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
|
<div class="chapter" num="6">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coverImgBg05">
|
<p>
|
<img class="rwmb-1" alt="" src="../../images/tb.png" /><span
|
class="zt-ht"
|
>学习目标</span
|
>
|
</p>
|
<div class="bk">
|
<p><b>知识目标</b></p>
|
<p>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和指导原则。</p>
|
<p>2.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p>
|
<p>3.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教材和教法。</p>
|
<p><b>能力目标</b></p>
|
<p>
|
1.学会评析数学活动方案和所观摩的数学活动,发现优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
</p>
|
<p>
|
2.学会独立设计和组织各种幼儿园数学活动(包括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游戏活动和数学区域活动等)。
|
</p>
|
<p>3.能够对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说课。</p>
|
<p><b>素养目标</b></p>
|
<p>
|
1.有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
</p>
|
<p>
|
2.主动深入研究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关注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趋势。
|
</p>
|
<p>3.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有新时代幼儿教师的高度责任感。</p>
|
</div>
|
<p>
|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教育。本单元既研究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又研究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法课程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研究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教育,探索幼儿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数学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2 id="b024">
|
<span class="h2-zt">第一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幼儿数学教育概述</span>
|
</h2>
|
<p>
|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使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各种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数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考虑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并在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并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
</p>
|
<h3 id="c088"><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h3>
|
<h4 id="d172">(一)有助于幼儿日常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h4>
|
<p>
|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每样物体都表现为有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幼儿在认识周围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幼儿数学教育能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它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
</p>
|
<h4 id="d173">(二)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h4>
|
<p>
|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广泛应用性等特点,幼儿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对感知到的数学材料、所出现的数学关系进行充分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幼儿数学教育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幼儿思维发展的需要。
|
</p>
|
<h4 id="d174">(三)有助于幼儿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h4>
|
<p>
|
数学是普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幼儿入学前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将有利于他们顺利地在小学学习数学,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并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幼儿数学教育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儿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
</p>
|
<h3 id="c089"><span class="h3-zt">二</span>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h3>
|
<h4 id="d175">(一)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h4>
|
<p>
|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它就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中广为接受的观点了。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幼儿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常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步把动作内化,呈现于头脑中。幼儿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提高后,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
</p>
|
<h4 id="d176">
|
(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
</h4>
|
<p>
|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但是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恰恰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从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中获得。可以说,幼儿在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相反,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
|
</p>
|
<h4 id="d177">(三)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语言的参与</h4>
|
<p>
|
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重要。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时所伴随的语言表达,能够对他们的动作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
|
</p>
|
<h4 id="d178">(四)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运用活动</h4>
|
<p>
|
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方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策略,并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机会练习和应用。
|
</p>
|
<h3 id="c090"><span class="h3-zt">三</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指导原则</h3>
|
<h4 id="d179">(一)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h4>
|
<p>
|
现实生活是幼儿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和数学有关。幼儿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学问题来解决,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幼儿数学教育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学习内容,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
</p>
|
<h4 id="d180">(二)立足于幼儿的思维训练</h4>
|
<p>
|
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也是幼儿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立足于幼儿的思维训练,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应指向幼儿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的思维训练。在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时,只有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他们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
</p>
|
<h4 id="d181">(三)重视幼儿的操作与探索</h4>
|
<p>
|
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数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事实上,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并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获得发展,而必须依赖他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
</p>
|
<h4 id="d182">(四)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h4>
|
<p>
|
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表现得尤其明显,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
|
</p>
|
<h2 id="b025">
|
<span class="h2-zt">第二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span>
|
</h2>
|
<p>
|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和准则。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才有可能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才能依据目标评价数学教育的效果。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将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依据。
|
</p>
|
<h3 id="c091"><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h3>
|
<p>
|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现代社会需求和数学学科特点三个依据制定出来的。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一般来说,目标层次越高,其抽象概括性也越高,可操作性则越低;而目标层次越低,其抽象概括性也越低,可操作性则越高。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183">(一)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h4>
|
<p>
|
根据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
</p>
|
<p>
|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
</p>
|
<p>
|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
|
</p>
|
<p>
|
(3)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
</p>
|
<p>
|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
</p>
|
<h4 id="d184">(二)幼儿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h4>
|
<h5 id="e127">1.小班(3~4岁)</h5>
|
<p>(1)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p>
|
<p>
|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进行数量4以内的排序,并能按范例有规律地排列物体。
|
</p>
|
<p>(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p>
|
<p>(4)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p>
|
<p>
|
(5)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
</p>
|
<p>(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p>
|
<p>(7)能区分上下的空间方位,认识早、晚等时间概念。</p>
|
<p>
|
(8)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并会用语言说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
</p>
|
<h5 id="e128">2.中班(4~5岁)</h5>
|
<p>(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p>
|
<p>(2)认识10以内的序数,会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位置。</p>
|
<p>
|
(3)学会不受物体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
</p>
|
<p>(4)能比较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5)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p>
|
<p>
|
(6)能按物体量的差异(高矮、粗细)进行数量7以内的排序,并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
|
</p>
|
<p>(7)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p>
|
<p>(8)能区分前后的空间方位,认识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p>
|
<p>
|
(9)会自己选择小组活动内容,能专心和按规则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记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及结果。
|
</p>
|
<h5 id="e129">3.大班(5~6岁)</h5>
|
<p>(1)认识10以内的单数、双数、相邻数等。</p>
|
<p>
|
(2)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理解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互补关系。
|
</p>
|
<p>
|
(3)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减互逆关系。
|
</p>
|
<p>(4)能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进行分类,学会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p>
|
<p>
|
(5)能按物体量差异和数量差异进行数量10以内的排序,能按规律排列物体,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
</p>
|
<p>(6)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p>
|
<p>(7)学会等分实物和图形,学会自然测量。</p>
|
<p>(8)能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认识时钟、星期等时间概念。</p>
|
<p>
|
(9)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有条理地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并按规则进行活动。能用适当的方式记录、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能运用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
</p>
|
<h4 id="d185">(三)幼儿数学教育的活动目标</h4>
|
<p>
|
幼儿数学教育的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都必须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活动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并得到真正的实现。活动目标的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活动目标在内容上一般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在确立活动目标时,大多是从幼儿获取哪些数学经验这一角度出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发,同时也应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能力、兴趣、情感、态度、社会性行为等的发展提出相关目标。
|
</p>
|
<p>
|
<img class="rwmb-1" alt="" src="../../images/tb-9.png" /><span
|
class="zt-ht"
|
>延伸阅读</span
|
>
|
</p>
|
<p class="center"><b>《指南》关于数学教育的目标</b></p>
|
<p class="block">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
|
<img class="img-0" alt="" src="../../images/0151-1.jpg" />
|
</p>
|
<p class="block">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
|
<img class="img-0" alt="" src="../../images/0151-2.jpg" />
|
</p>
|
<p class="block">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
|
