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4">
|
<!-- 5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1 class="firstTitle-l">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h1>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62-01.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62-02.jpg" style="width:30%" alt="" active="true" /></div>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1-03.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具备尊重、理解、接纳、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应激障碍患者的理念,提升责任与服务意识。</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掌握:应激、心理应激、应激源、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概念;应激源的类型;不同类型应激障碍的心理康复要点。</p>
|
<p class="content">(2)了解:应激障碍的类型、临床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的种类与特征。</p>
|
<p class="center">........................</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具备提升应激管理的能力,能评估和识别应激反应,能对不同类型的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康复。</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1-04.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患者,男,32岁,地铁司机。3个月前目睹一名乘客跳轨自杀(列车紧急制动未成功),事后出现持续情绪崩溃、失眠、拒绝回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平时绕行地铁站,脑子里反复出现乘客跳轨场景。夜间易惊醒,听到鸣笛声心悸出汗。经常反复念叨:“如果我反应再快一点就能救他。”家人反馈:患者不像之前那样是家里的开心果,经常将自己锁在屋里,对很多事情都不像以前感兴趣,连最爱的踢足球都不参加了。</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1.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p>
|
<p class="content">2.该患者的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哪些典型特征表现?</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42
|
</div>
|
</div>
|
</div>
|
|
|
<!-- 5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enter"><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2_01.jpg" alt="" /></p>
|
<p class="content">应激是机体在感知到压力源(如环境变化、心理冲突等)时,通过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短期的(急性应激),也可能是长期的(慢性应激)。</p>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极端情况下可发展为应激障碍。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是缓解心理应激的重要手段,前者是无意识的保护性策略,后者则是有意识的应对方式。</p>
|
<p class="content">应激障碍是心理应激的极端表现,主要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AD)。急性应激障碍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短期内出现,表现为情绪麻木、反复回忆创伤事件以及回避相关刺激,持续时间通常为3天至1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长期存在,症状包括闪回、持续回避和过度警觉,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适应障碍则与生活变化或应激事件相关,表现为情绪和行为失调,如抑郁、焦虑或行为问题,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一节 心理应激</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概述</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或内部需求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伴随着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心理应激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其身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p>
|
<p class="content">“应激(stress)”一词的原意为作用于某一物体并会导致它产生张力或出现状态改变的力量,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它还可以译为“压力、心理刺激、痛苦、张力和紧张状态等”。塞里(Selye H,1936)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还发现,全身适应综合征反应的发生是机体自身面对刺激,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许多处于不同疾病状态的个体,均会表现出一组极为类似的症状,处于受伤、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作用下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个体,都可以出现肾上腺素分泌的阶段性升高,胸腺、脾和淋巴结缩小、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现象。目前已经知道,导致耗竭的生理原因主要是钾离子的缺失、肾上腺皮质激素耗竭和器官功能的衰竭。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激只引起第一阶段警觉期、第二阶段阻抗期的反应变化,并且变化是可逆的。应激本是进化而来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却损害机体自身,因此应激可以分为良性应激(eustress)和不良应激(distress)两大类。良性应激能使人振奋,提高人的工作能力;不良应激则消耗能量,增加机体负担。在后一种情况下,机体先对应激刺激产生适应性变化,若适应调节失效,机体组织可能由功能性变化发展到器质性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适应障碍、急性或延迟性应激障碍,或身心性疾病。</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43
|
</div>
|
</div>
|
</div>
|
|
|
<!-- 5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通常人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包括三部分:①伴有躯体症状的情绪反应:主要是指焦虑反应和抑郁反应,研究认为焦虑反应与威胁性事件有关,抑郁反应则与丧失或分离性事件相关。②应对策略:是指那些用于减轻应激源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力图维持个体正常的行为。③防御机制:Freud最早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作为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最常采用的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替代、投射和退行等。</p>
|
<p class="content">并非所有的应激事件都引起精神障碍,也并不是所有应激事件引起的反应都是异常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强烈生活事件,如地震、车祸、火灾、亲人的突然离去等,很多人在最初会表现出震惊、茫然和不知所措,但很快他们就会学会面对现实、调整心态、重新生活;但也有部分人反应十分强烈,不良的心理行为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很难适应接下来的日常生活。</p>
|
<p class="content">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因素有作为直接病因的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根据临床特点,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可分为如下几种。①急性应激障碍:强调障碍的出现是个体对突发强烈应激所作出的短期反应。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后所表现出来的长期的异常心理反应。③适应障碍:是个体在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异常。</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应激源的类型</h3>
|
<p class="content">应激源是指引起心理应激的外部或内部因素。常见的应激源如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环境应激源</span> 指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或者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等刺激物。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等因素。霍尔姆斯曾用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LCU)来表示生活事件的作用强度。</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职业性应激源</span> 这里特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的产生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职业性应激源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工作者本身、工作条件、工作性质和组织方面。</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心理性应激源</span> 主要指发生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如心理的某种冲突、挫折等。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问题或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在达到目标的进程中受阻或被延搁,导致需求无法满足的心理状态。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p>
|
<h3 class="thirdTitle">三、应激的理论模型</h3>
|
<p class="content">应激的理论模型是对应激现象本质的理论概括。近百年来形成了不同的应激理论,如早期重视应激反应的“应激反应模型”(response-based model of stress)、重视应激刺激作用的“应激刺激模型”(stimulus-based model of stress),到以后重视个体对应激源和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模型”(cognitive appraisal model of stress)、应激作用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关注多因素作用的“系统模型”(system model)。</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44
