率,提高10年生存率,明显减少每年住院时间和降低呼吸衰竭的死亡率。</p>
|
<p class="content">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的痉挛性瘫痪是康复的一大难点,为了减轻或消除肢体痉挛以利于患者功能训练,我国学者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high selective
|
spinal posterior rhizotomy,SPR),以及我国独创的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术(Han's acupoint nerve
|
stimulator,HANS)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痉挛疗效显著。近年来SPR在我国更多用于治疗痉挛性脑瘫,近期痉挛解除率达98%,术后经过功能训练,行走能力、步态、姿势与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改善。精神康复的“上海模式”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精神康复迅速发展,在患者住院时强调全面康复的重要性,在原来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音乐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等,提高了康复效果。经过上海的试点研究,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体系,这是我国十多年来精神康复研究的最大成就。
|
</p>
|
<p class="content">
|
社区康复是我国康复工作的基础,我国的专家和社区康复工作者围绕社区康复的概念、模式、发展战略、评估体系、管理方式、效益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如社区康复应因地制宜、多模式建设、分阶段发展、与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走社会化道路,重在第一线人员培训,抓紧计划和管理。
|
</p>
|
<p class="titleQuot-1">(四)康复学术组织的建立</p>
|
<p class="content">
|
1983年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8年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学术团体。该学会目前已有康复医学教育、康复治疗等33个二级专业委员会,29个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省级的康复医学会,部分地区建起了市级康复医学会。
|
</p>
|
<p class="content">1995年中华医学会物理康复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p>
|
<p class="content">1986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并下设31个康复专业委员会。</p>
|
<p class="content">1988年民政部成立了“全国民政系统康复医学研究会”。</p>
|
<p class="content">2003年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成立。</p>
|
<p class="content">
|
多年来,中国康复医学会及各地方学会在团结康复医学工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学科信息、培训专业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15
|
</div>
|
</div>
|
</div>
|
|
<!-- 第26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itleQuot-1">(五)康复专业著作、期刊的出版</p>
|
<p class="content">
|
1984年出版的《康复医学》,是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的专著。此后又出版了大型综合性康复医学专著,如《中国康复医学》《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实用康复医学》等。还有专科性康复医学专著,如《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康复评定》《康复心脏病学》《现代康复护理》《中医康复学》等。针对社区康复的需要,出版了《康复指导丛书》和《残疾预防丛书》。还有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论述残疾预防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中国残疾预防学》。陆续翻译出版了腊斯克教授主编的《康复医学》,世界卫生组织的《在社区练习残疾人》《国际残疾分类》《残疾的预防与康复》,日本的《康复白皮书》《康复技术全书》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教材(本科、专科、中职)及医学院校本科、专科开设的康复医学教材均能满足教学需要。
|
</p>
|
<p class="content">
|
1986年《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创刊;随后又有《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临床康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中国康复》《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卒中与神经疾病》等专业期刊相继创刊。
|
</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三节 康复医学的内容</h2>
|
<p class="contfent">康复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专科理论和专门技术的医学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基础学、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和社区康复等。</p>
|
<h3 class="thirdTitle">一、康复基础学</h3>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基础学是指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重点是与康复功能训练,特别是与主动功能训练有关的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以及与患者生活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改造学。</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解剖学</span>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按人体功能系统分别研究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所涉及的康复基础包括运动系统(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化以及制动对机体的影响)、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局部解剖学研究人体各局部器官的形态结构。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生理学</span> 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和生殖。它探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发生功能变化时的反馈调节。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人体发育学及人体运动学</span> 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等发育的科学。</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16
|
</div>
|
</div>
|
</div>
|
|
<!-- 第27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4.环境改造学</span> 是通过调整环境以适应残疾人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要求的一门科学。环境改造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无障碍设施,消除环境对残疾人造成的各种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基本条件。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康复功能评定</h3>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功能评定是指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康复功能评定之于康复医学,就如同诊断之于临床医学一样重要。每位患者所能达到的最终康复效果受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因此,全面了解患者功能状态是确定康复目标、制订康复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的前提。
|
</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功能评定需要客观、系统地对个体功能水平进行评定。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运动功能评定,如肌力、肌张力、反射、关节活动度、步态分析、平衡与协调功能、感觉功能、心肺运动试验等评定。②生物力学评定。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生活质量评定。④脑高级功能评定,包括言语功能评定(语言功能障碍筛选,失语症、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评定等)、吞咽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定(认知功能、知觉、智力、人格、情绪评定等)等。⑤神经生理功能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低频电诊断等。⑥康复医学特殊问题的评定,如压疮、疼痛、二便和性功能等的评定。⑦环境评定。⑧就业前评定。