<img class="img-0" alt="" src="../../images/0151-3.jpg" />
|
</p>
|
<h3 id="c092"><span class="h3-zt">二</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h3>
|
<p>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7)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186">(一)集合</h4>
|
<p>
|
包括感知集合、分类和对应。感知集合包括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并初步感知集合间的并集、差集及包含关系。分类是指把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对应是指把两个集合的元素一个对一个进行对应摆放,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与不等。
|
</p>
|
<h4 id="d187">(二)10以内的数概念</h4>
|
<p>
|
包括10以内的基数、序数、数的组成、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认识基数,能用计数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总数;认识序数,能用自然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感知和体验一个数和由它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互补关系;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
</p>
|
<h4 id="d188">(三)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h4>
|
<p>
|
包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解答和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
|
</p>
|
<h4 id="d189">(四)几何形体</h4>
|
<p>
|
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和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
</p>
|
<h4 id="d190">(五)量</h4>
|
<p>
|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测量的一种特征或属性,即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远近等都叫作量。量有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例如,小班有多少个孩子,操场有多少棵树等是不连续量;这个孩子有多高,桌子有多长等是连续量。
|
</p>
|
<p>
|
认识量要求幼儿能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远近等量的差异;能按照量的差异排列物体;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理解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
</p>
|
<h4 id="d191">(六)空间</h4>
|
<p>
|
分辨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空间方位;辨别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运动方向。
|
</p>
|
<h4 id="d192">(七)时间</h4>
|
<p>
|
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认识星期,知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8)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道一个星期中七天的名称和顺序;认识时钟,知道其用途,了解钟面结构,会看整点和半点。
|
</p>
|
<h2 id="b026">
|
<span class="h2-zt">第三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span>
|
</h2>
|
<p>
|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组织方式。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是完成数学教育计划所使用的工作方法,教育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幼儿学的方法,教法和学法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当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后,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选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
</p>
|
<h3 id="c093"><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h3>
|
<p>
|
幼儿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均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
</p>
|
<h4 id="d193">(一)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h4>
|
<p>
|
数学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的数学活动。它的特点是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而不是偶发和随机的;内容是专门指向数学,而不是综合的;并运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面向全体幼儿进行的一种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
</p>
|
<h4 id="d194">(二)其他领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h4>
|
<p>
|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是互相联系和渗透的。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学科教育活动(如健康、社会、语言、艺术、自然科学等)都与数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其他学科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能够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能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更为生动和有效,因此,其他领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也是必要的途径。
|
</p>
|
<h4 id="d195">(三)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h4>
|
<p>
|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常常涉及大量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知识。幼儿参加游戏,不仅愉快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同时也感受着其中的数、量、形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可以渗透到“建筑游戏”“角色游戏”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4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49)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体育游戏”“玩沙玩水游戏”“区角活动”等活动中进行,其中,要特别重视数学区角活动。
|
</p>
|
<p>
|
数学区角活动是指由教师在教室及周边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数学环境,投放一些供幼儿选择的数学学具、玩具,让他们自由、自愿地选择材料来操作摆弄,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发现探索,使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
</p>
|
<h4 id="d196">(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h4>
|
<p>
|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感知到数学的存在、数学的美丽和数学的用途。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
</p>
|
<h3 id="c094"><span class="h3-zt">二</span>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h3>
|
<p>
|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
</p>
|
<h4 id="d197">(一)操作法</h4>
|
<p>
|
操作法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探索学习,获得数学经验、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园各个年龄班、各项内容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操作法可以和其他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从而取得教学方法的最大效益。
|
</p>
|
<p>运用操作法应强调以下几点。</p>
|
<h5 id="e130">1.要明确操作目的</h5>
|
<p>
|
操作法之所以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首要方法,主要在于当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这种思维上的探索活动是操作法的精髓,成人不应该忽视这一点。教师在让幼儿运用操作学习时,要明确操作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水平,尽量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思考,探索新的知识。
|
</p>
|
<h5 id="e131">2.要创设操作条件</h5>
|
<p>
|
首先,要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份操作材料,或者发动幼儿自己动手准备一些简单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的材料。其次,必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操作场地。最后,要保证幼儿有足够操作探索的时间。
|
</p>
|
<h5 id="e132">3.要说明操作规则</h5>
|
<p>
|
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先向他们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缺乏操作经验、不会使用新材料的幼儿,教师要先通过适当讲解,交代具体的要求和方法,然后才让幼儿动手操作。
|
</p>
|
<h5 id="e133">4.要观察和指导幼儿操作</h5>
|
<p>
|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向全体或个别幼儿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还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
</p>
|
<h5 id="e134">5.要交流、评价操作结果</h5>
|
<p>
|
在幼儿操作完成后,可以请幼儿交流、展示他们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小结,以达到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
</p>
|
<h5 id="e135">6.要体现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h5>
|
<p>
|
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在同一年龄班,也可以安排不同水平的小组活动,以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
|
</p>
|
<h4 id="d198">(二)比较法</h4>
|
<p>
|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幼儿数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幼儿数学教育的各个内容和各个年龄班中。
|
</p>
|
<p>
|
比较法按照物体排列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
|
</p>
|
<p>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个对一个进行比较,具体分三种方式。</p>
|
<p>
|
重叠式:把一个(组)物体重叠在另一个(组)物体上,形成两个(组)物体一个对一个的对应关系,从而进行比较。
|
</p>
|
<p>
|
并放式:把一个(组)物体并放在另一个(组)物体的下面,形成两个(组)物体一个对一个的对应关系,从而进行比较。
|
</p>
|
<p>
|
连线式:将图片上画的物体和有关的物体、形状或数字等,用线连接起来进行比较。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非对应比较也可以分为三种方式。</p>
|
<p>单排比较:将物体摆成一排或一行进行比较。</p>
|
<p>双排比较:将物体摆成双排进行比较。</p>
|
<p>不规则排列的比较:将物体没有规则地摆放,进行比较。</p>
|
<h4 id="d199">(三)游戏法</h4>
|
<p>
|
游戏法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游戏法是幼儿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
</p>
|
<p>
|
运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规则游戏,包括操作性数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情节性数学游戏、运动性数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等游戏类型。
|
</p>
|
<h4 id="d200">(四)启发探索法</h4>
|
<p>
|
启发探索法也称引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启发探索法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幼儿学会学习。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知识,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精神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p>
|
<p>
|
运用启发探索法时,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提问,所提问题要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能引导幼儿探索的方向。另外,启发探索法常常与操作法结合进行,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
|
</p>
|
<h4 id="d201">(五)讲解演示法</h4>
|
<p>
|
讲解演示法就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语言讲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方法。讲解演示法一般是边讲解边演示,它是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
</p>
|
<p>
|
运用讲解演示法时,讲解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准确、通俗易懂,并突出重点。演示的直观教具应是幼儿熟悉的物体,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
</p>
|
<h4 id="d202">(六)寻找法</h4>
|
<p>
|
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寻找法也是数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寻找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察力、注意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p>
|
<p>
|
寻找法的使用包括三种具体形式:第一,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第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第三,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
</p>
|
<h2 id="b027">
|
<span class="h2-zt">第四课</span
|
><span class="h2-zt1">感知集合</span>
|
</h2>
|
<p>
|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整个数学都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感知集合的教育,既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也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学习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因此,感知集合的教育,不仅应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应贯穿于整个幼儿期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
</p>
|
<p>
|
对幼儿进行感知集合的教育,强调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渗透集合的思想,目的是为幼儿正式学习计数和掌握初步数概念等做好准备,不是要求幼儿掌握关于集合的名词和术语,而是在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实际的感知和体验。
|
</p>
|
<h3 id="c095"><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特点</h3>
|
<p>
|
幼儿集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经历一个由泛化笼统到精确的漫长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p>
|
<h4 id="d203">(一)笼统感知阶段</h4>
|
<p>
|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2~3岁的幼儿可产生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即对元素模糊的泛化的知觉。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精确地说出一组物体的数量,只能大致地辨别它们的“多”“少”,幼儿也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
|
</p>
|
<h4 id="d204">(二)初步感知阶段</h4>
|
<p>
|
3~4岁的幼儿已逐步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他们开始能够感知集合中元素的数量,也能运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确定两个集合之间元素数量的相等与不等,并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但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处于一种感知有限集合的前段,能感知的仅限于小数量的集合。
|
</p>
|
<h4 id="d205">(三)准确感知阶段</h4>
|
<p>
|