|
</div>
|
</div>
|
</div>
|
|
|
<!-- 5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一)系统模型</p>
|
<p class="content">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如下。</p>
|
<p class="content">(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p>
|
<p class="content">(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p>
|
<p class="content">(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p>
|
<p class="content">(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p>
|
<p class="content">(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p>
|
<p class="poemtitle-l">(二)过程模型</p>
|
<p class="content">过程模型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应激的原因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身心反应;从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过程受个体的认知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这一定义符合人们通常的因果逻辑思维习惯,易于理解也便于对某些疾病发生的病因作出解释。</p>
|
<h3 class="thirdTitle">四、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h3>
|
<p class="content">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认知评估、情绪反应、生理激活和行为应对等几个关键环节。当个体面临潜在的压力源时,这一机制首先启动认知评估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会对遭遇的事件进行初级评估,迅速判断该事件是否具有威胁性,即是否会对自己的安全、健康或幸福感造成潜在的影响。</p>
|
<p class="content">如果初级评估的结果显示事件具有威胁性,那么个体会进一步进行次级评估。次级评估主要是对应对资源和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个体会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应对这个威胁,以及采取何种策略最为合适。这一阶段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体后续的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p>
|
<p class="content">在认知评估之后,个体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可能是恐惧、焦虑、愤怒等,它们能够激发个体的警觉性和应对动力,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威胁。同时,生理激活也会发生,个体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等,以应对可能的挑战。</p>
|
<h3 class="thirdTitle">五、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心理层面的变化,还深深植根于多个生理过程之中。其中,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免疫反应是两个尤为重要的方面。</p>
|
<p class="poemtitle-l">(一)神经内分泌反应</p>
|
<p class="content">神经内分泌反应在心理应激中起着核心作用。当个体面临压力或威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会被迅速激活。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应激激素的分泌显著增加,皮质醇便是其中的一种关键激素。皮质醇的释放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影响情绪和行为反应等方式,帮助个体在应激环境中保持警觉和应对能力。</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45
|
</div>
|
</div>
|
</div>
|
|
|
<!-- 5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二)免疫反应</p>
|
<p class="content">免疫反应同样在心理应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激状态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这种影响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或疾病的侵袭,因为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受到削弱。</p>
|
<p class="content">此外,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也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体遭遇紧急情况时,自主神经系统会迅速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一种本能的生存机制。这种反应通过影响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使个体能够迅速适应并应对潜在的威胁。这种生理状态的改变有助于个体在应激环境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反应能力。</p>
|
<h3 class="thirdTitle">六、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源于个体对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的感知。心理应激可以是短暂的,如应对一次紧张的考试,也可以是长期的,如持续的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困扰。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动力。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焦虑症</span> 长期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广泛性焦虑症、恐慌障碍等。焦虑(anxiety)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焦虑障碍的分类在各分类系统中不尽相同。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将焦虑障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恐怖性焦虑障碍,包括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特定的(孤立的)恐怖;另一类是其他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混合性焦虑和抑郁症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焦虑障碍涵盖的种类最多,既包括ICD-10中除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外的全部病种,还包括强迫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应用所致的焦虑障碍。而最新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将精神障碍分为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应激障碍三大类,增强了临床诊断效度及实用性,其中焦虑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焦虑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未特定的焦虑障碍等类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抑郁症</span> 心理应激可能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认知。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症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常会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在日后随访中出现轻躁狂或躁狂发作,而修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对于这类抑郁发作,临床称为双相抑郁,多伴有以下特点:25岁前起病,不典型抑郁症状(进食、睡眠多,体重增加等),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环型人格或精力旺盛型气质,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等。抑郁症所涵盖的范畴涉及较广,在不同的分类诊断体系中有所不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症、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最新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抑郁症包括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经前期烦躁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其他特定的抑郁症等亚型。</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46
|
</div>
|
</div>
|
</div>
|
|
|
<!-- 5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创伤后应激障碍</span> 由创伤性事件引起,如战争、暴力事件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p>
|
<p class="content">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能够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工作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不仅关乎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但长期的高应激水平则可能损害心理健康。</p>
|
<h3 class="thirdTitle">七、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减轻应激的影响,提升个人的应对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和管理策略。</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问题焦点应对</span> 这是一种直接解决问题的策略。它要求个体识别并关注应激源,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如制订解决方案、寻求帮助或改变环境等方式,减少或消除应激源,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应激水平。</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情绪焦点应对</span> 这是一种调节情绪反应的策略。它强调个体在面对应激时,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技巧,如认知重构、情绪表达、寻求安慰等方式,减轻情绪困扰,保持情绪稳定。</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时间管理</span> 是应对和管理应激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要求个体合理规划时间,设置优先级,有效安排工作和休闲时间,以避免时间压力带来的应激。通过制订日程表、设定目标和时间限制等方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控时间,减少时间压力。</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放松技巧</span> 是减轻生理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这些技巧包括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它们能够帮助个体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应激反应。通过定期练习这些技巧,个体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放松能力,更好地应对应激。</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5.社会支持</span> 在应对和管理应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寻求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理解和鼓励,从而增强应对应激的信心和能力。</p>
