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6">
|
<!-- 11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6) > -1">
|
<h2 id="b001" style="background-color: #8DD7F7;"><img class="img-b" alt="" src="../../assets/images/z5.jpg" /></h2>
|
<div style="padding: 3% 14% 10% 14%;">
|
<div class="bk">
|
<p class="td-0 img-f fl al-c jc-c"><span class="zt-ls1">学习<br>目标</span></p>
|
<div class="bk-txt" style="padding: 10px 10px;">
|
<p>学习完本章内容后,你应该能够:</p>
|
<p>·描述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前的准备工作内容;</p>
|
<p>·举例说明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及标准化测验等资料收集方法的特征与适用范围;</p>
|
<p>·阐释运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及标准化测验收集资料的优缺点;</p>
|
<p>·尝试设计研究工具,练习运用本章介绍的1~2种方法收集资料。</p>
|
</div>
|
</div>
|
<p>在确立评价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评价工作进入资料收集阶段。评价资料的收集是学前教育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客观、全面、清晰的评价资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同时,评价资料的收集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此,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科学的资料收集方法是保障评价质量的关键,也是使评价工作高效完成的前提。
|
</p>
|
<h3 id="c013"><span class="h3-zt">第一节</span><span class="h3-zt1">评价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span></h3>
|
<p>一般来说,学前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包括准备工作、资料收集和资料整理与分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准备工作直接关乎后续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评价者首先需要做好以下相关准备工作。</p>
|
<h4 id="d048"><span class="h4-zt">一、</span>拟订评价工作计划</h4>
|
<p>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评价方案设计时,评价者应拟订好评价工作的计划,对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安排。具体而言,评价者需要明确评价工作的实施步骤与过程、阶段性目标、所需时间、评价对象的范围、评价工作人员的构成及分工、各项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各阶段工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评价工作
|
</p>
|
</div>
|
</div>
|
</div>
|
<!-- 11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7)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11</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计划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不仅关系到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关系到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关乎评价工作的成功。因此,评价者必须重视前期的规划工作,尽量做到周密、科学、可行性强。
|
</p>
|
<h4 id="d049"><span class="h4-zt">二、</span>熟悉评价指标体系</h4>
|
<p>在正式开展评价活动之前,评价者需要充分熟悉评价指标体系,做好评价前的准备工作,以保障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熟悉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评价者需要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确定资料来源、评价对象的范围与数量、评价时间、评价方式方法等要素,对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好整体规划和细致部署。同时,注意确认以下几点内容。
|
</p>
|
<p>第一,评价指标应与评价目标密切联系,能够有效服务于评价目标;</p>
|
<p>第二,评价指标体系应完整、科学,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p>
|
<p>第三,评价指标能够适应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征,能够保障所收集评价对象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p>
|
<p>第四,评价指标应具有准确、细致的操作性定义,保障评价工作人员能够准确观察与记录评价信息;</p>
|
<p>第五,评价系统应具有相应的操作说明,帮助评价工作人员规范记录评价信息,便于后期对评价资料进行量化或质性的分析。</p>
|
<p>反复思考和确认以上问题,有助于对评价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期,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p>
|
<h4 id="d050"><span class="h4-zt">三、</span>选择收集评价资料的恰当方式与方法</h4>
|
<p>学前教育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多重类型,评价者需要依据具体的评价目标、指标性质和评价条件确定不同的评价资料收集方式。一般来说,学前教育领域的评价资料收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p>
|
<h5 id="e100">(一)问卷调查</h5>
|
<p>问卷调查是评价者依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预先设计一系列问题,向评价对象或其他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方法。在问卷调查中,评价者向信息提供者发放统一设计的问卷,列出相应的问题及可供选择的选项,以此获得评价信息。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问卷调查的资料收集方法适用于收集人们对评价对象的表现、观点、态度等信息。这种资料收集方式具有针对性强、标准化程度高、方便易行、调查范围广等优点,能够使评价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评价信息。问卷调查往往采用匿名形式,便于评价者获取可靠的评价信息。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调查方法,也是收集评价资料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
</p>
|
<h5 id="e101">(二)观察记录</h5>
|
<p>观察记录是评价者依据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自然场景下对评价对象进行
|
</p>
|
</div>
|
</div>
|
</div>
|
<!-- 11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8)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12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客观观察和记录,从而收集评价信息的一种方法。运用观察记录获取评价信息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自然性。评价者的观察一般在不干扰评价对象实际生活的自然状态下进行。例如,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现场进行观察。第二,客观性。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持客观态度,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观察和记录。第三,系统性。观察记录在自然场景中有助于评价者全面地观测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或事件过程,有助于评价者综合理解和把握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实际意义,为后续的资料分析奠定基础。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观察记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尤其适用于收集评价对象外显的行为表现、特征等信息。这种方法相对耗时耗力,往往受到评价者人力和物力等各种研究条件的制约。
|
</p>
|
<h5 id="e102">(三)访问谈话</h5>
|
<p>访问谈话,又称“访谈”,是评价者依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预先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与评价对象或其他信息提供者面对面交流而获取评价信息的资料收集方法。运用访谈法收集评价信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灵活性。评价者可以根据访谈中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或根据需要对问题进行修正替换,便于不同背景的信息提供者准确理解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二,直接性。面对面的访问谈话有助于评价者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在访谈过程中,评价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信息提供者的回答是否真实可信。第三,深入性。访问谈话相对于标准化问卷更加开放,评价者可以围绕评价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根据信息提供者的回答进行追问,有助于获得更加丰富深入的信息。运用访问谈话法收集信息相对耗时耗力、标准化程度低、调查过程易受影响,对评价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
</p>
|
<h5 id="e103">(四)标准化测验</h5>
|
<p>标准化测验是评价者运用具有标准化程序的正式测验量表对评价对象进行测查,获取一定资料或数据的资料收集方法。标准化测验的测量工具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考察,其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具有一定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的心理特征水平。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标准化测验有助于评价者对特定年龄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水平进行把握,使评价者不仅能够了解表示幼儿某方面发展水平的具体分数,了解他的表现与同龄组的幼儿相比较的情况,而且能够回答该幼儿在某领域的能力或成就处于何种水平,从而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诊断,或为后续的教育活动设计及教育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
</p>
|
<div class="bk3">
|
<img class="bk3-titOne img-j" src="../../assets//images/bk3-bg.png" alt="">
|
<img class="bk3-titTwo img-j" src="../../assets//images/bk3-bg.png" alt="">
|
<img class="bk3-titThree img-j" src="../../assets//images/bk3-bg.png" alt="">
|
<img class="bk3-titFour img-j" src="../../assets//images/bk3-bg.png" alt="">
|
<p class="bk3-top"></p>
|
<p class=" bk3-top-right"></p>
|
<p class="bk3-bottom"></p>
|
<p class=" bk3-bottom-right"></p>
|
<div>
|
<p class="left mb-10"><span class="zt-ls1">教师资格考试·考点分析</span></p>
|
<p>《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学前儿童发展”模块第9条提出: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
</p>
|
<p class="fm-kt mb-20">
|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保教知识与能力”模块3.5.1条提出: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能对保教工作进行评价与反思。
|
</p>
|
</div>
|
</div>
|
</div>
|
</div>
|
</div>
|
<!-- 11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1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19)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13</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div class="bk3">
|
<p class="bk3-top"></p>
|
<p class=" bk3-top-right"></p>
|
<p class="bk3-bottom"></p>
|
<p class=" bk3-bottom-right"></p>
|
<div>
|
<p class="left"><span class="zt-ls1">教师资格考试·考点预测</span></p>
|
<p>1.对幼儿发展状况评估的目的是( )。</p>
|
<p>A.筛选、排队</p>
|
<p>B.教师反思性成长</p>
|
<p>C.提高保教质量</p>
|
<p>D.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p>
|
<p>2.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不包括( )。</p>
|
<p>A.作品分析</p>
|
<p>B.谈话</p>
|
<p>C.问卷调查</p>
|
<p>D.家长评价</p>
|
<p class="left"><span class="zt-ls1">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再现</span></p>
|
<p>(2013年下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b></p>
|
<p>2岁半的豆豆不会做饭,可偏要自己做饭;不会穿衣,可偏要自己穿衣,这反映了( )。</p>
|
<p>A.动作的发展</p>
|
<p>B.自我意识的发展</p>
|
<p>C.情感的发展</p>
|
<p>D.认知的发展</p>
|
<p>(2014年下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b></p>
|
<p>评估幼儿发展的最佳方式是( )。</p>
|
<p>A.平时观察</p>
|
<p>B.期末检测</p>
|
<p>C.问卷调查</p>
|
<p>D.家长访谈</p>
|
<p>(2015年下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b></p>
|
<p>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 )。</p>
|
<p>A.观察法</p>
|
<p>B.作品分析法</p>
|
<p>C.档案袋评价法</p>
|
<p>D.实验法</p>
|
<p>(2018年下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b></p>
|
<p>教育过程中,教师评价幼儿适宜做法是( )。</p>
|
<p>A.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幼儿</p>
|
<p>B.根据一次测评结果评价幼儿</p>
|
<p>C.用标准化工具测评评价幼儿</p>
|
<p>D.根据日常观察所获信息评价幼儿</p>
|
<p>(2019年上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b></p>
|
<p>绘画活动中,小班幼儿欢欢总是把色彩涂到轮廓线外面。下午,李老师当着欢欢的面对家长说:“欢欢画画很不认真,总是画错。”李老师的做法( )。</p>
|
<p>A.错误,忽视了幼儿动作发展</p>
|
<p>B.错误,不能讽刺挖苦幼儿</p>
|
<p>C.正确,提高了幼儿绘画能力</p>
|
<p>D.正确,应该严格要求幼儿</p>
|
<p>(2021年下半年)<b>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b></p>
|
<p>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幼儿自我评价特点的是( )。</p>
|
<p>A.依从性</p>
|
<p>B.表面性</p>
|
<p>C.主观情绪性</p>
|
<p>D.全面性</p>
|
</div>
|
</div>
|
</div>
|
</div>
|
</div>
|
<!-- 11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0)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14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051"><span class="h4-zt">四、</span>准备收集评价资料的工具</h4>
|
<p>“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确定了评价方式方法后,评价者需要依据评价目标和内容准备好相应的收集评价资料的工具。选择工具的主要依据是紧密配合评价的目标与任务、评价活动的经费预算、评价的主要方式方法。学前教育评价具有多种方式方法,相应的评价工具也丰富多样。如果评价涉及问卷调查,需要事先编制或利用现成的调查问卷;采用观察记录,需要准备好检核表或观察记录单;采用访问谈话,需要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及相关表格;采用标准化测验,需要准备好标准化的量表及其他测验工具。所有的纸质材料应事先设计和印刷完毕,同时,有些评价工作还可能会用到录音和录像设备,评价者应当在评价工作开展前准备到位并调试完毕。
|
</p>
|
<p>在学前教育评价中,除了使用表格和问卷外,还常常辅以一些操作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大多用于幼儿发展评价之中,如测评幼儿大肌肉动作时,可能需要一个10级以上的楼梯,作为障碍物的易拉罐、积木等;评价幼儿听觉时,需要提供铃鼓等,或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等。<sup
|
title="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1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①</sup>所有的评价材料应在评价活动前准备充分,避免疏漏。</p>