4~5岁的幼儿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感知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不仅如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此,这一阶段的幼儿已能发现集合中包含着的子集,看到整体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但此时他们的思维还不具备可逆性,一旦将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头脑里就不再保持整体。此时他们对整体与部分之间、集合与子集之间的类包含关系还是很模糊的,只能说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
</p>
|
<h4 id="d206">(四)多角度感知阶段</h4>
|
<p>
|
5~6岁的幼儿对集合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这时他们能发现同一个物体往往具有不止一种的属性。他们不仅能按物体的外部或内部属性正确地给物体分类,甚至还能把物体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说明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把一个集合按照不同的特征分成子集,对集合与子集之间的包含关系的理解有所增强。
|
</p>
|
<h3 id="c096"><span class="h3-zt">二</span>学习分类</h3>
|
<p>
|
分类就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分类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各个年龄班共有的数学教育内容。
|
</p>
|
<h4 id="d207">(一)幼儿常用的分类形式</h4>
|
<h5 id="e136">1.按对象特征区分的内容</h5>
|
<p>(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p>
|
<p>(2)按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分类。</p>
|
<p>(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p>
|
<p>(4)按物体的功能和用途分类。</p>
|
<p>(5)按物体的材料性质分类。</p>
|
<p>(6)按物体的数量多少分类。</p>
|
<p>(7)按物体之间的联系分类。</p>
|
<h5 id="e137">2.按思维层次区分的内容</h5>
|
<p>(1)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p>
|
<p>(2)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p>
|
<p>(3)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p>
|
<p>(4)对物体进行层级分类。</p>
|
<h4 id="d208">(二)学习分类的目标</h4>
|
<h5 id="e138">1.小班</h5>
|
<p>(1)学会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2)初步学会运用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标记。</p>
|
<h5 id="e139">2.中班</h5>
|
<p>(1)学会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p>
|
<p>(2)初步学会对物体进行多角度分类。</p>
|
<p>(3)学会运用分类标记。</p>
|
<h5 id="e140">3.大班</h5>
|
<p>(1)学会对物体进行多角度分类。</p>
|
<p>(2)能对物体进行层级分类,初步理解类包含关系。</p>
|
<p>(3)能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进行自由分类并做标记。</p>
|
<h4 id="d209">(三)学习分类的方法</h4>
|
<h5 id="e141">1.操作</h5>
|
<p>
|
操作是幼儿学习分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分类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尽可能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要求操作材料进行分类。至于活动方式既可以在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来进行。
|
</p>
|
<h5 id="e142">2.游戏</h5>
|
<p>
|
游戏对幼儿学习分类也是十分有效的。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分类,可以激发幼儿对分类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幼儿迅速、敏捷的分类能力。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游戏是他们最自然、最喜欢的活动,如“小动物找家”“帮片片回家”等游戏。
|
</p>
|
<h3 id="c097"><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1”和“许多”</h3>
|
<p>
|
“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许多”是一个笼统的词汇,它表示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在小班幼儿学数前,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可以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感知元素的分化过程,为幼儿正确学习逐一计数和认识10以内的数奠定基础。
|
</p>
|
<h4 id="d210">(一)认识“1”和“许多”的目标</h4>
|
<p>(1)能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p>
|
<p>
|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
</p>
|
<p>(3)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1”和“许多”等词汇。</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211">(二)认识“1”和“许多”的方法</h4>
|
<h5 id="e143">1.各种感官感知</h5>
|
<p>让幼儿的各种感官直接参与活动,这是数学教育中一种较常见的方法。</p>
|
<p>
|
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感知通道,来观察、体验和区分“1”和“许多”,通过开展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跳一跳等活动,让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感知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从而理解“1”和“许多”都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同时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
</p>
|
<h5 id="e144">2.分合操作</h5>
|
<p>
|
在幼儿学会区别“1”和“许多”的基础上,可以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把“许多”的物体分成“1个、1个……”,再把“1个、1个……”的物体合成“许多”,使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
</p>
|
<h5 id="e145">3.寻找活动</h5>
|
<p>
|
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许多个,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寻找活动,既增强幼儿的活动乐趣,也提高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
</p>
|
<h3 id="c098">
|
<span class="h3-zt">四</span>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等
|
</h3>
|
<p>
|
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等,就是教幼儿学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对应比较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确定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这是不用数而进行的数量比较活动,是小班幼儿学习计数和理解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准备。
|
</p>
|
<h4 id="d212">(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的目标</h4>
|
<p>(1)学会将两组物体一个对一个地进行对应摆放。</p>
|
<p>(2)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p>
|
<p>(3)能运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p>
|
<h4 id="d213">(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等的方法</h4>
|
<h5 id="e146">1.重叠法</h5>
|
<p>
|
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一个对一个地重叠在前一组物体的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
</p>
|
<h5 id="e147">2.并放法</h5>
|
<p>
|
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一个对一个地并排放在这组物体的旁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class="notIndent">边,比较这两组物体的数量。</p>
|
<h5 id="e148">3.连线法</h5>
|
<p>
|
将两组物体用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幼儿的个别操作活动中,尤其是在书面材料的操作中。
|
</p>
|
<h2 id="b028">
|
<span class="h2-zt">第五课</span
|
><span class="h2-zt1">认识10以内数概念</span>
|
</h2>
|
<p>
|
数概念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也是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首先要接触的问题之一。幼儿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经历感知物体,产生数的表象,最后形成抽象的数概念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计数能力的发展、数序概念的发展和认识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
|
</p>
|
<h3 id="c099"><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h3>
|
<p>
|
计数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不遗漏、不重复的情况下,数到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数就是计数的结果,也就是总数。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它贯穿于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过程经历: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掌握数的守恒四个阶段。
|
</p>
|
<h4 id="d214">(一)口头数数</h4>
|
<p>
|
2~3岁的幼儿,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个别数词(如1,2,…),并能凭机械记忆,按顺序背诵自然数的名称,但大多是像背儿歌似的背诵这些数字,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并没有形成一个数词与一个实物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们还不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p>
|
<h4 id="d215">(二)按物点数</h4>
|
<p>
|
按物点数要求幼儿将数词与实物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做到手口一致地点数。3~4岁的幼儿在按物点数时,经常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或者漏数、重复数。
|
</p>
|
<h4 id="d216">(三)说出总数</h4>
|
<p>
|
幼儿从按物点数到说出总数,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3~4岁的幼儿有的虽然能够正确点数实物,但是常常不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只是随意地说出一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7)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个数。幼儿能说出总数,意味着他们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所对应的数词就代表实物的总数。能够说出总数,这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
|
</p>
|
<h4 id="d217">(四)掌握数的守恒</h4>
|
<p>
|
数的守恒是指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幼儿掌握数的守恒,是指幼儿能不受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即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幼儿早期的计数能力还不稳定,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物体的外部特征、物体的排列形式等都会对幼儿的计数活动产生影响。
|
</p>
|
<p>
|
从以上计数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幼儿的计数活动经历了三种水平:一是死记硬背式的计数,幼儿的计数活动是死记型的学习,不懂得把数词与被数物体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理性的计数,幼儿能把数词与集合中的物体一一对应,但易受物体排列形式或外部特征的影响。三是持久等价的计数(数的守恒),幼儿能排除物体外部特征或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物体的数目。
|
</p>
|
<h3 id="c100"><span class="h3-zt">二</span>幼儿数概念形成的标志</h3>
|
<p>
|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连续而有序的发展过程。简单来说,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有三个标志。
|
</p>
|
<h4 id="d218">(一)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h4>
|
<p>
|
数的实际意义包括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要让幼儿知道:自然数不仅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物体的次序。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是形成数概念的核心。
|
</p>
|
<h4 id="d219">(二)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h4>
|
<p>
|
自然数的顺序,也称数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自然数列中,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这也是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
|
</p>
|
<h4 id="d220">(三)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h4>
|
<p>
|
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又可以合成一个数。掌握数的组成,可以使幼儿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8)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h3 id="c101"><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10以内基数</h3>
|
<p>
|
基数是表示物体数量多少的自然数。认识10以内基数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这项内容的学习从小班开始,贯穿于各个年龄班。
|
</p>
|
<h4 id="d221">(一)认识10以内基数的目标</h4>
|
<h5 id="e149">1.小班</h5>
|
<p>(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p>
|
<p>(2)能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物体的数量。</p>
|
<p>(3)能按要求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p>
|
<h5 id="e150">2.中班</h5>
|
<p>(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p>
|
<p>(2)能用各种感官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p>
|
<p>(3)学会按物取数、按数取物。</p>
|
<p>(4)能比较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理解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p>
|
<p>
|
(5)能不受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
</p>
|
<h5 id="e151">3.大班</h5>
|
<p>(1)能熟练地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p>
|
<p>(2)掌握10以内的倒数、接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p>
|
<p>(3)能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p>
|
<p>(4)会按群计数,两个两个地数。</p>
|
<h4 id="d222">(二)认识10以内基数的方法</h4>
|
<p>
|
认识10以内基数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计数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基数意义,获得初步的数守恒观念。
|
</p>
|
<h5 id="e152">1.学习按物点数</h5>
|
<p>
|
按物点数就是用数词去清点物体的数量,将数词与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对应起来,并知道数词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按物点数是幼儿计数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幼儿认识数的实际意义的基础。
|
</p>
|
<p>
|
小班幼儿刚开始学习点数时,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情况,教师要做示范,把要数的物体排成一排,教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点一个物体说一个数词。为防止幼儿出现顺口溜的现象,还可以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一个数词。教师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要用手指围绕所数过的物体画个圈,对最后一个数词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5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59)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提高声音或延长声音,以突出总数,使幼儿理解总数的含义。以后每次点数完了,都要问幼儿:“一共有几个?”