|
<p class="content">有效应对和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应激,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实践这些策略,个体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47
|
</div>
|
</div>
|
</div>
|
|
|
<!-- 5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3 class="thirdTitle">八、心理康复中的心理应激干预</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通过实施应对和管理策略,个体可以减轻应激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p>
|
<p class="content">心理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帮助个体恢复和增强心理健康,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坚韧和从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激干预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和应对应激源,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应激对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p>
|
<p class="content">一般进行心理应激干预要遵循以下几个过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评估需求</span> 确定个体的应激水平和需求。应激干预的第一步是评估需求,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评估过程通常包括一系列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如应激量表、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等,这些测试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准确了解个体的应激水平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通过与个体的深入交流,专业人员还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其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全面理解个体的应激源和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至关重要。</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span> 是应激干预的核心环节。这个计划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个体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应激源。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强调个体对于应激事件的认知和反应模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这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可以显著减轻应激带来的心理负担。例如,通过教授个体如何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和放松技巧来应对压力,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检测进展</span> 在实施干预计划的过程中,监测进展是确保干预有效性的关键。这通常包括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会议,通过这些会议,专业人员可以了解个体在干预过程中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计划进行调整。例如,如果发现个体在应对某个特定应激源时仍然感到困难,专业人员可以调整干预策略,增加相应的训练和支持。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是应激干预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监测进展还有助于评估干预的长期效果。通过对比个体在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应激水平,专业人员可以客观地评估干预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的康复计划提供参考。</p>
|
<p class="content">心理动力学疗法也是应激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入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早期经历、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等方面,旨在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反应。通过揭示和处理这些深层次的情感问题,心理动力学疗法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p>
|
<p class="content">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外,应激干预计划还可能包括其他多种方法,如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瑜伽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灵活选择。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应激干预计划能够更全面地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p>
|
<h3 class="thirdTitle">九、心理应激评估工具</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评估工具是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用于衡量个体在面对环境挑战或威胁时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反应的重要手段。这些工具帮助深入了解个体的应激状态,可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应激评估工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问卷调查</span> 是心理应激评估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其中,心理应激感知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自评量表。它包含一系列问题,旨在评估个体在过去一个月内感知到的压力水平。PSS通过量化个体对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感知,帮助了解个体的心理应激状况。问卷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感知到的压力水平越高,这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48
|
</div>
|
</div>
|
</div>
|
|
|
<!-- 5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5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5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生理测量</span> 是评估心理应激的另一种有效工具。通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客观地反映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个体遭遇应激源时,心率可能会加快,血压可能会升高,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应激的参考依据。</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行为观察</span> 也是评估心理应激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观察个体的睡眠模式、饮食习惯等行为表现,可以评估其应激应对能力。例如,长期心理应激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失眠、食欲缺乏等问题,这些行为变化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应激状态的线索。同时,行为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应激情境下的适应过程,包括感知、评估、应对和恢复等阶段。</p>
|
<h3 class="thirdTitle">十、心理应激干预方法</h3>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干预是康复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康复心理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心理治疗技能来帮助患者及家庭适应残疾,其中包括一些心智不成熟、参与治疗动机不强的患者和由于脑神经损伤而导致认知和语言受损的患者。传统心理治疗重视寻求问题的根源,而康复心理治疗更重视具体心理干预措施的运用。充分考虑包括环境、法律、文化及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提升生活质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认知行为疗法</span>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其核心在于改变个体的认知和应对行为。这种方法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往往受到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思维、信念和假设。通过引导个体识别并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个体建立更积极、适应性更强的思维方式。这种疗法还强调实践新的应对技能,如情绪调节、问题解决和社交技巧,从而增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对能力。</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心理动力学疗法</span> 心理动力学疗法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理解与患者以前经历、人格有关的创伤性事件的意义,治疗目标是探索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未解决的情感问题。有研究表明催眠治疗对治疗心理应激障碍有效,可以让患者重新体验心理应激的情景,减轻心理应激有关的情绪反应和高警觉性的症状。这种方法认为,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往往受到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应激和冲突。通过深入分析个体的梦境、幻想、防御机制和人际关系,心理动力学疗法旨在帮助个体洞察自己的内心,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转变。</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人本主义疗法</span>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潜力。这种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成长倾向,即追求自我实现、实现个人潜能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人本主义疗法通过提供一个支持性的治疗环境,鼓励个体探索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这种疗法还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决定权,鼓励个体在生活中作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p>
