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2">
|
<!-- 第11页(第一个有页眉页脚的页面)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 第11页内容 -->
|
<h1 class="firstTitle-l" style="margin-top: 100px; margin-bottom: 100px;">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概论</h1>
|
<div class="learnGoal">
|
<img class="learnImg img-h" src="../../assets/images/learnGoal.png" alt="" />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素质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p>
|
<p class="content">(2)能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技术的合理、合法、合规应用。</p>
|
<p class="center omit">........................</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知识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
|
(1)掌握:磁共振成像定义、优势和局限性。
|
</p>
|
<p class="content">
|
(2)熟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
|
</p>
|
<p class="content">
|
(3)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p>
|
<p class="center omit">........................</p>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能力目标</span></p>
|
<p class="content">(1)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
|
<p class="content">(2)具备信息检索、分析和综合的能力。</p>
|
</div>
|
<div class="CaseStudy">
|
<div class="CaseStudy-title">案例导入</div>
|
<div class="CaseStudy-content">
|
<p class="titleQuot-1">【案例】</p>
|
<p class="content">本院医生为患者进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包括了T<span class="sub">1</span>加权成像、T<span
|
class="sub">2</span>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等多种序列。结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医生最终诊断患者为"脊膜瘤"。这一精准的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
|
</p>
|
<p class="titleQuot-1">【问题】</p>
|
<p class="content">1.在本案例中,为什么X线检查和CT检查未能明确患者的病因,而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p>
|
<p class="content">2.磁共振成像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主要优势是什么?</p>
|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1
|
</div>
|
</div>
|
</div>
|
|
<!-- 第1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MRI检查技术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第12页内容 -->
|
<div class="vertical-middle">
|
<p class="center"><img class="g-pic" src="../../assets/images/0020_01.jpg" alt="" /></p>
|
<p class="conten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
imaging,MRI)是利用生物体内特定原子核(主要是氢原子核)在磁场及射频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共振现象,通过采集信号并经过空间编码、重建来获得影像的成像技术。该技术早期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
magnetic resonance
|
imaging,NMRI),为避免与放射性及核辐射混淆,后更名为磁共振成像。该技术借助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人体内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影像形式呈现,为医学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其优势为高组织对比度,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成像,提供生理和生化信息,功能成像,无须对比剂可进行血管成像,无电离辐射和无骨性伪影干扰。其局限性为成像速度较慢、空间分辨力较低、在显示钙化灶和骨皮质方面存在局限性、禁忌证较多、伪影因素多、价格相对昂贵。
|
</p>
|
<p class="content">
|
相较于X线检查与CT等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包括无电离辐射伤害、软组织对比度优越及具备多参数、多序列成像能力等。它不仅能够显示人体内部器官与组织的解剖结构,更在功能成像、生理生化代谢分析乃至分子影像层面展现出其独特价值。磁共振检查技术作为当前医学影像领域中高速发展的技术之一,其应用范围在医学界已极为广泛,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p>
|
<h2 class="secondTitle"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size: 15px; margin-top: 18px;">一、磁共振成像的发展
|
</h2>
|
<p class="content">
|
人类关于磁共振理论的最早认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I.Rabi)发现沿磁场方向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的原子核在施加无线电波之后自旋方向发生翻转。1946年,爱德华·米尔斯·珀塞尔(E.M.Purcell)和费利克斯·布洛赫(F.Bloch)几乎同时揭示了磁共振现象,即位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高频电磁场激发后吸收能量使自旋轴发生偏转,高频电磁场关闭后,原子核将释放吸收的能量回归到原始状态。这些发现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
</p>
|
<p class="content">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从实验阶段逐步进入实用阶段。1950年,埃尔温·哈恩(Erwin
|
Hahn)发现了双脉冲下磁共振自旋回波现象。1968年,理查德·罗伯特·恩斯特(Rich-ard
|
Ernst)改进了激发脉冲序列和分析算法,大大提高了信号的灵敏度及成像速度,这些工作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步走向成熟。</p>
|
<p class="content">
|
随着科学家对磁共振信号与生物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医学领域。1973年,保罗·劳特伯(P.Lauterbur)搭建了最初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得了第一幅充水试管的磁共振图像,随后又成功获得了活鼠肝脏的磁共振图像。1978年休·克洛(Hugh
|
Clow)和伊恩·罗伯特·杨(Ian Robert Yang)发表了第一幅人类头部磁共振断层图像。</p>
|
<p class="content">
|
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成像技术取得了新的发展,商品化的磁共振成像系统面世,并迅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图像质量不断提升,扫描时间持续缩短,成像序列也日益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更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应运而生,例如,3.0T的磁共振成像机提供了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使得微小结构的可视化效果更佳。进入21世纪初,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为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揭示大脑的活动区域。
|
</p>
|
<p class="content">
|
我国医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永磁型和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具备生产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能力。
|
</p>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2