|
</p>
|
<p>
|
教师示范后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多种方式的点数练习,并说出总数。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数多种多样的实物,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一个数可以代表相同数量的任何物体的个数。
|
</p>
|
<p>
|
中班幼儿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按物点数的方法后,可以教幼儿不用手而用眼睛点数物体的个数。虽然刚开始有困难,但可以教幼儿用点头动作帮助他们用眼睛点数。大班可以进一步教幼儿学会默数(或心数),即数数时不说出数。幼儿从用手点数到用眼睛点数,从大声数到小声数,最后到不出声的默数,标志着他们计数能力的逐步提高。
|
</p>
|
<p>
|
另外,中、大班幼儿在学会逐一点数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学习按群计数,具体来说,即学习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数。
|
</p>
|
<h5 id="e153">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计数</h5>
|
<p>
|
运用各种感官计数主要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可以开展“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跳一跳”等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加深幼儿对数意义的理解,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各种感官的协调发展。
|
</p>
|
<p>
|
运用各种感官计数,除了单独运用一种感官,还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感官。
|
</p>
|
<h5 id="e154">3.学习比较相邻两个数(包括理解数的形成)</h5>
|
<p>
|
数的形成是指一个数添上1形成后面的一个新数。教幼儿比较相邻两个数时,可以用对应比较的方法,将两组相同数量的物体一一对应地摆放,让幼儿数数确认一样多后,在其中的一组物体上增加一个,再让幼儿数数变成了几个,这样使幼儿在直观的条件下,看到一个新的数是由原来的数添上1形成的,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幼儿认识到:2个添上1个是3个,从而理解数的形成。接着再让幼儿比较出两组物体的多少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通过比较使幼儿认识到:2个比3个少1个,2比3小1;3个比2个多1个,3比2大1。
|
</p>
|
<h5 id="e155">4.学习按物取数、按数取物</h5>
|
<p>
|
按物取数是指教师出示一定数量的物体,要求幼儿取出(找出)相应的数字。按数取物是指教师出示数字或口头说出数词,要求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这种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数,又从抽象的数到具体实物的双向活动,能使幼儿在数字与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class="notIndent">实物数量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对应关系。</p>
|
<h5 id="e156">5.理解数的守恒</h5>
|
<p>
|
理解数的守恒,主要是教幼儿学会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或排列形式等的干扰,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教幼儿学习数的守恒,关键在于材料的提供,可以在提供的材料中设置各种大小、颜色、形状或排列形式的干扰,让幼儿能排除干扰正确数数,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提供各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物体让幼儿数。第二,提供各种不同排列的物体让幼儿数。
|
</p>
|
<h5 id="e157">6.学习倒数和接数</h5>
|
<p>
|
倒数是指按照与自然数列的顺序相反的方向数数。倒数可以使幼儿从相反的方向掌握自然数的顺序,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接数指的是从10
|
以内任何一个数顺(或倒)接数到10
|
(或1)。教幼儿倒数和接数,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及其大小关系。其具体方法如下。
|
</p>
|
<p>(1)借助讲解演示,理解顺数和倒数的含义。</p>
|
<p>
|
教师结合教具演示,把物体按照1~5(或1~10)的顺序从左到右竖着排成5列(或10列),并在下面配上数字,让幼儿从1~5(或1~10)的顺数,再从5~1(或10~1)的倒数,先数物体再数数字,使幼儿看到:顺数时,一排比一排多一个;倒数时,一排比一排少一个。并进一步理解:顺数时,一个数比一个数大1;倒数时,一个数比一个数小1。
|
</p>
|
<p>(2)游戏练习。</p>
|
<p>可以通过卡片游戏、口头游戏、拍手游戏等练习数数。</p>
|
<h3 id="c102"><span class="h3-zt">四</span>认识10以内序数</h3>
|
<p>
|
序数是表示物体的次序的自然数。认识序数要以基数为基础,因此一般安排在学习基数以后进行,一般选择在中班。
|
</p>
|
<h4 id="d223">(一)认识10以内序数的目标</h4>
|
<p>(1)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会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p>
|
<p>(2)能用序数词表达物体的排列顺序。</p>
|
<h4 id="d224">(二)认识10以内序数的方法</h4>
|
<h5 id="e158">1.借助讲解演示,理解序数的含义</h5>
|
<p>
|
教师出示直观教具(如动物卡片),把物体排成一排,先让幼儿数数有几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只,然后教幼儿用数数的方法去数,数到几就是排“第几”,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要反复提问:“某某排第几?”或“排第几个的是谁?”
|
</p>
|
<p>在指导幼儿学习序数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p>
|
<p>第一,提供的教具要有多种排列方式。</p>
|
<p>第二,要让幼儿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p>
|
<p>第三,基数和序数结合起来练习,帮助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的不同。</p>
|
<h5 id="e159">2.操作和游戏练习</h5>
|
<p>
|
可以让幼儿自己排列物体并说出物体的排列位置;可以让幼儿制作有顺序特征的物体(如楼房、火车等);可以组织幼儿玩排队游戏,然后通过报数说出自己的排列位置等。
|
</p>
|
<h5 id="e160">3.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练习</h5>
|
<p>
|
在其他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序数知识,可以进一步巩固幼儿序数概念,也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p>
|
<h3 id="c103"><span class="h3-zt">五</span>认识10以内数的相邻数</h3>
|
<h4 id="d225">(一)认识10以内数的相邻数的目标</h4>
|
<p>
|
知道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即知道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
|
</p>
|
<h4 id="d226">(二)认识10以内数的相邻数的方法</h4>
|
<h5 id="e161">1.借助讲解演示,理解相邻数的含义</h5>
|
<p>
|
教师出示三组物体,按照由少到多的顺序从左到右竖着排成三列,并在下面配上数字,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比较时,要以中间一组为中心,先与前面一组比较,再与后面一组比较,要比较出物体的数量关系和数字的大小关系,以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
</p>
|
<h5 id="e162">2.探索相邻数的规律</h5>
|
<p>
|
教幼儿认识10以内数的相邻数,不必从2~9的相邻数逐个进行讲解演示。教5以内数的相邻数进度要慢些,要多做讲解演示,让幼儿逐步认识相邻数的规律:一个数前面的相邻数比它小1,后面的相邻数比它大1。到6~10的相邻数时,可以让幼儿用类推法,运用相邻数的规律,举一反三,推断出相邻数的关系。
|
</p>
|
<h5 id="e163">3.游戏活动</h5>
|
<p>
|
可以通过卡片游戏、口头游戏等,开展一些 “找朋友”的游戏,巩固认识。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h3 id="c104"><span class="h3-zt">六</span>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h3>
|
<p>
|
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学习加减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
</p>
|
<h4 id="d227">(一)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目标</h4>
|
<p>
|
(1)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学会按顺序将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并将这两个部分数合为原来的数。
|
</p>
|
<p>
|
(2)知道总数比分成的两个部分数都大,分成的两个部分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
</p>
|
<p>(3)理解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互补关系。</p>
|
<h4 id="d228">(二)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方法</h4>
|
<h5 id="e164">1.分合操作</h5>
|
<p>
|
学习数的组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当的学具,让幼儿自己操作,并把操作结果用数字和分合符号记录下来,最后请幼儿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告诉大家。教师也可以把幼儿的记录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与幼儿一起进行评价总结。
|
</p>
|
<p>
|
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不同的分合方法,并教幼儿学会按顺序整理记录分合结果。
|
</p>
|
<p>
|
随着幼儿操作活动的深入,教师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讨论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每个数的分合方法各有几种,和这个数本身有什么关系?第二,怎样分合才能又快又准?