|
<h4 id="d052"><span class="h4-zt">五、</span>培训收集评价资料的人员</h4>
|
<p>评价资料收集人员作为原始资料的获取者,在整个评价工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招募并培训收集评价资料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要。在开展评价活动之前,首先,评价者需要根据评价目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任务、活动经费以及时间等因素确定评价资料收集人员的数量和构成。其次,评价者依据需要招募的一定数量的评价工作人员,确定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管理和协调机制。最后,评价者需要对收集评价资料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保障评价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评价活动的主持者和工作人员应当学习过学前教育及教育评价相关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幼儿发展与教育知识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
</p>
|
<p>对评价资料收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评价目的,明确评价任务,做好评价活动前的思想准备。培训主持人或相关负责单位应对所有参评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力求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清晰地理解评价目的、任务和步骤,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二,掌握评价技术和方法,做好评价前的能力准备。培训活动需要使评价工作人员了解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学习正确使用评价工具,掌握记录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尽量避免不同评价人员因操作过程中熟练程度和统一程度的差异,造成所收集的信息具有较大误差。第三,注重评价资料收集中的伦理问题。培训活动应帮助评价工作人员了解评价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保证评价过程的规范性,做好对评价对象及评价资料的保护工作。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王坚红:《学前教育评价》,12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p>
|
</div>
|
</div>
|
</div>
|
<!-- 11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1)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15</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id="c016"><span class="h3-zt">第二节</span><span class="h3-zt1">问卷调查与评价资料的收集</span></h3>
|
<h4 id="d053"><span class="h4-zt">一、</span>问卷调查法的含义与基本类型</h4>
|
<p>问卷调查是收集评价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美国社会科学家艾尔·巴比(Earl
|
Babble)曾称“问卷是社会研究的支柱”,足见运用问卷调查法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问卷的形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及选项列表,功能是用来收集信息提供者对评价对象的态度与观点。在评价研究中,问卷是评价者基于评价目的而设计的调查工具,主要用于获取评价信息。在学前教育评价中,问卷调查主要应用于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以了解他们对幼儿的发展表现与水平、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幼儿教育各项工作的态度与意见。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面向幼儿的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对于自身及身边事物的态度与观点,此类问卷在设计和运用上具有相对特殊的要求。问卷调查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
</p>
|
<h5 id="e104">(一)依据填答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填式问卷和代填式问卷</h5>
|
<p>自填式问卷是由评价者发给(或邮寄给或网上传递给)信息提供者,由信息提供者自行填答的问卷。自填式问卷是问卷调查的主要形式,如许多评价者向幼儿教师、家长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幼儿某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自填式问卷适用于能够准确理解问卷内容的信息提供者,其特点是简单易行、不受地域限制,有助于保障问卷的匿名性和信息的真实性,但问卷的回收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条件允许时,自填式调查问卷可以在幼儿园、社区或活动项目中用集中填答的方式完成,或者通过组织系统(幼儿园、居委会等)代为分发回收,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
</p>
|
<p>代填式问卷又称访问式问卷,是由评价者按照统一设计的问卷,当面(或通过电话、网络语音或视频)向信息提供者提出问题,根据信息提供者的口头回答进行填答。<sup
|
title="张彦:《社会研究方法》,66~67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①</sup>代填式问卷适用于受语言、距离、匿名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方便自行填答的信息提供者,有助于不同背景的信息提供者准确理解问卷内容并进行填答,但这种问卷调查形式相对耗时耗力,使用范围较窄。
|
</p>
|
<h5 id="e105">(二)依据问卷设计的结构程度,分为封闭式问卷、半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h5>
|
<p>封闭式问卷是指问卷设计者给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事先设计了答案,信息提供者从问卷所提供的答案中选取,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封闭式问卷的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化程度高,便于回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二是方便填答,回答率较高,节省调查时间,可以避免无关答案的干扰。封闭式问卷的缺点在于信息提供者只能在问卷选项范围内进行填答,无法全面或真实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情况,评价过程中容易漏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张彦:《社会研究方法》,66~67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p>
|
</div>
|
</div>
|
</div>
|
<!-- 11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2)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16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半封闭式问卷兼具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的特点,问卷设计者在答案的设计上保留余地,信息提供者可以选择问卷中提供的固定选项,也可以自行填答备选选项之外的答案。较为典型的做法是在答案选项中设计“其他(请注明)”项,或在问卷的某个部分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以便收集补充性信息。
|
</p>
|
<p>开放式问卷与封闭式问卷恰恰相反,问卷设计者对问卷中的问题不提供答案,由信息提供者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和想法。开放式问卷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评价者获得较为全面、深入的信息,便于评价者发现之前可能被忽略的信息,在评价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缺点在于信息零散,标准化程度低,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较大。
|
</p>
|
<p>不同结构的问卷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目标选择相应的问卷类型。一般来说,开放性问卷适用于在评价研究初期的探索性调查或评价过程中某些需要深入挖掘的主题,便于评价者获取不同的观点,深化关于评价对象的认识。封闭式问卷适用于在评价研究过程中对前期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构建理论模型。当评价项目的时间与成本控制较严格时,半封闭式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两种问卷类型的缺点,既能够快速收集便于统计分析的信息,又能够尽量获取信息提供者的多种观点。
|
</p>
|
<h4 id="d054"><span class="h4-zt">二、</span>编制问卷题目</h4>
|
<p>问卷调查法的核心是问卷的编制。评价者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应根据评价目标、内容及后期数据处理方式审慎拟订评价问题、斟酌提问方式、确定问题选项。在学前教育评价过程中,我们有时可以利用前人编制并广泛运用的现成问卷,有时需要根据评价目标对已有问卷进行修订,有时则需要设计新的问卷。一般来说,编制一份全新的问卷题目需要注意以下步骤和要求。
|
</p>
|
<h5 id="e106">(一)依据评价指标拟定问题清单</h5>
|
<p>问卷编制没有唯一的方法,需要经过反复试误和修订。编制问卷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明确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问题和数据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是制定一份评价指标清单,然后围绕每个评价指标提出一系列可回答的问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评价者明确评价内容,确保评价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草拟原始问卷的过程中,反复对照评价指标和测量它们的问题,也有助于评价者发现未测量的指标,剔除重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
|
</p>
|
<p>此外,拟定问题清单还可以帮助评价者合理安排问卷的题量和答题时间。在评价实践中,问卷的题量和答题时间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内容而变化,但一般来说,问卷的篇幅最多为4张16开纸,回答问卷的时间则应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
</p>
|
<h5 id="e107">(二)确定问卷题目形式</h5>
|
<p>在列出评价问题清单后,评价者需要将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即根据评价目标和后期数据处理的需要确定每个问题的提问形式,以及相应的选项和填答方式。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形式包括选择式、填空式、排序式和问答式四种类型,
|
</p>
|
</div>
|
</div>
|
</div>
|
<!-- 11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3)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11</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下面举例说明(见表5-1)。
|
</p>
|
<p class="img1">表5-1 问卷题目类型及例题</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29-1.jpg" /></p>
|
<h5 id="e108">(三)斟酌问卷题目的措辞和排序</h5>
|
<p>考虑到问卷的回收率和填答的有效性,评价者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应注意问卷题目的措辞和排序。好的问卷应当体现出对填答者的尊重,鼓励填答者提供真实、客观和完整的信息。因此,在设计问卷时,问题的措辞与排序十分重要,应避免让填答者感到困惑或不满。一般来说,问卷编制的措辞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
</p>
|
<p>第一,问题应清晰、简洁,便于填答者理解和作答,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以及难以理解的行话术语。例如,“您认为亲子关系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吗?”这个问题中包含的专业术语可能会让填答者难以理解。“给幼儿物质奖励是不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方法?”这个问题中则包含双重否定句,这样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填答者做出准确的回答。
|
</p>
|
<p>第二,每个题目应只包含一个问题,避免在一个题目中提出多重问题。例如,“您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和态度?”这个问题中包含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的内容,容易让填答者感到困扰。</p>
|
<p>第三,问题应当客观,避免使用具有暗示性的语句。例如,“您认为学历较高的父母更愿意给孩子买书吗?”“您认为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吗?”这样的问题带有较强的暗示性,容易影响填答者的选择。</p>
|
</div>
|
</div>
|
</div>
|
<!-- 11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4)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18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第四,措辞应当相对委婉,避免提出给填答者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例如,“您的收入水平足够为孩子提供所需的学习条件吗?”“您目前的学历对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有困难吗?”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填答者的反感与排斥。
|
</p>
|
<p>在问题的排列顺序方面,有两个建议可供参考。其一,题目排序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考虑到答题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问卷的题目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以便填答者能够顺利进入答题状态。其二,相同类型的题目应集中呈现,且同一问卷中的题型不宜过多,以免题型反复变化影响填答者的填答速度和心态。
|
</p>
|
<h4 id="d055"><span class="h4-zt">三、</span>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h4>
|
<p>在初步编制出评价问卷后,问卷制定者需要反复对问卷进行形式和内容审查,多次运用问卷进行测试和修订,最终才能形成一份相对成熟的问卷。在制定和运用问卷的过程中,问卷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是决定问卷价值的关键。
|
</p>
|
<h5 id="e109">(一)信度</h5>
|
<p>信度即问卷的可靠性,指采用相同方法对相同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测试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程度。信度是测量的必要条件,只有测量值接近或等于真值,用同一工具多次测量同一变量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结果,才能认为这个测量结果是可靠的。信度对于学前教育测量与评价尤其重要,只有信度高的问卷才能够帮助评价者获得关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可靠信息,为学前教育改革与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
</p>
|
<p>一般来说,信度检验有如下三种方法。</p>
|
<p class="h6-zt">1.重复检验</p>
|
<p>评价者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问卷对同一组评价对象进行两次测量,评价两次测量的相关性。这种检验方法考察的是问卷测量结果在一段时间后的稳定性,测量结果越一致,再测信度越高,表明受测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越小。重复检验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测量对象的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两次测量的差异往往不能完全由误差来解释。第二,重复测量会受到第一次测量的影响,测量对象往往会产生“记忆效应”,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因此,重复检测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或太短,多数学者认为时间间隔为2~4周较为合适。
|
</p>
|
<p class="h6-zt">2.复本检验</p>
|
<p>评价者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平行的复本对同一组评价对象进行测量,观察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评估复本信度要用两个及以上复本对同一组评价对象进行测量,然后计算两种复本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反映的是测量分数的等值性信度。复本信度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两点。第一,两个问卷复本不等值,包括取样、格式、内容、题量等不一致,从而使得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第二,受到测量对象和测量情境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复本检验也有可能出现较大误差。一般情况下,两个复本只有在同一时间施测,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才具有复本的等值性,从而减少时间带来的影响。
|
</p>
|
<p class="h6-zt">3.折半检验</p>
|
<p>由于重复检测中存在“记忆效应”,设计问卷复本又十分困难,因此评价者可
|
</p>
|
</div>
|
</div>
|
</div>
|