|
</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功能评定能够使“诊断”更精确,并将功能水平数量化,从而制订有效、适合的康复治疗计划。康复评定至少在治疗的前、中、后期各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根据每次评定的结果,对前一阶段康复治疗的效率做出客观评价,制订、修改下一步的康复治疗计划。可以说,康复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始于评定、终止于评定。
|
</p>
|
<h3 class="thirdTitle">三、康复治疗技术</h3>
|
<p class="content">
|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可定义为帮助残疾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获得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主动的、动态的过程。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增加患者的功能,将残疾与残障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进其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有以下几种。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物理治疗</span> 物理治疗(physiotherapy,physical
|
therapy,PT)是运用最广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因子疗法(非力学方法)和运动疗法(力学方法)。</p>
|
<p class="content">
|
(1)物理因子疗法:简称理疗,是指用人工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对减轻炎症、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瘫痪、抑制痉挛、防止瘢痕的增生,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均有较好效果。常用的理疗有:①电疗,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②光疗,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等。③超声波疗法。④磁场疗法。⑤温热疗法,石蜡疗法、砂粒疗法、泥疗法等。⑥水疗法,浸浴、淋浴、哈巴德槽浴、步行浴、涡流浴、气泡浴、水中运动等。⑦生物反馈疗法等。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17
|
</div>
|
</div>
|
</div>
|
|
<!-- 第28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
|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械、徒手手法或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的运动,达到预防、改善和恢复身体功能障碍及功能低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运动疗法技术有:①常规运动疗法,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和耐力增强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训练、站立和转移能力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呼吸运动及排痰能力训练、心肺功能训练等。②神经生理学疗法,布伦斯特伦技术(Brunnstrom
|
technique)、鲁德技术(Rood technique)、博巴斯技术(Bobath technique)、本体感神经肌肉易化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
facili-tation,PNF)。③运动再学习疗法。④其他常用运动疗法技术,如麦胥基力学疗法、关节松动术、按摩疗法、牵引技术、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等。</p>
|
<p class="content">在运动疗法技术使用过程中,所应用的基本运动种类有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牵张运动。</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作业疗法</span>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
therapy,OT)是指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工作或劳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以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减轻残疾,保持健康,增强患者参与社会、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能力。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肢体精细动作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常用的作业疗法如下。①功能性作业疗法,如木工、纺织、刺绣、雕刻、手工艺品制作等手工操作,套环、七巧板、书法、绘画等游戏活动。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梳洗、更衣、如厕、家务劳动、床椅转移等训练。③感知和认知障碍的训练,如失认症、失用症、注意障碍、记忆障碍等的训练。④假肢、矫形器及特殊轮椅的操纵和使用训练。⑤自助具的制作。⑥压力治疗。⑦康复环境设计及改造等。
|
</p>
|
<p class="content">具体的作业治疗训练项目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兴趣、原来的职业和障碍等情况进行选择。</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言语治疗</span> 言语治疗(speech
|
therapy,ST)是针对脑外伤、脑卒中、小儿脑瘫、头颈部肿瘤、先天缺陷等引起的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功能评定和矫治的方法。常见的语言障碍有听觉障碍、语言发音迟缓、失语症、言语失用、构音障碍和口吃等。通过评定,鉴别言语或语言障碍的类型,给予针对性的练习,如发音器官和构音结构练习、单音刺激、物品命名练习、读字练习、情景会话练习等方法以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对于经过系统言语治疗仍难以恢复言语交流能力的患者,可对其进行言语代偿交流方法的训练如使用交流板、交流册和电脑等交流,以增强交流能力。</p>
|
<p class="content">
|
近年来神经系统损伤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康复医学界重视,针对吞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临床检查包括饮水试验、食管的运动能力以及口腔、咽喉的功能状况等。X线造影录像应该是最为客观、准确的检查方法。在评定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直接或间接的口腔、面部等运动能力的训练,以及摄食训练和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心理治疗</span> 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
therapy)是通过观察、谈话、实验和心理测验(性格、智力人格、神经心理和心理适应能力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学评价、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精神支持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和心理咨询等。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康复治疗、家庭和社会生活。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其整体功能的恢复程度,甚至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应重视每一位个体的心理评定和治疗。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5.文娱疗法</span> 文娱疗法(recreation
|
therapy,RT)是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对其进行治疗的一种疗法。文娱疗法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还能增强其信心,使其得到愉悦,从而调整心理状态。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18
|
</div>
|
</div>
|
</div>
|
|
<!-- 第29页 - 奇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2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2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绪论</span><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6.中国传统治疗</span> 中国传统治疗(traditional Chinese
|