|
</p>
|
<h5 id="e165">2.探索数的组成规律</h5>
|
<p>
|
在幼儿理解数的组成含义,积累了较丰富的分合经验后,可以引导幼儿发现数的组成中两个重要的规律,即互换关系和互补关系。互换关系指的是一个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位置可以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指的是一个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一个数逐一增加,另一个数逐一减少,总数不变。
|
</p>
|
<p>
|
启发幼儿探索时,可以让幼儿从整理好的教具图和式子图中观察、发现两边的关系,教师再重点进行讲解说明。
|
</p>
|
<p>
|
幼儿掌握数组成的互换、互补规律后,可以让幼儿根据互换、互补规律进行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class="notIndent">推理,自主学习6,7,8,9,10各数的分合。</p>
|
<h5 id="e166">3.游戏活动</h5>
|
<p>可以通过卡片游戏、口头游戏等活动巩固知识。</p>
|
<h3 id="c105"><span class="h3-zt">七</span>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h3>
|
<p>
|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一种抽象符号,数字所表示的物体数量就是数的实际意义。通常用的数字有10个,即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教幼儿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不仅能提高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用抽象的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而且对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重要意义。
|
</p>
|
<h4 id="d229">(一)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目标</h4>
|
<p>(1)学会认读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p>
|
<p>
|
(2)学会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笔画顺序和书写格式。
|
</p>
|
<h4 id="d230">(二)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方法</h4>
|
<p>
|
认读阿拉伯数字在中班进行,最好结合认识10以内基数进行,既让幼儿认识了数字,又使幼儿知道了每个数字所代表的物体数量。
|
</p>
|
<h5 id="e167">1.借助多种教具,结合数数讲解数字的意义</h5>
|
<p>
|
例如,认识数字“3”,出示教具3个苹果、3个梨等,让幼儿数数说出总数,再出示“3”的数字,讲解说明可以用“3”来表示3个苹果、3个梨等。最后再引导幼儿联系周围事物,说说数字“3”还可以表示什么物体。
|
</p>
|
<h5 id="e168">2.用比喻法记住字形</h5>
|
<p>
|
当数字符号出示后,教师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与数字形象相比较。例如,“1”像小棒,“2”像鸭子等。这样有利于幼儿记住字形。
|
</p>
|
<h5 id="e169">3.用比较法区分形近数字</h5>
|
<p>
|
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不够完善,观察不仔细,对字形相近的数字容易混淆,因此,要重点对字形容易混淆的字做比较,以帮助幼儿正确识别。
|
</p>
|
<h5 id="e170">4.用游戏法体验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h5>
|
<p>
|
例如,“看物摆数”“连线游戏”“按数画物”等活动,让幼儿将抽象的数字与物体的数量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
</p>
|
<h4 id="d231">(三)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方法</h4>
|
<p>
|
书写阿拉伯数字在大班进行,幼儿书写数字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在学习数的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class="notIndent">组成时结合进行。</p>
|
<h5 id="e171">1.示范讲解</h5>
|
<p>
|
首先教师应以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示范,说明坐姿和拿笔的姿势。接着,教师应在黑板的日字格里边示范边讲解,讲清所写数字的字形特点和结构、数字在日字格的位置;讲清所写数字的笔顺,从何处起笔,向什么方向移动,何处转笔,何处落笔等。
|
</p>
|
<h5 id="e172">2.书写练习</h5>
|
<p>
|
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后,可以要求全体幼儿用右手食指在空中或在本子的范体字上,按数字的笔顺要求做书写练习,以熟悉笔顺和笔画。
|
</p>
|
<p>
|
书写练习后,也可以请1~2名幼儿在黑板的日字格里试写,让大家评议,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书写要领,然后再组织全体幼儿在作业本上练习。
|
</p>
|
<p>
|
在幼儿书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经常提醒幼儿书写的常规要求,并及时纠正幼儿书写中出现的差错。另外,幼儿练习书写以分散练习为宜,一次书写练习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书写水平。
|
</p>
|
<h2 id="b029">
|
<span class="h2-zt">第六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span>
|
</h2>
|
<p>
|
从集合的角度看,加法就是求两个没有共同元素的有限集合的并集的基数;减法就是求一个有限集合与它的子集的差集的基数。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数概念学习的提高和深入。因为数的组成是幼儿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数的分合实质上是一种概念水平上的数运算。认识数的组成,可以为幼儿学习加减积累感性经验。反过来,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
</p>
|
<h3 id="c106"><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h3>
|
<p>
|
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总的来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幼儿思维抽象性水平的逐渐发展。考查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
</p>
|
<h4 id="d232">(一)经历了三种运算水平或三个运算阶段</h4>
|
<h5 id="e173">1.动作水平的加减</h5>
|
<p>
|
动作水平的加减是指幼儿以实物或图片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取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走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这也是实物运算阶段。在这个实物加减阶段中,幼儿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材料,通过演示动作或具体的动手摆弄操作动作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
</p>
|
<h5 id="e174">2.表象水平的加减</h5>
|
<p>
|
表象水平的加减是指幼儿能够不借助于直观的动作,在头脑中依靠对形象化物体的再现、物体的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这也是表象运算阶段。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学前期幼儿加减学习的主要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口述应用题,它以表象为依托,帮助幼儿理解题意、数量关系和运算符号,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运算。
|
</p>
|
<h5 id="e175">3.抽象水平的加减</h5>
|
<p>
|
抽象水平的加减是指幼儿直接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加减运算。这也是符号运算阶段。这种直接运用符号进行口头或书面的加减运算能力是抽象水平的加减,也是最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
</p>
|
<h4 id="d233">(二)经历了两种运算方法</h4>
|
<h5 id="e176">1.逐一加减</h5>
|
<p>
|
逐一加减就是用计数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表现在加法上就是先将两组物体合并在一起,再逐一计数它们一共有多少,或者是以第一个加数的值为起点,再接着计数第二个加数的物体,直到数完为止。在减法上,则是先将要减去的物体拿走,再逐一计数剩下的有多少以求得数。
|
</p>
|
<h5 id="e177">2.按数群加减</h5>
|
<p>
|
按数群加减就是前面所述的依靠抽象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这时幼儿已能够把数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从而进行抽象的数群之间的加减运算。这是以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与分解为基础的,当幼儿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后才能逐步达到按数群加减的水平。
|
</p>
|
<p>
|
另外,在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过程中,还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幼儿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第二,幼儿学习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的问题比较难。第三,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
</p>
|
<h3 id="c107">
|
<span class="h3-zt">二</span>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目标
|
</h3>
|
<p>(1)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p>
|
<p>(2)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3)学会解答和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p>
|
<h3 id="c108">
|
<span class="h3-zt">三</span>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方法
|
</h3>
|
<p>
|
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具体包括学习实物运算、学习列式运算、认识零和得数是零的运算和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四个部分的内容,根据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教学。
|
</p>
|
<h4 id="d234">(一)学习实物运算</h4>
|
<p>
|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学习加减运算,不能从算式运算开始,而应该从实物运算开始,所以实物运算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最初阶段。一般在教5以内数的加减法时进行,教学中不出现加号、减号、等号,也不列算式,只是借助直观教具,通过口头应用题的形式,来讲解运算过程,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其方法如下。
|
</p>
|
<h5 id="e178">1.借助直观教具编讲口述应用题</h5>
|
<p>这种方法适合于初学者。其具体步骤如下。</p>
|
<p>(1)借助教具编出应用题。</p>
|
<p>
|
例如,“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我吃掉1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
</p>
|
<p>(2)借助教具讲解运算方法。</p>
|
<p>
|
例如,“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的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算?”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使幼儿从加法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看到两组物体合并的过程,又看到合并结果,从而理解加法含义;也从减法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看到从一组物体中取走一部分的过程和取走的结果,从而理解减法的含义。
|
</p>
|
<p>
|
在借助直观教具编讲口述应用题时,教师应该编出各种题目,让幼儿逐步理解:“飞来了”“送来了”“开来了”等都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飞走了”“游走了”“送走了”等都是去掉的意思,用减法。
|
</p>
|
<h5 id="e179">2.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实物运算</h5>
|
<p>
|
数的组成知识是加减运算的基础,教师应该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运用数的分合经验进行加减运算。例如,结合实物操作复习“2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是几只,2和1合起来是3,所以一共有3只小鸟。”“3可以分成1和2,去掉1还剩2,所以还剩下2个苹果。”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7)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235">(二)学习列式运算</h4>
|
<p>
|
在幼儿理解加减含义,掌握实物运算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学会列式运算。其方法如下。
|
</p>
|
<h5 id="e180">1.借助直观教具编讲口述应用题</h5>
|
<p>其具体步骤如下。</p>
|
<p>
|
首先,编出应用题。其次,讲解运算符号和算式。例如,在认识加法算式时,教师介绍:这道题是要把两个数合起来的意思,应该用加法算。加法里有个符号叫“加号”(出示+),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它放在两个数的中间,然后指着“2+1_3”让幼儿一起念“2+1是3”,再出示“=”,告诉幼儿:这是“等号”,念“等于”,放在得数的前面,表示两边一样多,并让幼儿完整读出“2加1等于3”的算式。在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结合算式,重点讲清符号的名称、意义、读法及在算式中的位置等问题。