<!-- 11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5)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19</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以使用折半检验来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这种方法只用一份问卷对同一组对象进行一次测量,要先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题和偶数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折半检验的优点在于只在一个时间点进行,不容易受到记忆效应的影响,这种方法也比重复检验和复本检验更加经济和简便。但折半检验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问卷中的题目存在多种组合排列方式,从而导致折半信度的计算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
</p>
|
<h5 id="e110">(二)效度</h5>
|
<p>效度指的是问卷正确测量评价者所需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效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这个问卷测量的是评价对象的哪些属性?它能否准确测量这些属性?效度是科学测量必不可少的条件,选用或编制测量工具都应当首先评价其效度。
|
</p>
|
<p>检验问卷效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准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
</p>
|
<p class="h6-zt">1.内容效度</p>
|
<p>内容效度也称为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和测量目标之间是否适合。内容效度的高低取决于问卷的题项是否能够涵盖所测量对象属性的全部内容。常用的一种内容效度评价方法是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获得评价结果,即计算每个题项得分与题项总分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性是否显著判断是否有效。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专家评估法,即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题项与所要测量对象属性之间的相符性进行判断。
|
</p>
|
<p class="h6-zt">2.结构效度</p>
|
<p>结构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计量理论构想及其属性的程度。评判问卷结构效度的常见方法是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主要功能是从问卷的全部变量或题项中提取一些公因子,各公因子分别与某一群特定变量高度关联,这些公因子即代表了量表的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评价者在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关系。
|
</p>
|
<p class="h6-zt">3.准则效度</p>
|
<p>准则效度也称为预测效度,指的是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和其他已经成熟的测量工具所得结果之间的关系。评价准则效度的常见方法是计算问卷结果与另一个同时施测的、属于同一纬度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例如,问卷测量的是家长教养态度,评价者可以将此问卷与另一个已经确立的家长教养态度量表的结果进行相关系数计算,若二者显著相关则为有效的题项。
|
</p>
|
<p>艾尔·巴比对信度和效度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生动的类比,用射击靶心来比喻测量工作。如图5-1所示,不管是否射在靶心上,相对密集的点状形态表示信度较高,因为信度体现的是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则是射中靶心的程度,即测量是否准确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属性。信度和效度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而效度高信度未必高。例如,用尺子测量布,量了几次数据都一样,说明测量工具的信度高,但若尺子的刻度不符合标准,测量数据是无效的,那么效度就低。如果尺子刻度是准确的,但由材质或测量操作等原因造成每次测量结果不一样,那么就是信度低。不过,从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看,尽管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但效
|
</p>
|
</div>
|
</div>
|
</div>
|
<!-- 12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6)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20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度高信度一般也较高。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问卷编制者需要多次修改和完善,从而使测量工具达到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
</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b" alt="" src="../../assets/images/0132-1.jpg" /></p>
|
<p class="img1">图5-1 信度与效度的比喻<sup title="[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邱泽奇译,14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①</sup></p>
|
<h3 id="c017"><span class="h3-zt">第三节</span><span class="h3-zt1">观察与评价资料的收集</span></h3>
|
<h4 id="d056"><span class="h4-zt">一</span>观察法的含义与基本类型</h4>
|
<p>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观察法是一种运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收集方法,指的是评价者依据评价目的及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记录,以此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观察法适用于收集幼儿发展及活动表现、教师专业实践表现、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保育和教育活动等多个领域的评价信息。观察是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前教育评价中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观察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
</p>
|
<h5 id="e111">(一)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h5>
|
<p>自然观察指的是在自然情境中,在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也称田野观察或实地观察。例如,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者对幼儿、教师的行为表现或活动组织情况进行的观察是自然观察。在自然观察中,评价者可以收集到观察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自然、连续的行为表现,收集到关于评价对象的整体信息。其局限性在于评价者在观察中的角色相对被动,观察信息的获得更多依赖于观察对象。如果所观察的行为或表现在日常活动中较少出现,那么这种信息收集方法的效率就较低。
|
</p>
|
<p>实验室观察指的是在预先设计的实验室情境中进行观察,具有较为严密的观察计划。在学前教育评价中,实验室观察的优势在于具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相应的操作方案,有助于评价者控制情境的构成要素,帮助评价者收集到自然情境下难以捕捉到的评价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脱离幼儿和教师的日常生活情境,收集到的信息具有片段性的特征。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
id="m1">①</a>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邱泽奇译,14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p>
|
</div>
|
</div>
|
</div>
|
<!-- 12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7)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21</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5 id="e112">(二)根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可以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h5>
|
<p>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与被观察者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在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观察评价对象的言行,收集评价信息。例如,评价者参与到幼儿教师的保教实践或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者同时扮演着实践者和观察者的角色,综合运用直接观察及其他方法收集评价信息,其优势在于能通过参与者的视角体验和观察评价对象的生活,收集到丰富、深刻的评价信息。参与式观察的局限性在于观察者的过度参与可能会引起原有班级生态的变化,而大量的互动与情感卷入也给观察者保持相对客观、冷静的立场带来挑战。
|
</p>
|
<p>非参与式观察要求评价者以旁观者的角色对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避免涉入被观察者的实践与决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者可以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式对现场进行记录。非参与式观察的优势在于能够相对客观地对信息进行采集,减少评价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可能对评价实践造成的影响。其缺点是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挖掘深层次的信息。
|
</p>
|
<h5 id="e113">(三)根据观察的结构性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h5>
|
<p>结构式观察的特点在于具有明确的目标、对象与范围,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与合理设计的可控性,有助于获得翔实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构式观察的适用范围较为局限,一般用于聚焦少数特定的行为,要求观察者事先对所观察行为的时间、频率与类型有较为系统的把握。
|
</p>
|
<p>非结构式观察属于开放式的观察活动,允许观察者根据情境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与内容,观察提纲的形式比较开放,内容也相对灵活。采用非结构式观察一般能够获取丰富且类型多样的资料,需要观察者在后期资料整理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这两种类型的观察手段都很常用。
|
</p>
|
<h4 id="d057"><span class="h4-zt">二</span>观察前的准备</h4>
|
<p>观察法是收集评价信息的常用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判断必须建立在负责且有效度与信度的专业观察基础上。在正式收集信息之前,评价者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保障方法运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般来说,评价者需要做好人员和工具方面的准备。在人员方面,评价者需要对直接参与信息收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加深其对所观察对象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认识,明确观察进行的时间、地点、目标及方法,了解入园观察的伦理规范和注意事项,帮助信息收集人员做好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在工具方面,评价者需要提前做好评价工具的研制、印刷及使用的培训工作。除了提前设计的检核表及记录表格,观察中可能运用到的工具还包括纸、笔、计时工具以及影音记录工具。教师在实施观察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sup
|
title=" [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20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①</sup></p>
|
<p class="block">目的——我们想做什么?</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20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p>
|
</div>
|
</div>
|
</div>
|
<!-- 12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8)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22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重点——我们需要观察什么?被观察者将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展示什么行为?</p>
|
<p class="block">记录的方法——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应该怎样记录信息?记录信息的频率是怎样的?</p>
|
<p class="block">观察的使用——被观察的事情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下一步需要做什么?</p>
|
<p>观察前的准备工作促使评价者系统思考评价工作的目标与过程,检审信息收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疏漏,同时,这种反思也有助于评价者对所收集信息的意义及性质的理解,为接下来信息与数据的处理工作做好准备。
|
</p>
|
<h4 id="d058"><span class="h4-zt">三、</span>观察法的实施与记录</h4>
|
<p>在评价活动中,观察所获取的资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因此,运用观察法开展评价活动的关键在于恰当选择并运用合适的实施与记录方式。在学前教育评价中,采用观察法收集信息的常用策略包括以下几种:逸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检核表记录法等。
|
</p>
|
<h5 id="e114">(一)逸事记录法</h5>
|
<p>逸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一些典型行为或事件进行描述记录的一种方法。逸事记录法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记录方法,教师往往采用逸事记录法对幼儿有价值或较为突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作为评估幼儿行为与发展的参考信息。同时,逸事记录法也广泛运用于教师、园长及教学活动等不同领域的评价活动中。以幼儿发展评价为例,逸事记录法主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观察的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所谓典型的行为即该行为是幼儿阶段最容易出现的行为,又是与此阶段教育教学相联系的行为。二是以单一事件的简单描述为主,不仅考察幼儿的行为结果,而且了解幼儿行为的过程。<sup
|
title="姚伟:《幼儿园教育评价行动研究》,21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①</sup>具体而言,逸事记录法强调观察者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具体的描述,而观察者的感受、分析与解释等应另列记录,避免与事件描述相混合。
|
</p>
|
<p>逸事记录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观察对象的信息、观察时间与场景、观察目的、观察实录和观察分析。</p>
|
<p class="left"><span class="zt-ls1">逸事记录法实例</span></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时间:</b>2021年6月5日。</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地点:</b>某某幼儿园小二班。</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目的:</b>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分享行为。</p>
|
<p class="block">
|
<b
|
class="fm-fzss">观察实录:</b>“玩具大家玩”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着玩一玩”,并提醒:“如果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说什么呢?”幼儿们大声回答:“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一会儿,好吗?”随后,楠楠拿着自己的玩偶走到欣欣旁边,说:“欣欣,把你的积木借我玩一下,好吗?”“好的。”欣欣接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姚伟:《幼儿园教育评价行动研究》,21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p>
|
|
</div>
|
</div>
|
</div>
|
<!-- 12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2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29)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23</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block">
|
过楠楠递过来的玩偶,把积木推向楠楠。楠楠捧着积木盒一个人走到活动区的角落处,把积木倒在地上,开始拼搭。大约1分钟后,兰兰走过来,问道:“楠楠,我能跟你一起玩吗?”楠楠没有回答。“我能跟你一起玩吗?”兰兰又问。“这不是我的,你要去问欣欣。”楠楠仍然没有抬头。兰兰转身去找欣欣,然后返回来说,“欣欣说可以一起玩”,说着伸手拿起两块积木。楠楠马上抢回来说“不行,我不愿意”,并开始把散在地上的积木往自己面前聚拢。“可是欣欣说可以一起玩”,兰兰提高了声音。楠楠仍然低着头拼搭积木,没有回应。兰兰噘着嘴巴站在一边,等了一会儿后,转身离开了。
|
</p>
|
<p class="block">
|
<b
|
