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known
2024-06-17 69494808b8ce6a39b161649b5e444f2f6f83662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html PUBLIC " -//W3C//DTD XHTML 1.1//EN" "http://www.w3.org/TR/xhtml11/DTD/xhtml11.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lang="zh-CN">
<head>
    <link href="default.css"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
    <title>前言</title>
</head>
<body>
<div class="bodystyle">
<h1 id="a004" class="front">前言</h1>
<p class="block">“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标》)编写。</p>
<p class="block">编写人员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围绕新时代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中职学生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对标《课标》,按照“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思路,为中职学生和从事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精心策划并撰写了本教材及配套的教师用书,以期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其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等的学习需求,形成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教材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过程中,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的兴趣,促进中职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助力中职学生人格更加健全、意志更为坚定。</p>
<p class="block">本教材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以发展中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主线,将全书划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大部分,共包含九个单元。基础模块的健康教育单元和体能发展单元均按内容特点采用专题的形式呈现,便于中职学生按明确的专题内容学习,教师按专题施教。拓展模块依据《课标》中的运动技能系列划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按不同的运动项目独立呈现。各项目依据自身特点和中职学生运动技能基础与运动需求,按照递进式项目模块设计。具体而言,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p>
<p class="block">第一部分“基础模块”包括健康教育和体能发展。为了让中职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树立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行为、掌握健康技能,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第一单元“健康教育”系统设计了九个专题,包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顺利度过青春期”“增强疾病预防意识与能力”“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掌握常用的应急救护技能”“提升安全避险的本领”和“注重体育精神的塑造”。为了增强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必备的体能,第二单元“体能发展”设计了“一般体能”和“职业体能”两大专题。“一般体能”专题主要包括力量、心肺耐力、柔韧性、速度、平衡能力、协调性、灵敏性等的训练,科学设计了锻炼方法与频次建议,以直观性强的图示方式介绍如何精准锻炼,还提供了部分课外体能锻炼方法作为参考。“职业体能”专题按职业类型对体能的需求,分类设计体能锻炼方法,分为久坐型职业体能训练、久站型职业体能训练、经久高度注意力型职业体能训练、特定职业体能训练、乘务类职业体能训练五大类。对于《课标》要求的专项体能,为便于学生学练,本教材将其放在了拓展模块的各专项运动之中。</p>
<p class="block">第二部分“拓展模块”包括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水上类、冰雪类和新兴体育类七大运动系列,共包含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28个专项运动(其中新兴体育类运动的跆拳道、软式棒垒球、腰旗橄榄球需登录课程平台www.bnuic.com进行学练)。这既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开展常见运动项目的需要,结合地域、气候和少数民族地区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又引入大量新兴体育类运动以满足中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每项运动均包含体育中国、了解运动、学练技能、参与比赛、自主评价、专项体能等部分。其中,“体育中国”栏目介绍我国相关优势项目取得的成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突出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了解运动”介绍各项运动的背景、特点、作用。“学练技能”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将各项运动的技战术学练按照难度、复杂度划分成进阶性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设计了由简到繁的单项技战术学练、组合技能练习。“参与比赛”“自主评价”“专项体能”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师生的需求,结合时下信息化教与学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性内容,需要师生登录课程平台进行了解、学练、比赛与测评。</p>
<p class="block">本教材已有十余年的出版、发行及使用经验的积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本次修订更加凸显贯彻落实国家新政策、新精神,突出新时代、新特征,把握《课标》的新要求、新方向,结合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与运动喜好,注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服务于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努力打造富有科学性、适切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教材:科学性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系统设计、富有逻辑、合理衔接;适切性主要体现为内容选择以学生为本、对标《课标》、切合实际;创新性主要体现为结构形式整体建构、科技赋能、主线鲜明;引领性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开放多元、凸显前沿,为中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保质、增效。</p>
<p class="block">本教材还配有教师用书、教案集等。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体现“以人为本”,合理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组织模式;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各年级之间内容的衔接性。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最好能够先预习,尤其是基础模块“健康教育”单元各专题内容,通过预习形成初步认知,再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加深理解,便于真正地在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体育精神等方面得到巩固与发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健康。关于体能发展、拓展模块的学习,除了课堂上认真学练外,还要在课外以及校外勤练,养成运动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比赛,为将来从事各类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block">本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担任主编。基础模块由潘建芬、宁英红、张凯、李春雷、徐国强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单元:专题一,毛振明、张凯、徐国强;专题二,于素梅、宁英红;专题三,张凯、于素梅;专题四,宁英红、潘建芬;专题五,宁英红、潘建芬、查萍;专题六,杨笛、吕国栋、黎林飞;专题七,宁英红、王辉、单杜新;专题八,宁英红、叶玲、温君慧;专题九,张凯、毛振明。第二单元:专题一,蒋晓丹、李春雷;专题二,蒋晓丹、林修财。拓展模块由潘建芬、张军、苏祝捷、陈钦梳、张繁、白敬锋、梁凤波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三单元:项目一,李江泰;项目二,盖清华;项目三,俞文东;项目四,梁凤波;项目五,白敬锋;项目六,张浩、耿珺杰。第四单元:项目一,闫泽钧、潘建芬;项目二、项目三,陈钦梳、郑翔。第五单元:项目一,张繁、张世斌;项目二,张繁、魏旭波、关朝阳、张卓;项目三,顾雪兰、韩沫;项目四,廖力坚。第六单元:项目一,韩金明;项目二,郭文革、于素梅;项目三、项目四,苏祝捷、陆卓莉。第七单元:项目一,张军、毛振明;项目二,张军。第八单元:项目一,王耀东、王金英;项目二,王耀东。第九单元:项目一,李波;项目二,苏祝捷、陆卓莉;项目三,邓军文;项目四,邓军文、韦明志。供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学练的项目:跆拳道,王玉中;软式棒垒球,崔兰芹;腰旗橄榄球,王骁。本教材拓展模块的绘图由先帷帷完成。毛振明、于素梅负责全书体例、框架设计,毛振明负责初稿统稿,于素梅负责后续修订统稿、定稿。</p>
<p class="block">本教材的编写还得到了张鹏、龚真观、欧阳东南、陈建勤、鹿腾燕、左明慧、庞见维、李发、刘璋、马建、冯泽凯、余立、马杰、田静、张跃宗、王春梅、余晓辉、陆杨、邹杰、张雨溪、贾雪莹、宗绍娟等一线体育教师及教研员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block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p>
<p class="block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
<p class="block1">于素梅</p>
</div>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