|
<p class="content">心理应激干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其他形式的干预方法还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催眠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①系统脱敏疗法:侧重教当事人使用主观痛苦单元方法,将每次心理应激记忆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1~10级分级排列。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患者首先回忆较为轻微的心理应激记忆(较少引发焦虑的记忆),引发焦虑之后,再运用肌肉渐进放松法予以对抗。进而,引导患者逐步回忆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经历,引发焦虑之后,再运用肌肉放松法予以对抗。经过逐级的训练,直至当事人对相关应激刺激不再敏感为止。②催眠治疗:通过想象暴露于心理应激事件中,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减轻心理应激症状和痛苦体验,包括减少心理应激的回忆、伴有的自主神经反应、与心理应激相关的回避行为、梦魇和睡眠障碍。③集体心理治疗:对于有同样创伤经历的人可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催化下,鼓励患者面对事件,表达、宣泄与创伤事件相伴随的情感,与组员一起分享应激事件的危机经历,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在互相支持和理解的团体动力下,讨论应对的经验,鼓励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干预方法,个体可以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49
|
</div>
|
</div>
|
</div>
|
|
|
<!-- 6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二节 应激障碍</h2>
|
<p class="content">应激关系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动力来应对应激源带来的负性影响。而当应激过于强烈或持续处在应激源的刺激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和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应激障碍是一类与应激源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精神障碍,应激因素是引发应激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的应激障碍类型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适应障碍。</p>
|
<h3 class="thirdTitle">一、急性应激障碍</h3>
|
<p class="poemtitle-l">(一)概述</p>
|
<p class="content">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如其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应激反应。典型的ASD症状最初表现为茫然、注意窄化、定向错误等。随后可能发生分离性木僵状态,或激越言行增多,常伴有惊恐性焦虑及心跳加速、面部发红等自主神经症状,一般在没有更多生活事件的影响下,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但也取决于患者既往经历、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但最迟不超过1个月。</p>
|
<p class="content">引起急性应激障碍的应激源主要包括直接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如大型的交通事故、地震、飞机失事、被性侵、被绑架;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性事件,如目睹事故现场、人员死亡等。</p>
|
<p class="content">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span> 任何与创伤体验有关的情境均可诱发创伤性体验,创伤性事件的场景及心理感受反复自动出现在意识里或梦境中,患者主动回避各种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当下的情感常表现为麻木状态,常伴有心跳过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经症状。</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分离症状</span> 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情感反应迟钝、非真实感、分离性遗忘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身体好像不是自己等类似人格解体或周围环境都是虚幻遥远等现实解体症状。</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其他症状</span> 如持续地不能感受到正性情绪,注意力的狭窄,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50
|
</div>
|
</div>
|
</div>
|
|
|
<!-- 6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二)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目前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评估工具有急性应激障碍访谈(acute stress disorder interview,ASDI)、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rief interview for posttraumatic disorder,BIPD)、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SASRO)、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cute stress response scale,ASRS)及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cute stress disorder scale,ASDS)。</p>
|
<p class="poemtitle-l">(三)干预方法</p>
|
<p class="content">对急性应激障碍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概率。</p>
|
<p class="content">1.预防急性应激障碍的核心方式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教育普及应激知识,如应激的产生过程及个体在应激情境下的应对策略等内容,同时向个体传授正确的认知评估方法和应对技巧,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概率。除此之外,提升心理韧性、妥善应对压力源、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掌握放松技巧等,同样是预防急性应激障碍不可或缺的方法。</p>
|
<p class="content">2.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对心理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筛查与危机评估。心理应激源的筛查需分优先级进行,如身体严重伤残>亲人死亡>事件现场的目击者>社会支持不足>重大经济损失等。应激反应的危机评估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躯体上的反应、认知方面的问题、情绪上的变化、行为模式的改变、是否存在精神症状及性格是否出现转变等。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大原则:负性情绪的疏导、应激反应的正常化和提供社会支持。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以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接纳和真诚的态度鼓励患者倾诉和宣泄;教会患者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协助患者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发掘积极的思维模式,搜索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等。</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创伤后应激障碍</h3>
|
<p class="poemtitle-l">(一)概述</p>
|
<p class="content">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了极端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或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其特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创伤性事件的侵入性回忆、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地对与创伤相关的事物的回避行为,以及情绪和认知的负性改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1个月内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显现。PTSD是急性应激反应的延续。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心理生理应激反应症状会在几天或几周逐步消失。少数个体由于个体易感性和应激事件的强度,应激反应持续1个月、数月或数年,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干扰其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p>
|
<p class="content">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侵入性症状群</span> 患者不由自主地、反复重现侵入性创伤性体验。反复侵入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常以清晰且极端痛苦的方式显现着这种“重复性创伤性事件体验”,患者仿佛又回到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场景,重新表现那时所伴发的情感体验。面对与创伤性事件类似的场景也会诱发强烈的痛苦体验的问题。患者还会频频出现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梦,在梦中反复体验当时的各种情感,梦境惊醒后,还会主动地去“延续”那些在梦中被“打断”的情节,进而再次经历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51
|
</div>
|
</div>
|
</div>
|
|
|