class="fm-fzss">观察分析:</b>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比较薄弱,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可以发现,兰兰、欣欣和楠楠都掌握了一定的交往策略,楠楠和兰兰都用语言表达了交换或分享玩具的愿望,两人的对话也体现出他们都认同玩具的使用应该征求“所有人”的意见,但这些策略仍较为单一和缺乏灵活性。欣欣对两次来自同伴的请求都给予了积极回应,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性。楠楠则多次拒绝了兰兰一起游戏的请求,反映出这个年龄幼儿的“独占”心理,说明她还没有感受到分享玩具的必要性和积极体验,仍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
</p>
|
<p>逸事记录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在自然情境中记录观察对象的实际行为表现,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第二,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在现场将观察对象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即可,对前期准备要求不高,没有观察和记录方法的限制;第三,能够提供丰富、详细的评价信息,有助于发现评价系统中尚未包含的内容或佐证资料,为信息收集及数据分析拓宽思路。
|
</p>
|
<p>逸事记录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收集的效率较低;第二,难以保持客观态度,哪些事件值得被记录依赖于记录者的主观判断,对偶发事件的解释也容易受到记录者个人价值观及事件情境的影响;第三,难以取得观察对象充分、连续的信息,若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解释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评价缺少真实性和针对性;第四,内容结构化程度低,不易进行编码和分析。
|
</p>
|
<h5 id="e115">(二)连续记录法</h5>
|
<p>连续记录法指的是观察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进行连续不断的观察和记录。连续记录法的时间段依据评价活动的需要确定,可以是几分钟到几小时,也可以是半天或一天。与逸事记录法只聚焦观察者选择的内容不同,连续记录法要求观察者对观察对象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所有行为表现进行细致、完整且延续的记录。连续记录法由逸事记录法和日记记录法发展而来,是早期幼儿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比逸事记录法更加详尽、完整。在进行连续记录时,观察者可以用笔记录,也可用录音或录像设备辅助记录,将观察到的情况实录下来再作书面整理。用录像机拍摄实况时,若有条件,可使用两台录像设备,一台专拍全景(如某组幼儿的全部活动),另一台专拍近景(如某幼儿的特定动作),以获取宏观和微观活动的各种信息。
|
</p>
|
<p class="left"><span class="zt-ls1">连续记录法实例</span></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时间:</b>某日上午8:10—8:25。</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地点:</b>某某幼儿园小二班。</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活动情境:</b>自由游戏。</p>
|
</div>
|
</div>
|
</div>
|
<!-- 12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0)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24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记录:</b></p>
|
<p class="block">8:10—8:15</p>
|
<p class="block">
|
米豆早上和奶奶来到幼儿园,在门口紧紧搂住奶奶不愿进入班级。教师走过去拉着她说:“米豆今天穿的裙子真好看,我们先去洗个手,然后去选个喜欢的玩具,好吗?”米豆没有回答,抽泣着跟教师进入盥洗室。洗完手后,米豆的情绪似乎稳定下来,教师牵着她来到一张摆放着拼接游戏材料的桌前坐下后离开,米豆拿起两个玩具,一边摆弄,一边抬头看门口其他到班的幼儿和家长。
|
</p>
|
<p class="block">8:15—8:20</p>
|
<p class="block">
|
米豆玩了一会拼接玩具,同桌的齐齐和园园边玩边说话,米豆没有参与。大约两分钟后,她放下玩具,离开座位,慢慢走到教室一边较宽敞的位置,低头摆弄了一会儿自己衣服上的扣子,不时看看在忙碌的教师,又看看教室里其他人的活动,最后走到另外一组小朋友做游戏的桌边,静静地看着他们做游戏。
|
</p>
|
<p class="block">8:20—8:25</p>
|
<p class="block">
|
“米豆,你怎么站在这里?”教师发现米豆站在桌边,走过去拉着她说:“这桌已经坐满了,我们玩玩其他的吧。”然后拉着米豆来到穿木珠游戏的桌边,拉了张椅子让她坐下。米豆在这里玩了一会儿后,又轻轻地啜泣起来,嘴里小声念着:“妈妈,我要回家。”米豆哭泣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教师听到后走过来,在米豆耳边小声说:“米豆,别哭了,老师送你一个礼物。”接着拉着她走到钢琴边,拿出一颗糖果,说:“这个东西别的小朋友都没有,是专门送给米豆的,现在先放在口袋里,放学后回家再吃。你一哭的话,眼泪打在上面,糖果化了就吃不成了。”米豆用手摸了摸糖果,渐渐停止哭泣。
|
</p>
|
<p>连续记录法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连续细致地呈现观察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表现,不局限于某些特定事件,能够为评估教师和幼儿在真实场景中的行为提供丰富的信息;第二,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能够帮助评价者识别和分析观察对象行为的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第三,有助于发现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助于为评价活动的改进以及提出新的教育建议与方案提供依据。
|
</p>
|
<p>连续记录法的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在于:第一,需要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对评价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相对耗时耗力;第二,难以对多名观察对象进行观察,主要适用于观察和记录个别对象的行为,一般需要与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结合使用;第三,收集到的信息是相对细致的局部信息,容易模糊重点,评价者需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进一步的鉴别和整理。
|
</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主题:</b>现代化停车场</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时间:</b>2022年9月29日</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地点:</b>某幼儿园大班室外场地</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目的:</b>了解大班幼儿积木建构游戏的能力</p>
|
<p class="block"><b class="fm-fzss">观察实录:</b></p>
|
<p class="block">
|
小奔、糖糖等五六个小朋友都在积木建构区忙碌着,有的在运积木,有的在搭积木。只见糖糖手里拿着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A4纸,大声地对小伙伴说:“画好了,画好了……”几个孩子围拢过来说:“我们赶快开始搭建吧。”“我们先搭一
|
</p>
|
|
</div>
|
</div>
|
</div>
|
<!-- 12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1)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25</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block">
|
层吧,用积木将一个个停车空间隔开,我看我们小区的停车位都是用线隔开的。”壮壮提醒大家。“我们想多停一些车辆怎么办呢?”糖糖说。“我们可以在二层、三层停车呀,我跟爸爸去过这样的停车场,我还设计了一个可以把汽车运输到上面去的大电梯,我来搭这个运输电梯,你和我一起搭吧。”小奔说。只见他们把三面围拢起来,搭了七八层高,垒的积木看起来很结实。突然,糖糖说:“停好车大家都要购物,咱们再搭建一个大型购物场吧,就是我在纸上画得很高的那个建筑。”说着她叫所有小朋友都过来搭购物中心,多拿一些厚厚的积木放在下面,这样结实。小朋友忙碌地挑选着不同形状、厚度的积木,很快,搭建的购物中心比他们的个子还高了。
|
</p>
|
<p class="block">师:你们的停车场从哪里进出呀?就是说得有进口和出口。</p>
|
<p class="block">幼儿:噢,我们给忘了!进口和出口可以在一起。(壮壮说)</p>
|
<p class="block">幼儿:不行不行,这样会撞车的。</p>
|
<p class="block">幼儿:可以进口放这面,出口放那边。</p>
|
<p class="block">幼儿:放在两个地方不行,那边没有路。</p>
|
<p class="block">幼儿:出口和进口可以放在一起,分左和右。右边进,左边出。(壮壮坚持说)</p>
|
<p class="block">幼儿:好吧,我们开始搭进口和出口。</p>
|
<p class="block">
|
<b
|
class="fm-fzss">观察评价:</b>作为大班的幼儿,孩子们建构游戏的目的性很明确,提前做了现代化停车场的设计图,体现出做事的计划性。建构“运输电梯”和“购物中心”体现出孩子们有一定的建构技能,他们知道把最厚、最结实的积木块放在下层,而且为了积木块牢固,还知道把一层层积木块错开摆放,说明这个小组的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技能和空间概念,尤其是在搭建进出口的时候,壮壮小朋友的想法很好,而且还分得清左右。他们分工合作,有人运积木块,有人负责垒,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每个孩子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活动足足花了40分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现代化停车场”的建构任务。
|
</p>
|
<p class="block">
|
<b
|
class="fm-fzss">对观察者的评价:</b>老师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直认真、耐心地观察着孩子们建构现代化停车场的全过程。没有轻易地指挥孩子怎么做,这是教师“儿童中心观”的体现。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理念,如重视自我评估,关注过程评估,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估理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具体的活动评价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系统方法论的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教师应该再组织活动中的幼儿进行一下自我评价,充分讨论搭建现代化停车场的过程,教师随后再进行补充,这样更能肯定幼儿,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
|
</p>
|
<h5 id="e116">(三)检核表记录法</h5>
|
<p>检核表是用于记录或考察与教学、发展目标相关的一系列行为或技能的工具。<sup
|
title="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载《学前教育研究》,2009(12)。">①</sup>检核表由一系列学习目标和发展指标构成,这些指标一般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帮助使用者了解指标之间的顺序和关联。运用检核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将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与检核表中评价指标的描述相对照,用简单的符号或文字记录评价指标是否达到或达到什么等级。一般来说,检核表可以由评价者依据评价目标自行设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载《学前教育研究》,2009(12)。</p>
|
</div>
|
</div>
|
</div>
|
<!-- 12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2)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26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计,也可以参考国家和地方关于所评价内容的相关要求与规定进行改编。
|
</p>
|
<p>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往往运用检核表记录法来了解幼儿或教师具有或不具有哪些行为或技能,以此评定其行为或技能发展水平。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中,检核表的运用十分广泛,功能也十分多样。一般来说,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检核表理解幼儿发展的含义、教学环境或教学活动的重点等,另一方面可以将检核表作为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指南。此外,检核表可以作为评估幼儿发展或其他相关专业实践活动的指标,如沃瑟姆发展检核表(Wortham
|
Development Checklist):6~12个月的婴儿(见表5-2)。</p>
|
<p class="img1">表5-2 沃瑟姆发展检核表:6~12个月的婴儿<sup
|
title="[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16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①</sup></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38-1.jpg"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16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p>
|
</div>
|
</div>
|
</div>
|
<!-- 12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3)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27</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inued fz-14">续表</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38-1.jpg" /></p>
|
<p>运用检核表记录法进行评价活动的优势在于:第一,检核表是高度结构化的观察工具,能够帮助评价者明确需要对哪些行为表现或活动项目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保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保障信息收集的效率;第二,观察中所用的检核表一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将复杂的描述性信息转化为简单的符号或标记,在正式观察时,观察者只需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录即可,能够有效地节省记录时间;第三,所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代表类别的符号,便于评价者对信息进行后期的量化处理;第四,能够在多种不同情境中使用,还可以与其他评价方法一起使用,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
</p>
|
<p>检核表记录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其高结构化的设计,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评价对象的行动片段,并不记录评价对象的具体行为、详细细节以及发生情境。因此,检核表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碎分散的,并且难以对信息进行回溯验证。
|
</p>
|
<h4 id="d059"><span class="h4-zt">四</span>运用观察法收集资料的注意事项</h4>
|
<p>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评价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这一方法的有效运用离不开前期的系统规划和操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为了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实施,并收集到丰富、准确且有效的信息,评价者在观察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
</p>
|
<p>第一,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观察目标,做到有目的地观察。在开展观察活动前,评价者应当反复研读评价指标体系,将观察记录表或检核表等与评价指标仔细对照,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准备。</p>
|
<p>第二,依据观察目的选择恰当的观察途径与角度,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sup
|
title="姚伟:《幼儿园教育评价行动研究》,29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①</sup>在进入观察现场后,评价者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如桌椅摆放的位置、教师与幼儿活动空间的划分、班级活动的时间安排等),选择恰当的观察途径与角度。例如,当对小组幼儿进行观察时,评价者需要考虑着重观察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在什么位置能够看见每个幼儿的活动并听见他们的对话,采用什么记录方式能够准确有效地记录并且不对幼儿的活动造成干扰等。
|
</p>
|
<p>第三,根据需要选取或编制与评价目的相符合的观察工具。无论运用哪种类型的观察方法,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是选择恰当的观察工具,并且确保运用该工具所观察和记录的信息能够有效实现评价目的。一般来说,观察工具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也可以运用已经较为成熟的相关检核表或量表。在观察工具正式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姚伟:《幼儿园教育评价行动研究》,29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p>
|
</div>
|
</div>
|
</div>
|
<!-- 12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4)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28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投入使用之前,评价者应当对观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与检验。
|
</p>
|