|
</p>
|
<p>
|
在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及加减算式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用各种不同的应用题,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运算符号列出算式,巩固认识算式中每个符号及每个数代表的意思,并学会运算。
|
</p>
|
<h5 id="e181">2.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列式运算</h5>
|
<p>
|
在幼儿学习了数的组成后,可以引导幼儿把数的组成知识和加减法内容联系起来,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列式运算。例如,让幼儿根据分合式列出算式。
|
</p>
|
<h5 id="e182">3.探索加减运算中的规律</h5>
|
<p>
|
在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学会列式运算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减的互逆关系。
|
</p>
|
<p>
|
加法交换律指的是加号前后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得数不变。可以在幼儿用三个数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后,引导幼儿发现:两道算式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然后再引导幼儿根据加法交换律学会从一道算式推出另一道算式。
|
</p>
|
<p>
|
还可以在幼儿用三个数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后,引导幼儿对四道算式进行比较:四道算式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四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字都一样,就是位置不一样,而且两道是加法,两道是减法。然后再引导幼儿学会根据规律从一道算式推断出另外三道算式。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8)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h5 id="e183">4.运用多种形式练习列式运算</h5>
|
<p>
|
幼儿对抽象的符号运算还是有困难的,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常见的练习方式有:看物列式、看图列式、各种感官运算、游戏活动、操作活动等。
|
</p>
|
<h4 id="d236">(三)认识零和得数是零的运算</h4>
|
<p>
|
认识零和得数是零的运算,可以在幼儿学过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首先,教师编出一道得数是零的应用题,让幼儿根据前面学过的解题思路选择用减法运算,并列出算式,引出零的运算。教师出示“0”,讲解“0”的含义(可以表示没有),引导幼儿认识这个符号(像鸡蛋、鸭蛋)。接着,教师继续编制多道得数是零的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列出多道算式。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上面列出的多道算式,推断出一个结论: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等于零。最后,还可以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认识零的多种含义。说说在哪里看到过“0”字,那里的“0”能不能省掉。例如,门牌号10,这里的“0”是不能省的。
|
</p>
|
<h4 id="d237">(四)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h4>
|
<p>
|
在幼儿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可以教幼儿口头自编求和、求剩余的简单应用题。其具体方法如下。
|
</p>
|
<h5 id="e184">1.示范编题并讲解应用题的结构</h5>
|
<p>
|
幼儿在学习自编应用题时,常常因为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不好,表现出编题困难。例如,大多数幼儿不会提问题,或者直接给出答案,或者缺乏已知数,也有的幼儿编出的题目违反生活逻辑或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引导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的重点是帮助幼儿掌握应用题的结构。教师可以在示范编题后,引导幼儿说说:应用题说了些什么?找出应用题中有一件事、两个数、一个问题,从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
|
</p>
|
<h5 id="e185">2.多种方式练习编题</h5>
|
<p>
|
在幼儿理解应用题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让幼儿自己练习编题,常见的练习方式有:看物编题、看图编题、根据教师提供的算式或数字编题、自由编题等。
|
</p>
|
<h2 id="b030">
|
<span class="h2-zt">第七课</span><span class="h2-zt1">认识量</span>
|
</h2>
|
<p>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6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69)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不连续量是表示物体集合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幼儿初步认识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连续量,如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远近等。
|
</p>
|
<h3 id="c109"><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认识量的特点</h3>
|
<p>幼儿认识量的一般过程如下。</p>
|
<h4 id="d238">(一)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h4>
|
<p>
|
虽然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已逐渐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3~4岁的幼儿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明显差异的物体中区分出最大(最长)或最小(最短),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逐渐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感知和区分。
|
</p>
|
<h4 id="d239">(二)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h4>
|
<p>
|
虽然幼儿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关于物体大小和长短的不同经验,且能区分它们,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是笼统不精确的。例如,3~4岁的幼儿不能用正确的词汇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等特征,往往不加区别地把长的、粗的、厚的、高的、宽的物体都说成是大的,把短的、细的、薄的、矮的、窄的物体说成是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确性才逐渐提高。
|
</p>
|
<h4 id="d240">(三)从绝对到相对</h4>
|
<p>
|
物体的大小、长短只有在两个物体的比较中才能区分出来,量是相对的。但幼儿最初对量的认识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常常把大小、长短等特征看成是完全绝对的。例如,幼儿争论:“我的爸爸高”,认为他爸爸就是最高的。由此可见,幼儿对量的相对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当幼儿从两个物体的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更多物体的比较时,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
</p>
|
<h3 id="c110"><span class="h3-zt">二</span>认识量的目标</h3>
|
<h4 id="d241">(一)小班</h4>
|
<p>(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等特征。</p>
|
<p>(2)能按照物体量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p>
|
<h4 id="d242">(二)中班</h4>
|
<p>(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
(2)能按照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
|
</p>
|
<h4 id="d243">(三)大班</h4>
|
<p>(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p>
|
<p>
|
(2)能按照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理解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关系。
|
</p>
|
<p>(3)理解量的守恒。</p>
|
<p>(4)学会自然测量。</p>
|
<h3 id="c111"><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量的方法</h3>
|
<p>
|
认识量包括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和自然测量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
</p>
|
<h4 id="d244">(一)量的比较</h4>
|
<p>
|
量的比较就是引导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通过比较知道量的差异是比较而言的,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比较方法。量的比较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他内容都以量的比较为基础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学习量的比较。
|
</p>
|
<h5 id="e186">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比较物体的量</h5>
|
<p>
|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因此,教师应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提一提、掂一掂等活动进行感知和比较。
|
</p>
|
<h5 id="e187">2.运用重叠法或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h5>
|
<p>
|
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并放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并排放着进行比较。选用重叠法或并放法进行比较时,要根据物体材料和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
|
运用重叠法比较时,要注意把小的放在大的上面进行比较。运用并放法比较时,比长短要一头对齐横放比较,比高矮要在同一平面竖放比较,比厚薄要放在同一平面平放比较。
|
</p>
|
<h5 id="e188">3.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h5>
|
<p>
|
在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或记忆表象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
</p>
|
<h5 id="e189">4.运用游戏法认识物体的量</h5>
|
<p>
|
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识。例如,“反义词游戏”“看谁找得快”等。</p>
|
<h4 id="d245">(二)量的排序</h4>
|
<p>
|
排序就是将三个以上物体按照某种特征的差异或者一定的规律排列成序。排序的形式一般包含三种:第一,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例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等。第二,按照物体数量的多少排序。例如,按照数量由少到多或由多到少,按照数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第三,按照特定规律排序。例如,男女间隔排列。这些排序形式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学习。
|
</p>
|
<h5 id="e190">1.示范讲解</h5>
|
<p>
|
运用于幼儿开始学习排序时,教师先示范,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排序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先找两端再逐一排中间的步骤为幼儿做出示范,也可以采用先排中间再排两边的方法。对于排序活动中的重难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如按长短排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
|
</p>
|
<h5 id="e191">2.动手操作</h5>
|
<p>
|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按范例或成人的口头指示自己完成排序任务。
|
</p>
|
<h5 id="e192">3.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h5>
|
<p>
|
在幼儿学会排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讨论,发现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
</p>
|
<p>
|
排序中的双重性,指的是按顺序排列的物体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
</p>
|
<p>
|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i>A</i>><i>B</i>,<i>B</i>><i>C</i>,那么<i>A</i>><i>C</i>,在比较过程中,<i>A</i>和<i>C</i>没有直接比较,而是通过<i>B</i>这个中介将关系传递(推理)过去。
|
</p>
|
<p>
|