<!-- 6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持续性回避行为</span> 患者持续主动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所有事物,如创伤性事件,与创伤性事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任何能唤起创伤体验的场景、人员、对话、活动、物体等。</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警觉性增高</span> 表现为过度警惕警觉,过度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整日精神紧绷,无法放松;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动作反应过度,易受到惊吓;易激惹、易怒,常伴有攻击性行为或自我毁灭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等睡眠障碍。</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span> 表现为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起因、过程或结果等某个重要方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持续性地认知歪曲、内疚、自责或埋怨他人,且认知绝对化;持续性的负性情绪状态,对重要的活动失去兴趣;情感麻木,不能建立亲密关系等。</p>
|
<p class="poemtitle-l">(二)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主要包括创伤性事件的评估、临床评估、量表评定和辅助检查等。</p>
|
<p class="content">目前用于评估的量表主要包括DSM-5修订版生活事件清单(life events checklist for DSM-5,LEC-5)、创伤史问卷(trauma history questionnaire,THQ)、临床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the 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PTSD症状量表-DSM-5访谈(PTSD symptom scale-interview for DSM-5,PSS-I-5)、PTSD快速筛查问卷(primary care PTSD screen,PCPTSD)、PTSD检查量表(PTSD checklist,PCL)、儿童应激障碍检查表中文版(child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SDC)、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等。</p>
|
<p class="poemtitle-l">(三)干预方法</p>
|
<p class="content">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主要方式是心理治疗。很多研究和临床经验均证实,心理治疗对PTSD患者是有效的,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显著症状或出现早期症状的个体有显著疗效。</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span> 主要步骤:①帮助患者意识到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个体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②帮助患者察觉识别自身存在的负性思维模式及不合理认知;③指导患者改变歪曲错误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发展合理的更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认知;④改变患者的自我认知。</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 focused CBT,TF-CBT)</span> 是一种整合心理教育、焦虑管理、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及支持性治疗等治疗技术的CBT治疗。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需要维持8~12次。主要步骤:①评估:通过采用临床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患者的症状、创伤程度等,以确定治疗方案;②教育和认知重建:向患者介绍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和预期效果,及患者配合调整治疗目标等;③暴露疗法或系统脱敏法:逐渐减少患者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学会用放松技巧应对恐惧行为;④认知重构: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适应性合理认知;⑤家庭干预: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增强支持系统和沟通能力。</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52
|
</div>
|
</div>
|
</div>
|
|
|
<!-- 6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span>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融合了控制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生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精华,构建了一种加速信息处理的治疗模式。该疗法旨在帮助患者快速减轻焦虑情绪,同时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患者内在的洞察力提升、观念发生转变、行为模式得到改善,并且增强个体的内在资源,从而推动患者行为的积极改变。主要操作要点:让患者想象创伤情境,治疗师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在患者视线内做有规律的左右、上下、斜上斜下或划圈运动,间距约60cm,频率约每秒运动一次,要求患者眼球跟随手指左右转动,调节患者认知和警觉反应,反复多次直至正性认知与创伤情境建立连接,从而减轻PTSD症状反应。</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团体心理治疗</span> 研究证实团体心理治疗能很好地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类似体验的心理创伤患者,在团体心理治疗过程中,更愿意讨论自己的创伤,在互相理解、接纳的基础上,更愿意在小组成员中互相学习应对负性情绪的技巧,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团体心理康复</span></p>
|
<p class="quotation">团体心理康复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康复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康复一般由1~2名治疗师主持,由6~10位具有相同或不同问题的组员组成。治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周1~2次,每次1.5~2小时,具体治疗次数需要根据小组成员的问题和团体的性质而定。在具体治疗中,主要包括介绍、活动、分享、处理、概化、应用和总结等7步团体活动,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让组员共同去完成一项任务或活动,并思考、分享、总结其意义,团体组员在团体信任关系建立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彼此讨论,观察自己和组员其他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学会剖析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与个体心理康复相比,团体心理康复能在同一时间内让更多的患者接受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p>
|
<h3 class="thirdTitle">三、适应障碍</h3>
|
<p class="poemtitle-l">(一)概述</p>
|
<p class="content">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指当个体经历显著的环境变迁或生活变化时,所出现的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情绪调节失衡或适应不良的行为表现,可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引发适应障碍的应激源强度较弱,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但应激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如青少年的迁居、转学,成年婚姻冲突、失业、子女残疾,或老年变化工作岗位、退休等。</p>
|
<p class="content">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p>
|
<p class="content">1.适应障碍常在应激源刺激后的1~3个月出现。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焦虑、抑郁、兴趣缺失、烦躁不安,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对未来缺乏规划,并伴有应激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胸闷、心悸,社会功能受损。部分患者暴怒伴有攻击性行为。</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53
|
</div>
|
</div>
|
</div>
|
|
|
<!-- 6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2.有适应障碍的成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以抑郁情绪为主,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事务缺乏兴趣、自我效能感低下、感到无望和无助、食欲缺乏、体重下降及睡眠障碍等情况;以焦虑情绪为主,表现为焦虑不安、担忧害怕、敏感多疑、有窒息感等。青少年患者则多出现品行问题,如逃学、打架斗殴、不服管教、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儿童患者则多表现为行为异常,表现出与年龄特征不相符合的遗尿、吮吸手指等退行行为,以及无故躯体不适等含糊不清的躯体症状。</p>
|
<p class="poemtitle-l">(二)评估方法</p>
|
<p class="content">目前评估适应障碍的中文量表包括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r resilience scale,CD-RISC)、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ilitary mental maladjustment scale,MMMS)等,英文量表包括适应障碍-新模块(adjustment disorder-new module 20,ADNM-20)、5 条目版世界卫生组织幸福指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ve well-being index,WHO-5)、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BREF心理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 psychological scale,WHOQOL-BREF PSYCH)等。</p>
|
<p class="poemtitle-l">(三)干预方法</p>
|
<p class="content">治疗适应障碍的首选是心理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处理应激境遇的能力,早日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恶化或慢性化。主要采取个体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支持性心理疗法、短期焦点解决、认知行为疗法等都可酌情选用。</p>
|