<p>第四,根据需要选择记录方式,提高记录的准确性。记录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关系到评价信息的丰富性与准确性。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符号或文字记录、连续记录或逸事记录等方式方法。如果有条件,最好运用录音或录像设备辅助记录,以便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
|
</p>
|
<p>第五,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原则,保证记录与解释的客观性。“客观描述是观察的基础,因为其他很多工作都依赖于客观描述。”<sup
|
title="[美]沃伦·R.本特森:《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于开莲、王银玲译,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sup>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评价者应当牢记观察记录的基本原则,做到对所观察的事实进行准确、全面、客观的记录,不加入任何修饰或解释。一方面,评价者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记录工具来提高记录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两名或多名经过一致性训练的观察者共同观察并记录同一场景来获取更加丰富和客观的评价信息。
|
</p>
|
<h3 id="c018"><span class="h3-zt">第四节</span><span class="h3-zt1">访谈与评价资料的收集</span></h3>
|
<h4 id="d060"><span class="h4-zt">一、</span>访谈法的含义与基本类型</h4>
|
<p>访谈法,即访问谈话,是评价者依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预先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与评价对象或其他信息提供者交流而获取评价信息的资料收集方法。访谈法具有目的性、情境性和计划性等特征,是质性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评价活动中了解评价对象现状、收集评价信息的重要方法。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访谈法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评价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幼儿、教师、家长、管理者等相关人士进行访问谈话,获得不同评价主体关于评价对象的观点与看法,获取来自不同视角的信息与资料。
|
</p>
|
<h5 id="e117">(一)根据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非结构访谈与结构访谈</h5>
|
<p class="h6-zt">1.非结构访谈</p>
|
<p>非结构访谈也称非标准化访谈,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灵活的形式,在访谈问题的形式、提问方式以及记录方式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拟定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值得注意的是,非结构访谈在访谈主题和内容上仍然与评价目标紧密联系。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开放性和机动性、访谈形式的灵活性和资料取舍的机动性方面。非结构访谈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其较高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访谈过程中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或获得新的见解;另一方面在于其追寻受访者的理解和观点,有助于获得丰富深入的评价信息。非结构访谈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所获得的资料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难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第二,操作难度较大,其成效主要依赖于访谈者的专业素养。
|
</p>
|
<p><br></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沃伦·R.本特森:《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于开莲、王银玲译,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p>
|
</div>
|
</div>
|
</div>
|
<!-- 12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5)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29</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h6-zt">2.结构访谈</p>
|
<p>结构访谈也称标准化访谈,指的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与受访者进行谈话的一种形式。结构访谈对问题的内容、提问形式、提问顺序、受访者的回答方式以及记录方式都有统一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结构访谈甚至需要对访谈的地点、时间以及环境都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结构访谈一般根据现实拟定的问卷进行提问,其中的问题可以是封闭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结构访谈的优势在于:第一,访谈高度结构化,有助于对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处理;第二,对访谈过程加以控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第三,对访谈者和受访者的要求稍低,操作难度不大,适合于对数量较多的受访者进行访谈。结构访谈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访谈内容与方式高度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访谈者和受访者的思路,所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有限,难以获得与评价问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受访者对于问题的深层理解。
|
</p>
|
<p>非结构访谈与结构访谈的比较见表5-3。</p>
|
<p class="img1">表5-3 非结构访谈与结构访谈的比较<sup title="陆益龙:《定性社会研究方法》,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收入本书时有改动。">①</sup>
|
</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41-1.jpg" /></p>
|
<h5 id="e118">(二)根据受访者的多少,可以分为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h5>
|
<p>根据受访者的人数,访谈法有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之分。</p>
|
<p class="h6-zt">1.个别访谈</p>
|
<p>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对每一名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访谈。<sup
|
title="张彦:《社会研究方法》,112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②</sup>个别访谈是访谈法的基本形态,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个别访谈的优势在于如下几点。第一,受访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无所顾虑,畅所欲言,有利于访谈者了解其对于访谈问题真实而深入的看法。第二,访谈者能够根据受访者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访谈过程。例如,根据受访者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和民族等采用恰当的访谈技巧。第三,一对一的访问有助于拉近访谈者与
|
</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陆益龙:《定性社会研究方法》,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
</p>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②</a> 
|
张彦:《社会研究方法》,112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
</p>
|
</div>
|
</div>
|
</div>
|
<!-- 13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6)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30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受访者之间的距离,使其进行更多的交流,便于访谈者对访谈过程的控制。个别访谈的不足之处在于访问成本高,需要较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
</p>
|
<div class="fl al-c mt-20">
|
<p><img class="rwmb-4" alt="" src="../../assets/images/al.png" /><span class="bk">案</span><span
|
class="bj">例</span><span class="bk">5-1</span></p>
|
<p>
|
<hr class="special-hr" />
|
</p>
|
</div>
|
<p class="center"><span class="zt-ls1">个别访谈实例</span></p>
|
<p class="block">下面是一个幼儿认知领域中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访谈评价案例。案例中的鲍勃是一名4岁半幼儿。</p>
|
<p class="img1">表1 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水平访谈评价案例<sup
|
title="[美]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思:《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第8版,盛朝琪、吴霓雯、潘月娟等译,5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①</sup>
|
</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42-1.jpg" /></p>
|
<p><br></p>
|
<p><br></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思:《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第8版,盛朝琪、吴霓雯、潘月娟等译,5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
</p>
|
</div>
|
</div>
|
</div>
|
<!-- 13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7)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31</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h6-zt">2.集体访谈</p>
|
<p>集体访谈法,实质上是个别访谈的一种扩展形式,其基本形式是访谈者同时对多名受访者进行访谈。集体访谈的最大特点在于,访谈过程不仅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受访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sup
|
title="吕亚荣:《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法》,9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①</sup>集体访谈的优势在于:第一,有利于增进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谈话的形式有利于拉近距离,激发受访者的想象力和表达意愿;第二,访谈由访谈者和多名受访者共同参与,受访者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和修正,所收集的信息较之其他调查方法更加全面和真实可靠;第三,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信息,信息收集的效率较高。集体访谈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集体访谈较之个别访谈难度更大,要求访谈者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技巧,能够在访谈过程中进行恰当地引导和组织受访者的谈话;第二,不利于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调查,也难以与个别受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
</p>
|
<h5 id="e119">(三)根据访谈形式的直接程度,可以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h5>
|
<p class="h6-zt">1.直接访谈</p>
|
<p>直接访谈也称面对面访谈,是访谈者通过和受访者面对面沟通来获取信息资料的访谈形式。直接访谈是访谈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收集方法,其优点在于:第一,访谈者可以看到受访者的表情、神态和动作,有助于深入了解访问对象,获得更加丰富深入的信息;第二,访谈者可以根据受访者和访问情境灵活把握访谈过程,根据需要进行提问和追问,使谈话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
</p>
|
<p class="h6-zt">2.间接访谈</p>
|
<p>间接访谈指的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不见面,而是访谈者通过电话、网络等工具与受访者进行交流并获取信息的访谈形式。间接访谈的优势在于:第一,可以减少人员来往的时间和费用,提高访谈的效率;第二,电话访谈与面对面访谈的合作率相当,对于学校系统的成员(教师、校长等)来说,通过电话访谈比通过个别访谈更容易成功。间接访谈也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间接访谈不如面对面访谈那样灵活、有弹性;不易获得更具体的细节;难以控制访谈过程和访谈环境;不能观察受访者的非言语行为,难以向受访者呈现视听材料,所获取信息的内容有限等。但是,在访谈者和受访者距离较远、访谈者或受访者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间接访谈值得优先考虑。
|
</p>
|
<h4 id="d061"><span class="h4-zt">二、</span>访谈法的实施与记录</h4>
|
<h5 id="e120">(一)访谈前的准备工作</h5>
|
<p>在运用访谈法收集评价信息之前,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人员准备,包括招募和培训访谈人员,帮助访谈人员熟悉访谈内容,掌握访谈方法,了解访谈对象等。第二,工具准备,包括编制访谈提纲、访谈计划表、访谈工作实施细则等。具体来说,访谈法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做好准备工作。
|
</p>
|
<p><br></p>
|
<hr class="img-g">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吕亚荣:《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法》,9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p>
|
</div>
|
</div>
|
</div>
|
<!-- 13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8)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32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h6-zt">1.明确访谈目的,草拟访谈问题</p>
|
<p>访谈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根据评价目标明确访谈的目的,了解需要获得哪些方面的评价信息。信息收集者如果对访谈目的不明确,在访谈过程中就会非常被动和盲目,无法准确捕捉和记录信息,也容易错失深入追问的机会。在这一阶段,访谈者还需结合访谈目的草拟访谈问题,对怎样获取评价信息有个大致的构想。
|
</p>
|
<p class="h6-zt">2.根据访谈目的选择恰当的访谈方法</p>
|
<p>访谈法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访谈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要求。因此,访谈准备工作的第二步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访谈方法。例如,如果需要获得关于评价对象较为系统的信息,为定量分析奠定基础,一般可以选择标准化访谈;如果希望获得关于评价对象更加深入或探索性的信息,可以采用非标准化访谈;如果需要获得受访者对评价对象较为深入细致的看法,可以采用个别访谈法;如果需要获得多数人对于评价对象的多种观点,可以采用集体访谈的方法。在明确具体的访谈方法后,访谈者需要根据访谈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
</p>
|
<p class="h6-zt">3.选择和联系访谈对象</p>
|
<p>在明确访谈的目的和方法后,访谈者需要选择和联系访谈对象。在选择访谈对象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下面的几个问题。第一,谁能够为评价提供最丰富的信息。一般来说,访谈对象应当是与评价对象关系密切的人,对评价对象较为熟悉,能够为评价活动提供较为详尽的信息。第二,访谈对象能否顺利地提供可靠信息。在确定访谈对象的群体后,需要进一步对访谈对象进行筛选。一方面要考虑访谈对象是否诚实可靠,能否表达自身对于评价对象的真实看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其是否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否清晰准确的表达关于评价对象的看法。第三,访谈对象是否愿意接受访谈,在什么情况下更便于参与访谈。考虑可能会影响访谈对象参与的时间、地点、招募途径等因素。
|
</p>
|
<p class="h6-zt">4.编制访谈提纲</p>
|
<p>访谈提纲是访谈者进行访谈的指导性纲要,能够提醒访谈者哪些是访谈的重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是否了解了想要了解的问题;哪些问题更值得追问等<sup
|
title="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7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①</sup>,从而确保访谈过程的连贯性,防止出现关键信息的遗漏。编制访谈提纲是访谈准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编制者需要在编制访谈提纲的过程中审慎思考,反复斟酌。提纲编制过程涉及的关键内容包括:设计问题的形式,编写具体的访问句式,斟酌提问和追问的策略,编排问题的顺序等。在编制访谈提纲的过程中,编制者应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对访谈内容与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