在排序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小数量排序到大数量排序。排序最小的数量是3个,可以从3个物体的排序开始,再逐渐增加物体的数量。第二,从按量的差异排序到按数量排序,再到按特定规律排序。第三,从参照排序到独立排序。特别是幼儿学习按特定规律排序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已经排好的序列,让幼儿模仿教师的顺序再继续接着往下排。到幼儿积累了较多排序经验后,再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排序规律,独立完成排序任务。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4 id="d246">(三)量的守恒</h4>
|
<p>
|
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的守恒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幼儿受年龄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在量的比较中往往容易受到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所以理解量的守恒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它应该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
</p>
|
<h5 id="e193">1.运用单个物体量的变式</h5>
|
<p>
|
量的变式,即通过变换图式,添加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认识到量的不变性。例如,一条线段没弯曲之前和弯曲之后,长度是不变的。
|
</p>
|
<h5 id="e194">2.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h5>
|
<p>
|
比较时,先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确认是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份进行变式,再引导幼儿将变式后的量和原来的量进行比较,以判断它们还是一样的。
|
</p>
|
<h4 id="d247">(四)自然测量</h4>
|
<p>
|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例如,测量长度的自然物可以有冰棍棒、小竹竿、绳子、脚步、手掌等;测量容积的自然物可以有小碗、小瓶等。自然测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测量方法,它要求幼儿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物体上测量一定的次数。通过测量,幼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长度的含义,学会新的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方法。另外,幼儿通过学习测量,还初步学会了使用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
</p>
|
<h5 id="e195">1.示范讲解测量的要领及方法</h5>
|
<p>
|
在幼儿学习测量时,首先,教师要让幼儿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工具。其次,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向幼儿讲清测量的起点、终点、移位动作和统计记录测量结果的方法。另外,可以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一个物体,也可以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比较两个物体,运用的步骤不一样,教师也要讲解清楚。
|
</p>
|
<h5 id="e196">2.实践操作</h5>
|
<p>
|
自然测量是一种技能,要让幼儿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获得这种技能。教师可以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class="notIndent">
|
提供给幼儿统一的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让幼儿自己测量;也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自己测量,然后一起交流测量的结果。
|
</p>
|
<h5 id="e197">3.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h5>
|
<p>
|
在测量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测量工具进行多次测量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第一,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大的量用大的工具,小的量用小的工具。第二,测量同一个物体时,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测量工具大,结果数据小;测量工具小,结果数据大。因此,要比较两个物体等量或不等量时,应该用同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才能正确地比较出结果。
|
</p>
|
<h2 id="b031">
|
<span class="h2-zt">第八课</span
|
><span class="h2-zt1">认识几何形体</span>
|
</h2>
|
<p>
|
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幼儿期认识的几何形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部分。平面图形一般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一般包括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对于幼儿理解客观世界,促进思维发展,获得动手动脑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p>
|
<h3 id="c112"><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h3>
|
<p>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过程如下。</p>
|
<h4 id="d248">(一)从笼统感知图形轮廓到精细辨认图形特征</h4>
|
<p>
|
幼儿早期认识图形只注意到外部轮廓,不善于区别图形的细微特征。例如,让3~4岁的幼儿画正方形、三角形时,他们往往画成近似圆形的样子,没有曲、直之分。4岁以后,幼儿逐步能把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区分开来,但有些直线图形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到六七岁时,幼儿才能较准确地区分常见的图形,并掌握一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
</p>
|
<h4 id="d249">
|
(二)从把几何形体与实物等同,到与实物做比较,再到作为区分物体的标准
|
</h4>
|
<p>
|
受生活经验的影响,2~3岁的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往往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熟悉的实物。例如,见到圆形说是饼干形的。中班幼儿不再把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实物等同起来,开始把几何形体与他们熟悉的实物做比较,说出椭圆形镜子等。大班幼儿开始能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物体形状的标准去描述。例如,说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出镜面是椭圆形的。</p>
|
<h4 id="d250">(三)认识每种图形经历了从配对到指认再到命名的过程</h4>
|
<p>
|
配对是指能找到与给出的范例图形相同的图形。指认是指能按照成人口述的图形名称,找到相应的图形。命名是指能说出指定的图形的名称。
|
</p>
|
<p>
|
另外,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
</p>
|
<p>
|
值得注意的是,教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并不是要幼儿掌握几何形体的概念,而是要幼儿知道几何形体的名称和主要特征,并进行图形分类和拼搭活动,如表5-1所示。
|
</p>
|
<p class="img">表5-1 要求幼儿掌握的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p>
|
<p class="center openImgBox">
|
<img class="img-0" alt="" src="../../images/0179-1.jpg" />
|
</p>
|
<h3 id="c113"><span class="h3-zt">二</span>认识几何形体的目标</h3>
|
<h4 id="d251">(一)小班</h4>
|
<p>(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p>
|
<p>(2)能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分类。</p>
|
<h4 id="d252">(二)中班</h4>
|
<p>(1)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p>
|
<p>
|
(2)有图形守恒观念,能不受图形颜色、大小、摆放位置等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3)能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p>
|
<p>(4)能运用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合活动。</p>
|
<h4 id="d253">(三)大班</h4>
|
<p>
|
(1)认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
</p>
|
<p>(2)能对学过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p>
|
<p>(3)能运用几何形体进行拼搭活动。</p>
|
<p>(4)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p>
|
<h3 id="c114"><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h3>
|
<h4 id="d254">(一)运用视觉、触摸觉感知图形及其特征</h4>
|
<p>
|
幼儿是在触摸、摆弄物体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特征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感官感知的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形物体,从观察物体开始,到逐步抽象出平面图形,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观察可以按照三个步骤:第一,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体面的轮廓。第二,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其名称和特征。第三,出示颜色、大小、摆放形式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巩固认识图形,并理解图形守恒。
|
</p>
|
<p>图形守恒指的是辨认图形时不受图形颜色、大小、摆放位置等的影响。</p>
|
<h4 id="d255">(二)运用重叠法比较相似图形</h4>
|
<p>
|
到中班阶段,幼儿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可以把要认识的新图形与认识过的相近图形重叠,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掌握新的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
</p>
|
<h4 id="d256">(三)通过对图形的分割与拼合,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h4>
|
<p>
|
分割,就是把一个平面图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等的图形,也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等的图形。拼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合成一个图形。
|
</p>
|
<h4 id="d257">(四)通过操作或游戏等活动,巩固认识图形</h4>
|
<p>
|
在幼儿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或游戏活动,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进一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常见的活动方式有:给平面图形涂色、折剪图形、图形分类、数图案中的图形、寻找图形以及与图形相似的物体、用平面图形拼成物体的形象或有情节的画面等。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id="c115"><span class="h3-zt">四</span>认识立体图形的方法</h3>
|
<h4 id="d258">(一)运用视觉、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h4>
|
<p>
|
认识立体图形时,除了看一看,更要让幼儿充分运用双手去触摸、摆弄几何体,感知几何体的特征。例如,认识球体,应该准备各种不同大小的球,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感知其浑圆、光滑、滚动等特征。
|
</p>
|
<h4 id="d259">(二)运用自然测量认识形体特征</h4>
|
<p>例如,用小棒、线段测量正方体、长方体的棱,测量圆柱体的粗细等。</p>
|
<h4 id="d260">
|
(三)运用重叠或并放法,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之间的不同
|
</h4>
|
<p>
|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比较在于立体图形有长、宽、高,有多个面,平面图形只有长和宽,只有一个面。
|
</p>
|
<p>立体图形之间的比较在于突出相似形体之间特征的异同。</p>
|
<h4 id="d261">(四)通过操作或游戏等活动,巩固认识几何形体</h4>
|
<p>
|
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或游戏活动,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例如,手工制作活动、分类活动、寻找活动、拼搭活动等。
|
</p>
|
<h3 id="c116"><span class="h3-zt">五</span>学习等分</h3>
|
<p>
|
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等分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幼儿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等分的物体主要是实物和几何形体。通过学习等分,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等分的知识和技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除法和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