medicine,TCM)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武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在调整机体整体功能、疼痛处理与控制、身体平衡和协调功能改善,以及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综合应用中国传统治疗与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功能。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特别是在近年来科研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的科学实验方法逐步证明了中国传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后。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7.康复工程</span> 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
engineering,RE)是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为残疾人设计与制作假肢、矫形器、自助具和进行无障碍环境的改造等,最大限度地恢复、代偿或重建患者的功能,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是重要的康复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一般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的身体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者,它是一种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康复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假肢、矫形器等功能代偿用品、功能重建用品、装饰性假器官等的设计与制作、无障碍建筑的设计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8.康复护理</span> 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
nursing,RN)是实施早期康复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患者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患者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这就意味着护理工作还没有结束。康复护理人员应该理解和熟悉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技能,并使之渗透到整体护理工作中,使康复观念和基本技术成为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
</p>
|
<p class="content">
|
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在其生活环境中获得最高功能水平的一个动态过程。康复护理人员是康复对象的照顾者、早期康复的执行者、将康复治疗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的督促者、对患者存在问题的协调者和健康教育者。如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鼓励患者利用自助工具进食、穿衣、梳洗、排泄等。康复护理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及有益的活动,避免并发症和继发残疾,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将功能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9.社会康复服务</span> 社会康复服务(social rehabilitation
|
work)是一项为残疾人的社会需求提供服务的工作。社会康复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生活理想、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及相互关系、社会背景、家庭经济、住房和社区环境等进行了解和评定,然后协调好残疾人与社会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例如,住院期间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环境,正确对待现实和将来,树立生活信心,与家人一起向社会福利、服务、保险和救济部门求助;治疗期间,协调患者与康复各专业成员的关系;出院后进行随访,帮助患者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实际困难。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0.职业康复治疗</span> 职业康复治疗(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
therapy)是通过对患者致残前的职业专长、职业兴趣、工作习惯、作业速度、工作技能、身心功能状况、就业潜力及职业适应能力作出综合性分析与评估,帮助选择能发挥其潜能的职业项目,对适宜就业者提出建议,对需要就业者进行就业前适应性训练,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
</p>
|
<h3 class="thirdTitle">四、临床康复</h3>
|
<p class="content">
|
临床康复是对临床各科各类伤病所致的功能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康复医疗的共性原则包含五个方面: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和全面康复。康复治疗介入越早,结局越好。目前已形成多个临床康复亚专业,如肌肉骨骼康复、神经康复、内外科疾病康复等。
|
</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19
|
</div>
|
</div>
|
</div>
|
|
<!-- 第30页 - 偶数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3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3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医学导论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1.肌肉骨骼康复</span> 研究人体肌肉骨骼疾病的临床处理、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的专业。涉及疾病主要包括骨折、运动创伤、截肢、关节置换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软组织损伤和烧伤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2.神经康复</span> 研究人体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结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脑性瘫痪、阿尔茨海默病及脊髓损伤、脊髓炎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脊神经病变、神经丛和神经干损伤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
class="bold">3.内外科疾病康复</span> 研究内外科系统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肠粘连等的临床特点、功能评定和康复治疗。
|
</p>
|
<h3 class="thirdTitle">五、社区康复</h3>
|
<p class="content">
|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BR)是1976年WHO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服务途径。1981年WHO康复专家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社区康复是在社区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失能、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CBR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能够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能够完全融入所在社区和社会之中。CBR强调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病、伤、残者及其家庭的积极参与。社区康复计划必须包括转介服务部分。一些康复技术由上级机构[专业机构康复(institution
|
based rehabilitation,IBR)]指导,而一些难以在社区解决的困难问题,又必须向上级机构转送。这种上下转介系统是CBR的重要内容。</p>
|
<p class="content">
|
CBR是在社区的范围内,依靠社区的行政领导和群众组织,依靠社区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在基层条件下以简便、实用的方式向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CBR的优点是服务面广、方便快捷、实用易行、费用低,有利于残疾人回归家庭和社会,应大力推广,以解决大部分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
</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38-01.jpg" style="width:80%" active="true" />
|
</div>
|
<p class="right-info">(徐娜娜)</p>
|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20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