</p>
|
<p class="h6-zt">5.明确访谈的时间、地点和场合</p>
|
<p>在正式访谈之前,访谈者需要与访谈对象联系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一般来说,访谈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应当充分尊重访谈对象的意见,尽量选择访谈对象工作不太繁忙的时候以及方便实施访谈的场所。</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7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p>
|
</div>
|
</div>
|
</div>
|
<!-- 13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3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39)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33</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5 id="e121">(二)访谈的实施</h5>
|
<p>访谈的过程一般由进入访谈、正式访谈和结束访谈几个环节构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p>
|
<p class="h6-zt">1.进入访谈</p>
|
<p>进入访谈是与访谈对象初步接触并开始交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访谈对象的心理顾虑,减少访谈对象的焦虑与紧张,使双方能够放松地进行交谈,在自然融洽的氛围下使话题逐步接近主题。在访谈的初始阶段,访谈者的工作包括:进行自我介绍;就访谈对象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简单交流,使谈话双方熟悉对方的表达风格;向访谈对象说明来意,介绍访谈的主要目的与内容,请求访谈对象的支持与合作;说明谈话和记录的过程,征询访谈对象是否可以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
|
</p>
|
<p class="h6-zt">2.正式访谈</p>
|
<p>在融洽的谈话氛围形成之后,访谈者就可以逐渐切入主题,根据访谈提纲列出的问题,逐一对访谈对象进行访问。这一阶段访谈者的工作包括:由简到难、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从访谈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逐渐深入核心问题;耐心倾听访谈对象的表达,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追问;当访谈对象的谈话偏离主题时,不要贸然打断,在恰当的时机将话题牵引回来;坚持客观的立场,对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不做评价。
|
</p>
|
<p class="h6-zt">3.结束访谈</p>
|
<p>当访谈中所要了解的问题得到较为圆满的回答后,访谈者应适时结束访谈。在一次认真且耗时较长的访谈之后,双方都会产生疲惫感。对于访谈对象而言,他们在谈话中投入了较多的情感,公开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安感。因此,访谈者需要采取较为慎重的态度结束访谈。这一阶段访谈者的工作包括:表示访谈结束,对访谈对象进行总结询问,给予其表达访谈感受的机会;真诚地向访谈对象表示感谢,告知其参与访谈的重要性与意义;向访谈对象说明访谈内容的用途以及相应的保密措施;必要的时候,对访谈对象进行回访与感谢,为后续的调查奠定基础。
|
</p>
|
<h4 id="d062"><span class="h4-zt">三</span>访谈资料的记录和整理</h4>
|
<h5 id="e122">(一)访谈资料的记录</h5>
|
<p>访谈信息的记录根据不同的访谈类型,在难度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非结构访谈和集体访谈的记录相对结构访谈和个别访谈的记录要困难一些。总体而言,访谈记录包括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方式。
|
</p>
|
<p>现场记录就是在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之后,边访谈边记录。若访谈者有一人,现场记录可以采用笔记、录音的方式;若访谈者有两人,可以采用一个人交谈、另一个人记录的方式。现场记录的优点是可以及时记录下访谈对象提到的关键信息,便于对信息进行追问和补充,资料相对清晰完整。现场记录的缺点一方面在于记录者本身忙于记录,可能会忽略访谈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另一方面在于记录过程中的反复和等待可能会对访谈对象的情绪和思路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双方
|
</p>
|
</div>
|
</div>
|
</div>
|
<!-- 134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0)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34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互动的流畅性。
|
</p>
|
<p>事后记录是在访谈结束以后,访谈者根据对访谈过程的回忆来对访谈内容进行追记。事后记录可以消除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顾虑,访谈者也可以专心致志地就访谈问题与访谈对象进行交谈。但事后记录要凭借访谈者的记忆,如果访谈者的记忆出现偏差,会失去一些信息,从而影响整个访谈内容记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p>
|
<p>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访谈者应尽可能地在访谈前做好准备,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并学习相应的速记技巧。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使访谈对象同意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以便提高访谈效率,避免信息遗漏。</p>
|
<h5 id="e123">(二)访谈资料的整理</h5>
|
<p>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非界限分明的先后关系,在评价信息的收集过程中,不必等到访谈完所有的对象后再整理资料,而应尽快着手对资料进行整理,使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过程同时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因时间延长而造成的信息遗漏,及早着手也可以将访谈过程中闪现的分析思路及时记录下来并逐步深化。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
</p>
|
<p class="h6-zt">1.对访谈信息进行转录和补充</p>
|
<p>在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应尽快对访谈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内容包括访谈时间、地点、时长、对象、基本内容、访谈反思等。如果访谈过程中使用了录音设备,则应在访谈结束的当天或以最快的速度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并结合访谈笔记及自身记忆,补充记录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语气、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以及访谈者自身的感受与想法等。
|
</p>
|
<p class="h6-zt">2.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归档</p>
|
<p>在初步整理完访谈记录后,访谈者应根据需要将这些访谈记录依照时间、对象、主题或其他类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料档案,形成资料目录清单。在这一过程中,访谈者应注意对原始资料进行保存,对整理后的文档进行备份,便于后期查找并防止资料丢失。
|
</p>
|
<p class="h6-zt">3.反复阅读访谈资料</p>
|
<p>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过程中,访谈者应反复阅读资料,阅读过程中不断对资料的主题、类别、模式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思考。这一过程有助于访谈者凝聚分析思路,也有助于访谈者发现前期访谈中存在的疏忽遗漏,从而在接下来的访谈中进行补充。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访谈者应注意撰写分析备忘录,记录下对评价信息的初步感想和假设,这些将为后期对资料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奠定基础。
|
</p>
|
<h4 id="d063"><span class="h4-zt">四</span>与儿童进行访谈的注意事项</h4>
|
<p>在采用访谈法收集评价信息时,儿童是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信息提供者。大量的社会学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即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能够充分参与访谈活动,并对访谈者的问题做出完全可靠的回答。<sup
|
title="[澳]丹芬妮·M.基茨、王曙光、张胜康:《交流访谈及其互动沟通技巧》,141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①</sup>实际上,对于读写能力仍处于
|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澳]丹芬妮·M.基茨、王曙光、张胜康:《交流访谈及其互动沟通技巧》,141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
</p>
|
</div>
|
</div>
|
</div>
|
<!-- 135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1)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35</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萌发阶段的儿童来说,访谈是最适合儿童的评价方法之一。与儿童进行访谈和与成人进行访谈在程序上有一定的共性,但在问题设计、交谈方式、访谈过程的调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若希望对儿童进行成功的访谈,访谈者需要把握以下注意事项。
|
</p>
|
<p>第一,与儿童进行访谈前,应征得家长、教师及儿童本人的同意。要提前与儿童相互熟悉,通过交谈、讲故事及做游戏建立一种相对融洽的关系,否则将难以获得儿童的有效回应。</p>
|
<p>第二,在儿童较为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访谈,如幼儿园中的活动室、游戏区角甚至是休息室等,以便与儿童进行自然、舒适且不受打扰的谈话。访谈环境尽量不要复杂,过多的玩具或贴画会干扰儿童的注意力。</p>
|
<p>第三,做好充分的访谈准备,提供安全卫生的操作物品。如果访谈中需要用到图片、图书、玩具或其他操作类物品,访谈者需要保证这些物品安全、卫生。同时,这些物品应当先放在隐蔽的地方,在需要儿童操作的时候再向他们呈现。
|
</p>
|
<p>第四,在谈话过程中,应考虑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水平。访谈者应每次只提出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应当简明、清晰,避免过长的语句或过于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免儿童难以理解和做出回应。</p>
|
<p>第五,对儿童进行访谈时,要允许他们表达自身经历及对世界的理解。<sup
|
title="[丹麦]斯丹纳·苛费尔、斯文·布林克曼:《质性研究访谈》,范丽恒译,155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①</sup>访谈者应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避免向儿童传递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的要求。
|
</p>
|
<p>第六,应客观对待儿童的回应方式。在与儿童的谈话活动中,儿童可能会呈现在成人看来“答非所问”“胡编乱造”的言语回应,或以动作、表情等非言语方式进行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这些回应方式不应被忽视或随意解读,而应被视为富有意义的回应方式加以客观记录,并将其作为审慎的评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参考材料。
|
</p>
|
<p>第七,与儿童进行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访谈者可以根据儿童当时的情绪状态进行适当调整。</p>
|
<h3 id="c019"><span class="h3-zt">第五节</span><span class="h3-zt1"></span>标准化测验与评价资料的收集</h3>
|
<h4 id="d064"><span class="h4-zt">一、</span>标准化测验的含义与基本类型</h4>
|
<p>标准化测验指的是由专家或学者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并且具
|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丹麦]斯丹纳·苛费尔、斯文·布林克曼:《质性研究访谈》,范丽恒译,155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
</p>
|
</div>
|
</div>
|
</div>
|
<!-- 136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2)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36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sup
|
title="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42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①</sup>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标准化测验是学前教育评价中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有助于评价者了解学前儿童在某个特定领域中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的具体发展情况,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进行评价。标准化测验的核心特征在于测试必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所有参与者接受相同的指导语、测验项目、时间限制、计分程序以及结果的解释标准。
|
</p>
|
<p>标准化测验的优势在于:具有测验所需的统一标准,质量可以严格操控,测验的内容覆盖较为全面,适用范围广。标准化测验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一是能够测量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却难以考察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过程;二是使用条件比较严格,它通过标准化样本制定常模,对于幼儿个体发展状况的预测性和解释性较差。因此,评价人员在解释幼儿的测验分数以及进行比较时尤其需要慎重。
|
</p>
|
<p>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常见的标准化测验类型包括如下几种。</p>
|
<h5 id="e124">(一)按照测验的内容分类</h5>
|
<p class="h6-zt">1.入学准备测验</p>
|
<p>入学准备测验(readiness
|
tests)用来考察幼儿在某些特定科目、学段或课程领域的准备情况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程度。一般来说,面向幼儿的入学准备测验主要用于评估幼儿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达到的水平,如学前一年或一年级阶段进行的入学准备测验,其目的并不在于预测其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趋势。<sup
|
title=" C.Seefeldt B.A.Wasik,Early Education:Three-,Four-,and Five-Year-Olds Go to School,Second 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2005,pp.156-159.">②</sup>在目前学前教育评价研究领域,入学准备测验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幼儿园入学准备测验涉及幼儿感觉、动作、认知、语言以及社会性和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评估。例如,衡量幼儿阅读能力准备情况的测验称为阅读准备测验,阅读准备测验注重早期阶段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项目包括幼儿对口语词汇、语音、阅读字句、字形与字音的对应等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入学准备测验包括格塞尔入学准备测验(Gesell
|
School Readiness Tests)(Ilg & Ames,1972)、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The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Dunn
|
& Dunn,1997)、贝姆基本概念测验(Boehm Test of Basic Concepts)(Boehm,2000)等。</p>
|
<p class="h6-zt">2.成就测验</p>
|
<p>成就测验(achievement
|
tests)主要用于评估幼儿对学校所教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一般包括对一般性或单一领域的学习结果和技能的测验。成就测验能够反映幼儿当前的学习情况,幼儿园开展的大规模成就测验能够帮助评价者对幼儿的学习成就进行纵向比较,对不同的课程和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有些成就测验是常模参照测验,通过测验结果我们可以对幼儿与其他同龄或同年级幼儿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明确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还有一些成就测验是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结果可以帮助
|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42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p>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②</a> 
|
C.Seefeldt & B.A.Wasik,<i>Early Education</i>:<i>Three</i>-,<i>Four</i>-,<i>and
|
Five</i>-<i>Year</i>-<i>Olds Go to School</i>,Second Edition,Upper Saddle
|
River,NJ,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2005,pp.156-159.