<p class="content">适应障碍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消除或减轻应激源;改善患者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以及减少患者的情绪症状和行为改变。对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适应障碍患者,酌情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以加快症状缓解,为心理治疗提供合适的环境。药物治疗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且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对病情较轻的患者不宜使用药物治疗。</p>
|
<h2 class="secondTitle">第三节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h2>
|
<h3 class="thirdTitle">一、心理防御机制</h3>
|
<p class="poemtitle-l">(一)概述</p>
|
<p class="content">心理防御机制,即心理防御,源自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是个体为避免精神痛苦与心理紧张而采用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面对本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及超我的监督,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中间作用,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产生冲突,个体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自我会采取特定的方式来调整内心的冲突,构建一种维持心理活动平衡与稳定的心理机制,即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本我的本能冲动能够在超我的认可范围内得到满足,从而避免自我引发更严重的焦虑和痛苦。弗洛伊德将焦虑分成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为了避免焦虑,自我在感受危险的逼近的时候,自我就开始采取行动。事实证明,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神经症患者或精神病患者,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54
|
</div>
|
</div>
|
</div>
|
|
|
<!-- 6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poemtitle-l">(二)类型</p>
|
<p class="content">根据心理功能和人格成熟度的不同,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原始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神经症型心理防御机制和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四大类型。</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原始心理防御机</span> 婴幼儿早期常使用的心理机制,包括否认、歪曲、投射、退行、幻想等。在婴儿早期阶段,其心理状态呈现一种自恋特征,主要聚焦自身,对自己的爱恋远超对他人,且尚未建立起“自我意识”。这一时期,婴儿往往会轻易地对事实进行否定,对现实进行扭曲,因此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被称作自恋型心理防御机制。</p>
|
<p class="content">(1)否认(denial):指个体无意识地拒绝接受现实中的挫折和不愉快的情境以减轻内心痛苦并保护自我,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四肢健全的个体因意外事故双腿截肢,往往很难接受截肢的事实,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常否认自己肢体残疾,逃避巨大的伤痛。否认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痛苦,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措施,但长期频繁地否认往往是病态的,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否认的内容通常涉及疾病、死亡或具有威胁性的体验等。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无法察觉自身患病的事实,是否认机制极端应用的表现。</p>
|
<p class="content">(2)歪曲(distortion):指个体将外部客观事实进行曲解和改变,使其符合自身的内心需求,这是一种属于精神病性范畴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表现为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并且坚信不疑,如固执地认为有人要加害于自己。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部客观刺激的情况下,大脑中出现看到影像、听到声音或产生触觉等反应,这种现象与现实严重脱节,对现实进行了极大的歪曲。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p>
|
<p class="content">(3)投射(projection):又称为外向投射,指个体将自己某些不被社会规范或道德所接受的感觉、态度、冲动、欲望等主观地归因于他人或他物,以此来推卸责任或将自身的过错转嫁给他人,进而避免或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安。通过投射,他人或他物被当作“替罪羊”,使个体能够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投射也表现在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等行为。</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span> 通常在幼儿期较为常见,成人有时也会采用,主要包括退行、幻想等方式。</p>
|
<p class="content">(1)退行(regression):当个体面临难以应对的重大挫折时,会放弃已经掌握的成熟成年人的应对策略,倒退回相对简单、安全的儿童阶段,展现出与自身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来应对困境和满足欲望,这是一种向不成熟方向发展的倒退现象。个体完全摒弃成熟的姿态和成人的行为模式,不再努力去应对困难,重新变得依赖他人,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运用退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他人的同情和关注,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痛苦。这种机制不仅可出现在儿童身上,例如,原本已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在母亲生了弟弟妹妹或家中遭遇重大变故时,会出现尿床、吮吸拇指、极度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同样也常见于成人,例如,疾病患者痊愈后依然以患者的身份不愿出院,以此来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p>
|
<p class="content">(2)幻想(fantasy):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难以解决的难题,或是难以承受某些情绪的侵扰时,会借助幻想的方式,让自己暂时从现实环境中抽离,进入一个幻想构建的世界。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个体可以随心所欲地想象各种应对困难的方法,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满足感。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现实原则与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随心所欲,自行编撰。“白日梦”属于典型的幻想。幻想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儿童的幻想大多数是正常的;成人偶尔幻想一下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但经常性采用幻想方式,易分不清幻想和现实,可能发展成病态心理。</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55
|
</div>
|
</div>
|
</div>
|
|
|
<!-- 6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神经症型心理防御机制</span> 通常在少儿时期较为常见,此时个体已能够逐渐区分原始欲望、本能冲动与现实要求、社会规范之间的差异。在面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心理应对机制就属于此类,具体包括压抑、合理化、反向形成、补偿、转移、隔离等方式。</p>
|
<p class="content">(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方法,指个体将那些在意识层面存在冲突的、难以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感或痛苦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使得当事人无法察觉或回忆起这些内容,从而避免产生痛苦、焦虑等负性情绪。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而非否认事实。如个体为避免体验失败带来的负性情绪体验,选择性遗忘失败的经历,而非否认失败的事实。那些被压抑并遗忘的内容,尽管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察觉,但在特定情境下,会无意识地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如出现口误等情况。压抑在潜意识中冲突过多,超出自我调控能力,容易引发心身障碍或精神疾病。</p>
|
<p class="content">(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用自己能接受的似乎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个体通过构建看似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盖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对所处的尴尬境地进行美化和掩饰,以此来隐藏真实的动机,实现自我解脱。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维护个人的自尊心。例如,当个体的某种动机未能得到满足,或者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寻找一些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过错,减少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保护自尊不受伤害。简而言之,“合理化”就是创造一些“合理”的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掩饰内心的伤痛。尽管这些借口往往并非主要原因,甚至可能是不准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个体却会用这些理由来安慰和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减少失望情绪。合理化常有两种表现: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span></p>
|
<p class="quotation"><span class="bold">1.酸葡萄心理</span> 在一则寓言里,有只小狐狸渴望吃到葡萄,可是葡萄藤架得太高,小狐狸竭尽全力也够不着那诱人的葡萄,于是它就说那些葡萄一定是酸的,味道肯定不好。心理学上以此为例,将个体在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便将其贬低为不好的、不值得追求的,以此来缓解因未能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效应或“酸葡萄”机制。例如,当别人拥有一样好东西而我们得不到时,我们可能会说那东西不好,以此来安慰自己。</p>
|