|
</div>
|
</div>
|
</div>
|
|
<!-- 第1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概论</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第13页内容 -->
|
<h2 class="secondTitle"
|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size: 15px; margin-top: 18px; margin-bottom: 18px;">二、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
</h2>
|
<p class="titleQuot-1" style="color: #00adee; margin-left: 10px;">(一)磁共振成像的优势</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1.高组织对比度</span>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软组织、软骨等结构,不同组织类型在MRI图像上能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有助于医生准确识别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之间的界限。对组织的形态及病理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特异性显示水、脂、软骨及静态液体和流体等组织,采用不同的脉冲序列还可以特异性显示某种病理组织,监测病理演变过程。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2.多参数、多序列成像</span> MRI可以提供多参数成像,包括氢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T<span
|
class="sub">1</span>、横向弛豫时间T<span
|
class="sub">2</span>、弥散加权及液体的流速等,可结合多种成像序列获取对比图像,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MRI检查需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以获取不同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的信号表现。常用的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GRE序列、IR序列等。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扫描序列上,其信号表现是不同的。这种多序列成像能力使得MRI能够更全面、详细地评估组织的病理变化。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3.多方位成像</span> MRI能够对被检查部位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斜方位的解剖层面直接成像,有利于解剖结构和病变的三维定位及完整、连续显示。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4.提供生理和生化信息</span> X线、CT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的变化来识别病变,如果病变尚未导致组织结构或形态的显著变化,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诊断信息。MRI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内部生理或生化方面的微小变化,包括血流速度的改变、代谢产物的积累、细胞结构的异常等。MRI能够通过特定的成像技术和分子探针来检测细胞内的分子变化,将影像学检查推进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并据此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style="color: #00adee">5.功能成像</span> 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
magnetic resonance
|
imaging,fMRI)、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等,能对人体的组织代谢、生化环境和功能改变进行无创性检查。例如,fMRI可以借助超快速MRI扫描技术测量人脑在思维、视觉、听觉或肢体活动时相应脑区脑组织的血流变化,显示大脑的活动区域。这些功能成像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临床精神病学、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术前规划与术后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6.无须对比剂可进行血管成像</span> MRI能够利用血液流动效应进行血管成像,不仅无须使用对比剂即可提供血管的形态信息,还可提供血流的方向、流速、流量等定量信息。这对于心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其重要,可以避免使用对比剂产生的副作用。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7.无电离辐射</span> MRI对生物体无电离作用,特别适合需要反复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被检者,如儿童、孕妇及对辐射敏感的人群。这些人群在接受其他具有电离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可能会面临更高的风险,而MRI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的选择。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8.无骨性伪影干扰</span> CT在颅后窝检查中更容易受到骨骼干扰,产生线束硬化伪影,影响图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MRI能够消除骨性伪影的干扰,更清晰地观察后颅窝等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病变。
|
</p>
|
<p class="titleQuot-1" style="color: #00adee;">(二)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1.成像速度较慢</span> MRI需要进行多次数据采集和处理,才能完成一个部位的完整成像。与CT等快速成像技术相比,MRI需要更长的检查时间,可能会增加被检者的不适感,也容易导致运动伪影的产生。因此,MRI不适合于运动性器官和危重患者的检查,对于躁动或丧失自制能力的患者及儿童,需要使用镇静药。</p>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3
|
</div>
|
</div>
|
|
<!-- 第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MRI检查技术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第14页内容 -->
|
<div class="vertical-middle">
|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2.空间分辨力较低</span> MRI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空间分辨力存在一定的限制。受梯度磁场强度等技术限制,与CT相比,MRI在显示细微结构和组织边界时可能不够清晰。同时成像参数设置、被检者因素,以及设备性能和维护等因素也影响MRI系统的空间分辨力。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3.在显示钙化灶和骨皮质方面存在局限性</span> 由于MRI主要基于组织内氢原子的分布和运动来成像,MRI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等氢原子含量较低的组织显示效果不佳。这可能导致在诊断某些与钙化或骨皮质相关的疾病时,MRI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4.禁忌证较多</span> MRI检查对特定人群不适用,如装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金属支架、金属假肢等,以及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这些人群在接受MRI检查时可能会面临安全风险或不适感,在进行MRI检查前,需要对被检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5.伪影因素多</span> MRI产生伪影的因素较多,可能影响诊断准确性。这些伪影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被检者体内因素、体外因素及MRI系统本身的因素等。例如,金属植入物、静电干扰、被检者运动、磁场不均匀、成像技术参数设置不当等都可能导致MRI图像产生伪影。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6.价格相对昂贵</span> 由于MRI设备需要高精度的磁场和射频系统,以及复杂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尤其是超导型磁共振,其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高。这导致MRI检查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可能限制了MRI的普及和应用。
|
</p>
|
<h2 class="secondTitle"
|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size: 15px;margin-left: 25px; margin-top: 18px; margin-bottom: 18px;">
|