|
</p>
|
</div>
|
</div>
|
</div>
|
<!-- 137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3)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37</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教师了解幼儿对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不将幼儿与其他同龄幼儿相比较。国外常见的幼儿学业成就测验包括贝姆基本概念测验、加利福尼亚成就测验(California
|
Achievement Test)(CTB/McGraw-Hill,2000),以及伍德科克-约翰逊成就测验(第三版)( Woodcock-Johnson Ⅲ Tests of
|
Achievement)(Woodcock & Johnson,2003)等。
|
</p>
|
<p class="h6-zt">3.筛查和诊断测验</p>
|
<p>筛查和诊断测验(screening and diagnostic
|
tests)旨在识别学前儿童可能存在的发展和学习障碍,以便为存在相关困难的幼儿提供矫正和干预的机会。筛查和诊断测验包括一系列简短的评估程序,有助于识别幼儿进一步需要的评估和教育干预。标准化的成就测验也可用于对幼儿进行诊断,但筛查和诊断测验并不局限于对幼儿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估。诊断评估一般涉及的领域如下:对视觉—动作和适应能力领域的诊断,包括幼儿对精细动作的控制、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动作序列和模式的再现;对幼儿语言、阅读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诊断;对幼儿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诊断等。常见的学前儿童筛查和诊断测验包括丹佛发展筛查量表(Denver
|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Frankenburg,Dodds,Fandal,Kazuk & Cohrs,2000)和文兰适应行为量表(The
|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parrow,Balla & Cicchetti,1984)等。</p>
|
<p class="h6-zt">4.智力测验</p>
|
<p>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
tests)旨在测量学前儿童的普通心智能力,并非测量学前儿童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不同于入学准备测验或成就测验。智力测验测量的是个体的抽象能力,如发现联系、归纳总结、对观点进行组织并用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等。测验的结果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年龄,表明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层次。智力测验可以对个别儿童或一组儿童进行测量,常见的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包括斯坦福—比奈量表(The
|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和韦氏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
Intelligence)等。</p>
|
<p>标准化测验的类型示例见表5-4。</p>
|
<p class="img1">表5-4 标准化测验的类型示例<sup
|
title="[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62、6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①</sup></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49-1.jpg"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62、6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
</p>
|
</div>
|
</div>
|
</div>
|
<!-- 138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4)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38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continued fz-14">续表</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49-1.jpg" /></p>
|
<h5 id="e125">(二)按照测验的解释途径分类</h5>
|
<p class="h6-zt">1.常模参照测验</p>
|
<p>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d
|
test)是通过将受测者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某一特定群体(测试对象总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做比较,从而确定受测者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在这一特定群体中相对地位的测验。常模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团体在测验上实际得到的分数的分布,是解释测验分数意义的参照指标。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常模比较才可以判断上下优劣。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常模参照测验擅长对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进行精细鉴别,因此在学前儿童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以及筛查和诊断测验领域中广泛运用。常模参照测验不能提供关于相关技能或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也难以用于分析特定个体的优缺点,但是能提供大量个体间分数的比较信息。
|
</p>
|
<p class="h6-zt">2.标准参照测验</p>
|
<p>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
|
test)又称准则参照测验,是为了一个学习目标,将个体测验分数与事先预设的标准或者行为表现标准进行对照的测验。标准参照测验能够提供受测者是否达到某种行为标准水平或要求的信息。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标准参照测验往往用于测量学前儿童对教育目标或特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表明其掌握和尚未掌握的内容。标准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常模参照测验的分数反映了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提供受测者之间的比较性信息,而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反映了个体知识或能力的绝对水平。标准参照测验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不以常模为标准,而是根据精心设计的操作标准,对个体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以及达到什么程度进行判断。换言之,标准参照测验能够反映受测者对特定内容掌握程度的信息,但无法提供受测者之间的比较性信息。
|
</p>
|
<h4 id="d065"><span class="h4-zt">二、</span>标准化测验的实施</h4>
|
<p>对学前儿童进行标准化测验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它要求测试人员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并具备一定与学前儿童一起研究的经验。为了保证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人员需要对测验的各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测验过程的标准与规范。
|
</p>
|
</div>
|
</div>
|
</div>
|
<!-- 139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5)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39</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5 id="e126">(一)测验工具的选择</h5>
|
<p>标准化量表的编制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研究与反复测量修订,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要求,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般研究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套切实可用的测量工具,因此,研究人员常常运用学界既有的较为成熟的量表进行测验。在学前教育评价领域,选择测验工具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量表功能与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适切性。<sup
|
title="杨爱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176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①</sup>例如,如果要测量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选择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就不太合适,该量表通过对语言和操作两个方面的测验反映智力状况,但难以反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情况。第二,测验工具的标准化程度。在评价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量表作为测验工具。例如,可以选择研制过程规范、使用范围广泛、符合我国文化背景且最新修订的量表。第三,测验形式与受测对象相适宜。面向学前儿童的标准化测验需要选用专门编制的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征的量表,不能照搬成人测验的形式与内容,纯粹的文字测验或个性测验等并不适用于学前儿童。
|
</p>
|
<h5 id="e127">(二)测验准备</h5>
|
<p>除了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学前教育领域的标准化测验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测验场所与材料的准备。标准化测验对测验环境与过程有严格且具体的要求,主试应当按照量表的要求对环境进行设置,保证测验的规范性。例如,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测验时室内要安静,室温适宜,幼儿坐得舒适。桌面要平坦,桌椅高度要适合幼儿的身高。<sup
|
title="王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7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②</sup>第二,测验人员的招募与培训。面向学前儿童的标准化测验对主试的要求更加细致,测验人员不仅需要充分熟悉测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过程,而且需要掌握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的技巧,与其建立友好的关系,引导儿童情绪愉悦平稳地进行测验。因此,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依据量表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十分重要。
|
</p>
|
<h5 id="e128">(三)测验实施</h5>
|
<p>实施测量的过程就是按照测量的要求,运用测量工具对被试进行测验。学前教育评价领域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相应的使用要求也具有较大差异,测验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测验。例如,美国“开端计划”中“国家报告系统”是一项对学前儿童发展成就进行测验的工具,其目的是在学前儿童“开端计划”中建立问责制。这项测验针对学前儿童个体采用口头形式进行,测验人员根据儿童对问题的回答及任务完成表现对其在语言、数学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评分。早期筛查调查(修订版)主要是为了鉴别学前儿童可能存在的发育和学习风险,由一系列语言、动作等领域的不同任务构成,测验人员凭借学前儿童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评分。同时,在测验过程中,测验人员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在测验之前与儿童熟悉起来,态度亲切自然,与儿童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注意措辞,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但避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脱离指导
|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杨爱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176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p>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②</a> 
|
王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7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
</p>
|
</div>
|
</div>
|
</div>
|
<!-- 140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6)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40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td-0">
|
语对问题进行过度解释;及时记录儿童在测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将其作为分析测验结果的参考信息。发育筛查工具范例如表5-5所示。
|
</p>
|
<p class="img1">表5-5 发育筛查工具范例<sup
|
title="[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83~8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①</sup></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52-1.jpg"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苏·C.沃瑟姆、贝琳达·J.哈丁:《学前教育评价》第7版,向海英译,83~8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
</p>
|
</div>
|
</div>
|
</div>
|
<!-- 141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7)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41</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5 id="e129">(四)数据收集与解释</h5>
|
<p>在运用测验工具对儿童进行测验后,测验人员需要根据量表的要求处理测验结果。一般而言,测验人员先根据被试的表现和评分标准统计每个题项的得分,再统合各个项目的得分情况计算出原始分数,然后根据量表提供的方法对儿童的原始分数进行转换,将转化后的数据与常模或表现标准进行比较,最后对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客观和规范,测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量工具的操作要求对结果进行处理,并结合测验过程和被试的各种情况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避免做出主观的结论;第二,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符合伦理规范,对儿童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发展和提出建议为目标,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避免给被试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不良影响。
|
</p>
|
<h4 id="d066"><span class="h4-zt">三</span>标准化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检验</h4>
|
<h5 id="e130">(一)信度</h5>
|
<p>信度反应的是测评的可靠性,即多次测评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致性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群体进行同一测验,所得结果相同。稳定性指测验结果不随时间和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保持稳定不变的程度。一个好的标准化测验其结果必须可靠,运用它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在理论上应当保持一致和稳定,但事实上结果会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由于测验分数的误差来源不同,估测信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通常信度可以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i>α</i>系数、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等,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信度指标(见表5-6)。