<p class="quotation"><span class="bold">2.甜柠檬心理</span> 甜柠檬心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拥有但并不满意的事物,通过寻找其积极的一面来接受它。这种防御机制强调的是对自己已有的不可改变的事物保持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可改变的事物,减少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56
|
</div>
|
</div>
|
</div>
|
|
|
<!-- 6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7)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quotation">(3)反向形成(reation formation):指个体将内心那些难以接受、令人不悦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等,以一种夸张的、与之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展现出来。当个体的某些欲望和动机既不被自己的意识所认可,也不符合现实社会的要求时,会担心这些欲望和动机表露出来,于是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并通过相反的行为表现来释放这种冲动,以缓解焦虑情绪。适度运用反向形成机制的个体,其外在表现的情感和行为与内在动机呈现出反比关系。从本质上讲,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的过程。例如,一位继母,她可能内心对继子女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感,但这种感觉既不符合她作为继母的社会角色要求,也不被她自己的道德观念所接受,于是她会压抑这种排斥感,并在行为上以过于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这个孩子,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冲动,减轻因压抑而产生的焦虑。适量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可帮助个体适应生活,但过度使用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经常过度使用这种防御机制。</p>
|
<p class="quotation">(4)补偿(compensation):当个体因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足导致目标无法实现时,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偿这些缺陷,以此来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建立起自尊心,从而解除由某些缺陷所带来的痛苦,是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断臂钢琴师刘伟,用脚弹钢琴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补偿”一词,最早是由阿德勒提出的,他指出个体与生俱来便存在着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正是激发个体“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个体通常会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克服自身的不足。补偿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积极的补偿是指个体采用恰当、合理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缺陷。而消极的补偿则是指个体所采取的补偿方法不仅无法真正帮助自己,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如一个渴望减肥的女生,在遭遇挫折时,却选择通过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应对。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克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但若使用频繁,则会导致代偿过度,即过度补偿,是一种病态行为。</p>
|
<p class="quotation">“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个体为了否认自身在某一方面无法改变的缺陷或失败,而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克服,最终导致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超出了正常水平。比如,一个长相普通的女生常因被认为“缺乏女人味”而受到嘲笑,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她会频繁购置新衣,每天沉迷于自己的穿着。</p>
|
<p class="quotation">(5)转移(displacement):指个体将原本针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个相对安全的对象上,使后者成为前者的替代品。通常情况下,这是将原本对强者的情绪或欲望转移到弱者或更安全的对象身上。例如,由于某些原因,如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不符合社会规范、存在危险性,或者不被个体的自我意识所接受等,无法直接对原本的对象表现出来,于是将其转移到一个更安全、更易被社会接受的对象上,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踢猫效应</span></p>
|
<p class="quotation">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了一顿,回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蹦跶,就冲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心里很委屈,气呼呼地去踢旁边玩得正欢的猫。猫被吓得到街上乱窜,正巧一辆卡车驶过,司机急忙躲避,结果不小心撞伤了路边的孩子。这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在学校里受到批评的孩子,放学回家后,面对着做好饭满心欢喜等待孩子放学归来的妈妈,各种埋怨和嫌弃。在医院中很多患者会将负性情绪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潜意识的采用“转移”机制,将生活中的负性情绪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要学会辨别患者的防御机制,了解患者负性情绪背后的主要原因,也要避免受“踢猫效应”影响,潜意识使用转移的防御机制,将工作的负性情绪转移到无辜的家人和患者身上。</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57
|
</div>
|
</div>
|
</div>
|
|
|
<!-- 6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8)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6)隔离(isolation):指个体在面对强烈的、不愉快的事实、情境或情感刺激时,将它们分隔于意识之外,从而避免由此产生的痛苦和焦虑。这里隔离于意识之外是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通常情况下,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受部分,因为这些感受容易引发焦虑和不安。通过隔离,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须因此做什么。</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4.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span> 是自我成熟之后出现的一种成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防御不仅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也能满足自我的原始欲望和本能需求,同时也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实现本我自我超我的协同发展,包括幽默、升华等。</p>
|
<p class="content">(1)幽默(humor):指个体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对紧张的困境,或间接地表达原始的欲望与冲动。通过幽默的方式处理困境是积极且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然,过度的幽默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掩饰。</p>
|
<p class="content">(2)升华(sublimation):指个体将一种本能的力量以一种非本能的方式予以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指向原始的、冲动的和行为的本能力量导向到社会所能接受更高级的行为和活动中。升华过程是一种去攻击性和去原始性的积极过程,不仅可以减轻负性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更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获得成功感,是最富有建设性的积极防御机制。临床实践中,治疗师要善于鼓励残疾患者面对残疾事实,利用升华机制,战胜逆境重塑自我。如一个特别喜欢敲打桌子、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可以帮助其通过敲打架子鼓等方式发展其新的技能。</p>
|
<p class="content">心理防御机制通常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保持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若运用不当,其防御功能会发生变化,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发挥,有效应对应激事件。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形成否认、偏执等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由于应激源和个体易感性的差异性,个体采用的防御机制也不相同。在心理康复过程中,治疗师要协助患者觉察患者自身的防御机制及该防御机制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鼓励并协助患者建立健康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p>
|
<h3 class="thirdTitle">二、应对</h3>
|
<p class="poemtitle-l">(一)应对与应对方式</p>
|
<p class="content">应对(coping)一词源于“cope”,其原意是具备应对周边环境所产生问题的能力。随着众多学者的深入探究,应对的内涵逐渐扩展为个体面对超出自身资源或适应能力的应激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主动或被动调节认知和行为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应对是对应激事件或情境采取的任何认知和行为措施。其作用范畴贯穿应激事件发生、持续及消退的全过程,包括初级评估、次级评估及执行具体策略的动态调整环节。在机制层面,应对既可表现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也可通过有意识的策略实现,二者协同作用于个体的适应过程。最终,应对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降低心理痛苦和生理唤醒(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帮助个体重建内在平衡,并增强对未来应激的适应力,如创伤后个体通过意义建构实现创伤后成长。</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58
|
</div>
|
</div>
|
</div>
|
|
|