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h2>
|
<p class="content">MRI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涵盖了对全身各大系统的检查和疾病诊断。</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1.中枢神经系统</span>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清晰显示脑、脊髓的解剖结构。在颅脑病变中能够清晰分辨脑灰质和白质,对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先天颅脑发育异常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是颅底、颅后窝等区域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同时,MRI还能对脑组织存活性、白质纤维束走行等进行研究。在脊髓病变中,MRI不需要使用对比剂就能清晰区分脊髓、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对于肿瘤、脊髓空洞症、脱髓鞘病变等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2.头颈部</span> MRI对眼眶、内耳、鼻、颈等部位的病变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如眼眶内肿瘤、内耳先天发育异常、鼻窦和鼻腔的炎症和肿瘤、咽喉部肿瘤、甲状腺肿瘤、涎腺肿瘤及颈部肿块等。通过血管成像技术,MRI能够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准确识别血管狭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在头颈部外伤的诊断中,MRI能够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如肌肉、韧带及关节囊等,为外伤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3.胸部</span> MRI可以评价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对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心肌灌注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估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检查方法;MRI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解剖学形态,如动脉硬化、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
|
</p>
|
<p class="content">虽然MRI在肺部应用受到限制,但在显示纵隔病变及肺门淋巴结方面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纵隔肿瘤、胸膜病变和肺癌分期等。</p>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4
|
</div>
|
</div>
|
</div>
|
</div>
|
|
<!-- 第1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 > -1">
|
<div class="page-header-right">
|
<span class="header-title">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概论</span>
|
<img class="header-img" src="../../assets/images/pageHeader.png" alt="">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vertical-middle">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 margin-top: 30px;">4.腹部</span> MRI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具有很高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肝、胆等器官的结构和形态,对于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CT,对于其他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血管侵犯程度的估计及肿瘤的分期也优于CT。MRI特殊技术,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胃肠道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gastrointestinal
|
hydrography,MRGIH)等,可提高胆管、胰管、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在泌尿系统,能够清晰显示肾脏、肾上腺、输尿管等结构,磁共振尿路成像(magnetic
|
resonance urography,MRU)无须对比剂和插管,即可显示尿路系统,有助于发现尿道的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扩张,了解梗阻部位和原因等。</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5.盆腔</span> MRI能够清晰显示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如女性的子宫、卵巢、输卵管等,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囊肿、卵巢癌、输卵管积水或堵塞等疾病。在男性盆腔检查中,MRI可清晰显示前列腺、精囊等结构,有助于评估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精囊炎等病变。同时,MRI还能检查盆腔内肌肉、韧带、血管、淋巴结等,对于诊断盆腔炎症、盆腔脓肿、恶性肿瘤的侵及范围、淋巴转移等具有重要意义。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6.肌肉骨骼关节系统</span> MRI在肌肉骨关节系统疾病尤其是关节病变的诊断中明显优于CT,能够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结构。MRI还可用于骨无菌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对骨的原发和转移性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累及骨髓的病变,如肿瘤、感染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也具有较高价值。
|
</p>
|
<p class="content"><span class="bold"
|
style="color: #00adee">7.乳腺</span> MRI能够清晰显示乳腺结构,准确判断乳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
</p>
|
<div class="knowledgeExpansion">
|
<img class="knowledgeExpansion-img" src="../../assets/images/knowledgeExpansion.png" />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bold">诺丁汉的橙子</span></p>
|
<p class="quotation">"诺丁汉的橙子"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3年,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伯(Paul
|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
Mansfield)在荷兰的中心实验室搭建完成了最初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对充满液体的物体进行成像,得到了著名的磁共振图像"诺丁汉的橙子"。这一成就标志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后来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保罗·劳特伯和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其在磁共振医学成像领域的重大贡献,共同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right">
|
005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 > -1">
|
<div class="page-header-left">
|
<div class="header-txt">
|
MRI检查技术
|
</div>
|
</div>
|
<div class="bodystyle">
|
<!-- 第14页内容 -->
|
<div class="vertical-middle">
|
<div class="bodyPic"><img src="../../assets/images/0024-01.jpg" style="width:80%" alt=""
|
active="true" />
|
<p class="right-info">(李圣军)</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ttom-left">
|
006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props: {
|
name: "chapterOne",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default: () => []
|
}
|
}
|
}
|
</script>
|
|
<style></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