|
</p>
|
<p class="img1">表5-6 各种信度估计方法的比较<sup
|
title="[美]罗伯特·J.格雷戈里:《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施俊琦等译,94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①</sup>
|
</p>
|
<p class="center"><img class="img-0" alt="" src="../../assets/images/0153-1.jpg" /></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罗伯特·J.格雷戈里:《心理测量:历史、原理及应用》,施俊琦等译,94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
</p>
|
</div>
|
</div>
|
</div>
|
<!-- 142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8) > -1">
|
<ul class="fl al-c pad-t-55 pad-l-14 mb-25 header-left">
|
<li class="header-left-Number">
|
142
|
</li>
|
<li class="header-left-text">学前教育评价(第2版)</li>
|
<img class="header-lef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left.png" alt="">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h5 id="e131">(二)效度</h5>
|
<p>效度是衡量测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想要测量的东西。<sup
|
title="[美]莉萨·博林、谢里尔·西塞罗·德温、马拉·里斯-韦伯:《教育心理学》,连榕、缪佩君、陈坚等译,414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①</sup>对于标准参照测验和常模参照测验而言,它们都需要评定其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以及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内容对所要测量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一个测验要具有内容效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定义准确的内容范围;其二,测验题目对于所定义的内容范围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评估内容效度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前后再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效标关联效度指的是测验分数和某一外部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即测验结果能够代表或预测效标行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评估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有相关法、分组法、预期表法、命中率法等。结构效度指的是测验分数能够说明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程度,反映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确定结构效度的方法有测验内法和测验间法等。
|
</p>
|
<hr class="unit-hr mt-20 mb-20" />
|
<p class="zt-ht fl al-c mb-10 mt-20"><img class="rwmb-3" alt=""
|
src="../../assets/images/bzxj.png" /> 本章小结
|
</p>
|
<p class="fm-fzfs">
|
本章主要介绍了收集学前教育评价资料的基本流程与常用方法。评价工作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拟订评价工作计划、熟悉评价指标、选择收集评价资料的恰当方式与方法、准备收集评价资料的工具、培训收集评价资料的人员等。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依据评价目标和条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标准化测验等具体方法收集评价信息。
|
</p>
|
<p class="zt-ht fl al-c mb-10 mt-20"><img class="rwmb-3" alt=""
|
src="../../assets/images/gjsy.png" /> 关键术语</p>
|
<p class="fm-fzfs">问卷 访谈 观察 标准化测验 封闭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 参与式观察 非参与式观察 逸事记录法 连续记录法 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p>
|
<p class="zt-ht fl al-c mb-10 mt-20"><img class="rwmb-3" alt=""
|
src="../../assets/images/skt.png" /> 思考题</p>
|
<p class="fm-fzfs">1.收集学前教育评价信息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p>
|
<p class="fm-fzfs">2.学前教育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有哪些?</p>
|
<p class="fm-fzfs">3.对儿童进行访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p>
|
<p class="fm-fzfs">4.逸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和检核表记录法各有什么优缺点?</p>
|
<p class="fm-fzfs">5.标准参照测验和常模参照测验的区别有哪些?</p>
|
<p><br></p>
|
<hr class="img-g mt-20">
|
<p class="note td-1"> <a id="m1">①</a> 
|
[美]莉萨·博林、谢里尔·西塞罗·德温、马拉·里斯-韦伯:《教育心理学》,连榕、缪佩君、陈坚等译,414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
</p>
|
</div>
|
</div>
|
</div>
|
<!-- 143页 -->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9) > -1">
|
<ul class="fl al-c jc-fe pad-t-55 mb-25 pad-r-14 ">
|
<img class="headerTextImg" src="../../assets/images/yemei-right.png" alt="">
|
<li class="headerText">第五章 学前教育评价资料收集</li>
|
<li class="headerRightNumber">143</li>
|
</ul>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zt-ht fl al-c mb-10 mt-20"><img class="rwmb-3" alt=""
|
src="../../assets/images/jyhd.png" /> 建议的活动</p>
|
<p class="fm-fzfs">1.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评价主题,到幼儿园班级中进行实地观察,尝试运用观察法收集评价信息。</p>
|
<p class="fm-fzfs">2.分小组学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评价主题,设计一份半封闭式问卷,探讨如何设计问卷的提问和填答方式。</p>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
<script>
|
import { getResourcePath } from "@/assets/methods/resources";
|
import {
|
getCollectResource,
|
setCollectResource,
|
} from "@/assets/methods/resources";
|
import preView from '@/components/pdfview/index.vue'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Five",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
|
},
|
components: {
|
preView,
|
},
|
data() {
|
return {
|
collectImg: require("../../assets/images/icon/heart.png"),
|
collectCheck: require("../../assets/images/icon/heart-check.png"),
|
videoPathOne: "",
|
videoPathTwo: "",
|
videoPathThree: "",
|
videoPathFour: "",
|
videoPathFive: "",
|
videoPathSix: "",
|
collectResourceList: [],
|
p_md5: '',
|
dialogVisible: false,
|
somePdfTitleValue: '',
|
chapterData: {
|
isCollectVideo: false,
|
isCollectVideo01: false,
|
isCollectVideo02: false,
|
isCollectVideo03: false,
|
isCollectVideo04: false,
|
isCollectVideo05: false,
|
},
|
chapter001: {
|
pdfMd5: {
|
1: {
|
md5: '8139966BC80128456E9B9B99EC6BDF09',
|
name: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评价表',
|
},
|
2: {
|
md5: 'A0DEFB55DD37C0650F1615FF3E61E471',
|
name: '5~6岁儿童全面发展评价表',
|
},
|
3: {
|
md5: 'B33EC2C6FB40C528118A9045CE921282',
|
name: '韦克斯勒智力分类表',
|
},
|
},
|
},
|
questionData: {
|
teskOne: {
|
one: "",
|
two: "",
|
three: "",
|
four: "",
|
},
|
checkData: {
|
value: [],
|
}
|
},
|
tableData: {
|
teskTableOne: {
|
one: "",
|
two: "",
|
three: "",
|
four: "",
|
five: "",
|
six: "",
|
seven: "",
|
eight: "",
|
nine: "",
|
ten: "",
|
eleven: "",
|
twelve: "",
|
thirteen: "",
|
fourteen: "",
|
},
|
teskTableTwo: {
|
one: "",
|
two: "",
|
three: "",
|
four: "",
|
five: "",
|
six: "",
|
seven: "",
|
eight: "",
|
nine: "",
|
ten: "",
|
eleven: "",
|
twelve: "",
|
thirteen: "",
|
fourteen: "",
|
},
|
teskTableThree: {
|
one: "",
|
two: "",
|
three: "",
|
four: "",
|
five: "",
|
six: "",
|
seven: "",
|
},
|
}
|
};
|
},
|
async mounted() {
|
const bookQuestion = localStorage.getItem("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
|
if (bookQuestion) {
|
this.questionData = JSON.parse(bookQuestion);
|
}
|
|
const bookTableData = localStorage.getItem("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tableData");
|
if (bookTableData) {
|
this.tableData = JSON.parse(bookTableData);
|
}
|
|
const videoData = localStorage.getItem("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Data");
|
if (videoData) {
|
this.chapterData = JSON.parse(videoData);
|
}
|
this.getVidoePath();
|
// 获取视频是否被收藏
|
this.collectResourceList = await getCollectResource(
|
this.config.activeBook.bookId
|
);
|
},
|
methods: {
|
async getVidoePath() {
|
this.videoPathOne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DDEC20290E43029222463DD28BB3D237"
|
);
|
this.videoPathTwo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EDAEF9B9D01620F14D24F738EB5281EE"
|
);
|
this.videoPathThree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CDA971A0D5219A1A94E4B090DF143CE8"
|
);
|
// this.videoPathFour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 "74BEF46F849DD53D530C9AC60A2FD19F"
|
// );
|
// this.videoPathFive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 "27A945AC80F952B99AB75B865C443BE0"
|
// );
|
// this.videoPathSix = await getResourcePath(
|
// "5719B1368112A8B2CEEE968D8FB6CD62"
|
// );
|
},
|
handleCollect(e) {
|
if (e == "video-01") {
|
this.handleCollectResource(
|
"DDEC20290E43029222463DD28BB3D237",
|
"DDEC20290E43029222463DD28BB3D237",
|
"",
|
"视频",
|
"bits",
|
"视频:学前教育评价的内涵与相关概念"
|
);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
|
} else if (e == "video-02") {
|
this.handleCollectResource(
|
"EDAEF9B9D01620F14D24F738EB5281EE",
|
"EDAEF9B9D01620F14D24F738EB5281EE",
|
"",
|
"视频",
|
"bits",
|
"视频: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
|
);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01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01;
|
} else if (e == "video-03") {
|
this.handleCollectResource(
|
"CDA971A0D5219A1A94E4B090DF143CE8",
|
"CDA971A0D5219A1A94E4B090DF143CE8",
|
"",
|
"视频",
|
"bits",
|
"视频: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
|
);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02 = !this.chapterData.isCollectVideo02;
|
}
|
this.handleChapterData();
|
},
|
handleChapterData() {
|
localStorage.setItem(
|
"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Data",
|
JSON.stringify(this.chapterData)
|
);
|
},
|
//资源收藏事件
|
// resourcePath 文件路径,
|
// resourceType 文件类型
|
// source 文件来源
|
handleCollectResource(
|
id,
|
md5,
|
resourcePath,
|
resourceType,
|
source,
|
resourceName
|
) {
|
let list = this.collectResourceList;
|
if (list.findIndex((item) => item.id == id) > -1) {
|
list = list.filter((item) => item.id != id);
|
} else {
|
list.push({
|
id,
|
md5,
|
resourcePath,
|
resourceType,
|
source,
|
resourceName,
|
});
|
}
|
this.collectResourceList = list;
|
setCollectResource(
|
this.config.activeBook.bookId,
|
this.collectResourceList
|
);
|
},
|
toUrl(val) {
|
if (val) {
|
this.p_md5 = this.chapter001.pdfMd5[val].md5
|
this.somePdfTitleValue = this.chapter001.pdfMd5[val].name
|
this.$refs.pdfDialogRef.openDialog()
|
}
|
},
|
setBookQuestion() {
|
localStorage.setItem(
|
"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
|
JSON.stringify(this.questionData)
|
);
|
},
|
|
setBookTableData() {
|
localStorage.setItem(
|
"preschoolEvaluation-book-chapter05-tableData",
|
JSON.stringify(this.tableData)
|
);
|
},
|
}
|
};
|
</script>
|
|
<style lang="less" scope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