<!-- 6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6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69)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具体而言,应对的本质是应激反应的调节机制,涵盖个体为缓解压力所采取的一切认知和行为策略,例如,面对重大疾病诊断,患者可能通过寻求社会支持(行为应对)或重构疾病意义(认知应对)来减轻心理冲击。应对方式(coping style)与应对存在细微差异。学者们基于研究目的,对应对进行了分类,从而形成了应对方式这一概念,它也常被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具体而言,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压力等负面生活事件时所选用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在心理应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中介调节角色,能够影响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且进一步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p>
|
<p class="poemtitle-l">(二)应对的分类方式</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1.依据目的差异分类</span> ①问题关注应对:个体以改变引发应激的事件为核心目标,面对那些具有威胁性、有害性或挑战性的应激情境,积极努力地去做一些具有建设性的事,如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等。②情绪关注应对:个体以控制应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为首要目的,致力于调节自身所体验到的情绪,通过情绪反应来缓解焦虑情绪,而不是直接去处理导致焦虑的刺激情境,如主动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与慰藉等。</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2.根据性质的不同分类</span> ①积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应激情境时,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主动去寻求社会支持,或者调整自身的认知,从而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以寻求身心的健康。②消极应对方式:是指面对应激源时,个体以回避、逃避、不作为等方式来处理问题,常寄希望于奇迹出现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往往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3.从应对与应激过程的关系角度分类</span></p>
|
<p class="content">(1)应对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是选择去应对它,还是选择回避这个事件。</p>
|
<p class="content">(2)认知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自身能够采取的可行性行动进行认知评价的过程。其中包括问题解决、自我对话和重新评价等具体的认知应对方式。</p>
|
<p class="content">(3)行为应对:主要包括寻求信息、直接行动、抑制行动和转向他人这四种行为反应方式。</p>
|
<p class="poemtitle-l">(三)应对方式的测量与评估</p>
|
<p class="content">应对方式是心理康复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测量工具在国内外的发展都相当成熟和多样。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应用较广的测量工具是由Folkman和Lararus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该问卷旨在测量个体在面对应激源时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该问卷包含多个项目,涵盖了各种可能的应对策略,如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否认、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及情感调节等。</p>
|
<p class="content">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应用较广泛的评估工具是由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图3-1)。该量表是在借鉴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人群的特征编制而成的。问卷涵盖了积极主动应对和消极被动应对两个维度,共有20个条目,其中第1~12条目属于积极主动应对维度,第13~20条目属于消极被动应对维度。每个条目都采用0~3分的4级评分制,受试者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作答。最终的评分结果主要包含积极主动应对和消极被动应对这两个维度的得分。积极主动应对维度的得分计算方式是将积极主动应对维度中各条目(1~12)的总分除以12;消极被动应对维度的得分则是将消极被动应对维度中各条目(13~20)的总分除以8。维度分0~0.99为得分很低,1.0~1.5为得分偏低,1.51~2.49为得分中等,2.5~3.0为得分偏高。积极主动应对维度得分高低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成熟和抗挫能力强弱,消极被动应对维度得分高低反映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59
|
</div>
|
</div>
|
</div>
|
|
|
<!-- 7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0)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左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康复心理学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div class="qrbodyPic">
|
<img src="../../assets/images/0080-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
|
<p class="imgdescript-l">图3-1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WCQ)</p></div>
|
<h3 class="thirdTitle">三、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关系</h3>
|
<p class="content">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都属于个体对应激源及因应激源而导致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都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的一种策略。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心理防御机制更侧重于潜意识层面,强调面对困境时个体内部未被个体觉察的心理保护机制。而应对侧重个体意识层面,强调个体可以觉察到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无论是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是意识层面的应对方式,都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作用,能缓解冲突带来的冲击,减轻或消除个体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以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消极的作用,当现实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而采取“否认”来逃避问题,反而会错过最佳干预期,可能会给个体带来更深的伤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积极和消极作用也是相对的,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就一定有积极的结果,也并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不同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在不同的个体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康复治疗师在康复评估和治疗中要综合考虑。</p>
|
|
</div>
|
|
<!-- 左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60
|
</div>
|
</div>
|
</div>
|
|
|
<!-- 7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7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71) > -1">
|
<div class="page-header">
|
<!-- 右上页眉 -->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应激障碍</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p class="content">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原本是个体为避免痛苦或减轻痛苦而采用的自我保护措施。而人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系统,面对应激源,不同的个体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有效解决问题,运用不当或长期不变,会影响个体的健康。现实生活中,个体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躯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应激源,康复治疗师应在掌握应激、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等应激相关知识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康复对象觉察不同心理防御机制及应对方式对健康产生的影响,指导患者主动运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应激源,提升患者应激管理能力。</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5-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应激的管理</span></p>
|
<p class="quotation">应激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和大众关注的热点。医学上的应激是指个体应对困难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发生往往涉及应激源、认知评价、防御机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应激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等多个因素,各因素之间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研究表明认知评价和人格特征在应激过程中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众多研究普遍发现,即在遭遇相同的生活事件时,也并非每一个个体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往往跟个体的易感性有关。因此,针对应激的管理,治疗师可以重点从个体的层面出发,对应激源、防御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应激反应几个方面加强管理,提高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的能力,避免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p>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81-01.jpg" style="width:80%" alt="" active="true" /></div>
|
<p class="right-info">(张玉 严海霞)</p>
|
|
</div>
|
|
<!-- 右下页脚 -->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61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