</p>
|
<h4 id="d262">(一)学习等分的目标</h4>
|
<p>
|
(1)初步理解等分的含义,会把一些几何形体或有规则的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
|
</p>
|
<p>(2)知道物体等分后,整体大于部分。</p>
|
<h4 id="d263">(二)学习等分的方法</h4>
|
<h5 id="e198">1.讲解演示</h5>
|
<p>
|
幼儿刚开始学习等分时,为帮助幼儿理解等分含义,并掌握等分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演示。教师讲解演示时,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7)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1)选择同样大小的两份物体,让幼儿比较它们是一样大的。</p>
|
<p>(2)把其中一份进行二等分(或四等分)。</p>
|
<p>
|
(3)把等分后的两份(或四份)进行比较,验证是一样大的,由此讲解二等分(或四等分)的含义。
|
</p>
|
<p>(4)把等分后的每一份与原来的一份比较,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
|
<h5 id="e199">2.实践操作</h5>
|
<p>
|
幼儿学习等分,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等分操作。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让幼儿用把纸对折撕开的方式进行等分,也可以让幼儿用剪刀剪、小刀切等方式进行等分,还可以让幼儿通过拼搭进行等分练习。
|
</p>
|
<p>
|
在幼儿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践操作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第一,选用给幼儿等分的物体要匀称,适合等分。第二,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要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几何体等,体现出不同的水平要求。第三,要引导幼儿探索多种等分方法。
|
</p>
|
<h5 id="e200">3.寻找活动</h5>
|
<p>
|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二等分、四等分或者不等分的图形或物体,让幼儿观察、判断,找出哪些是二等分,哪些是四等分,哪些是不等分。也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出二等分和四等分的物体。
|
</p>
|
<h2 id="b032">
|
<span class="h2-zt">第九课</span
|
><span class="h2-zt1">认识空间方位</span>
|
</h2>
|
<p>
|
空间方位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它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的关系。空间方位一般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来表示。幼儿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他们会用各种感官去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引导幼儿认识空间方位,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发展空间知觉,获得初步的空间概念。
|
</p>
|
<h3 id="c117"><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h3>
|
<p>幼儿认识空间概念的一般过程如下。</p>
|
<h4 id="d264">(一)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h4>
|
<p>
|
上下的方位是以“天地”为标准确定的,天地具有永恒不变性,且上下位置的区别较明显,不会因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幼儿容易辨别。前后、左右的位置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8)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都具有方向性,随定向者自身位置的改变会产生变化,所以幼儿辨别时会有一些困难,尤其是辨别左右方位。
|
</p>
|
<h4 id="d265">
|
(二)幼儿辨别空间方位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
|
</h4>
|
<p>
|
以自身为中心,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来辨别周围客体的方位。在认识方位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会的是辨别自己身体部位的方位。在此基础上,幼儿再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相对于自己的客体所处的方位。
|
</p>
|
<p>
|
以客体为中心,是从客体出发确定与其他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幼儿辨别以客体为中心的上下和前后比较容易,但辨别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则比较困难。开始时,幼儿往往要站在客体的位置上才能确定。
|
</p>
|
<h4 id="d266">(三)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区域由近及远逐渐扩展</h4>
|
<p>
|
开始学习辨别方位时,幼儿往往只局限于距离自己比较近的,正对着自己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物体的方位,对于方位稍微有一点偏斜的或距离自己较远的物体,幼儿判断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大的幼儿才开始慢慢学会辨别距离自己较远的或自己的斜前方、斜后方以及偏左或偏右物体的方位。
|
</p>
|
<h4 id="d267">(四)幼儿理解空间方位从绝对化过渡到相对化</h4>
|
<p>
|
幼儿在开始认识空间方位时,是将上、下、前、后、左、右当作永恒不变的方位来理解的,这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思维灵活性的增强,他们才能逐渐领会方位的相对意义。
|
</p>
|
<h3 id="c118"><span class="h3-zt">二</span>认识空间方位的目标</h3>
|
<h4 id="d268">(一)小班</h4>
|
<p>(1)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并说出物体的上、下方位。</p>
|
<p>(2)能辨别上、下运动方向并按指定方向运动。</p>
|
<h4 id="d269">(二)中班</h4>
|
<p>(1)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并说出物体的前、后方位。</p>
|
<p>(2)能辨别前、后运动方向并按指定方向运动。</p>
|
<h4 id="d270">(三)大班</h4>
|
<p>(1)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并说出物体的左、右方位。</p>
|
<p>(2)能辨别左、右运动方向并按指定方向运动。</p>
|
<p>(3)理解空间方位的相对性。</p>
|
<p>(4)认识纸面、画面的上、下、左、右方位。</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7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79)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h3 id="c119"><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空间方位的方法</h3>
|
<p>
|
认识空间方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分别用不同的方法组织幼儿学习。
|
</p>
|
<h4 id="d271">(一)认识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h4>
|
<p>
|
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是从认识自己身体的有关部位开始的。可以让幼儿通过自我感知、手工绘画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辨别自己身体的有关部位,并配合方位词的表达,逐步理解方位词的含义。
|
</p>
|
<h4 id="d272">(二)以自身为中心辨别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h4>
|
<p>
|
教师可组织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或布置好的环境中观察自己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等等。也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如要求幼儿把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等。
|
</p>
|
<h4 id="d273">(三)以客体为中心辨别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h4>
|
<p>方法和上面一样,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进行。</p>
|
<h4 id="d274">(四)判断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运动方向</h4>
|
<p>
|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别人的运动并表述出运动方向,也可以让幼儿自己一边做运动一边说出运动方向。
|
</p>
|
<h4 id="d275">(五)理解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h4>
|
<p>
|
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可以变换的,因此应该让幼儿理解这些方位的相对性。下面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
|
</p>
|
<p>(1)以不同的物体作为主体,确定客体的方位。</p>
|
<p>(2)改变主体位置后再做判断。</p>
|
<h4 id="d276">(六)认识纸面、画面的上下、左右方位</h4>
|
<p>结合美工活动,在欣赏图画和绘画时,教幼儿辨别纸面、画面的方位。</p>
|
<h2 id="b033">
|
<span class="h2-zt">第十课</span
|
><span class="h2-zt1">认识时间</span>
|
</h2>
|
<p>
|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物质都要经过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例如,人从出生到死亡,物体从空中落到地面,这些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就是物质的时间属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涉及时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间概念。幼儿认识时间,可以感觉时间的存在和流动,获得初步的时间概念。
|
</p>
|
<h3 id="c120"><span class="h3-zt">一</span>幼儿时间概念的发展</h3>
|
<p>幼儿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如下。</p>
|
<h4 id="d277">(一)感知时间的长短带有主观性</h4>
|
<p>
|
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估计时间长短的能力很差。对幼儿来说,他们在进行有趣的活动时,感觉时间很短,相反,若要他们等待,就觉得时间很长,说明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情绪性。
|
</p>
|
<h4 id="d278">(二)表达时间的词汇含糊不精确</h4>
|
<p>
|
曾经有调查发现,幼儿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汇出现得既晚又少。幼儿使用的时间词汇,往往不是使用表示确定时间的词汇,而是表示时间顺序和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汇,如“先”“然后”(表示顺序)“有时”“有一天”(不确定时间)等。在使用时间单位的词汇时,也不能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如他们往往用“昨天”泛指过去,用“明天”泛指将来。
|
</p>
|
<h4 id="d279">(三)理解时间概念易受生活经验的影响</h4>
|
<p>
|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往往与他们的生活事件相联系,如对“早晨”的理解,就会与“起床”“刷牙”等生活事件相联系。越是与他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时间单位,幼儿越容易掌握。
|
</p>
|
<h4 id="d280">(四)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h4>
|
<p>
|
幼儿在对时间的认知上没有能够将不同速度的运动纳入统一的时空参照系中。对于这一点,皮亚杰通过实验证明,幼儿常把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远近与时间的长短混同起来,不会考虑速度。
|
</p>
|
<h3 id="c121"><span class="h3-zt">二</span>认识时间的目标</h3>
|
<h4 id="d281">(一)小班</h4>
|
<p>
|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
</p>
|
<h4 id="d282">(二)中班</h4>
|
<p>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p>
|
<h4 id="d283">(三)大班</h4>
|
<p>(1)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与半点。</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
|
(2)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以及这7天的名称和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分别是星期几。
|
</p>
|
<p>(3)学会看日历。</p>
|
<h3 id="c122"><span class="h3-zt">三</span>认识时间的方法</h3>
|
<p>
|
教幼儿认识时间,要注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并学会应用。教幼儿认识时间可以用以下方法。
|
</p>
|
<h4 id="d284">(一)看图谈话</h4>
|
<p>
|
教师提供一些表现出不同时间生活内容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画面并回答一些与时间有关的问题,从而达到认识时间的目的。运用看图谈话时,所设计的图画要有明确的时间性质,才能正确反映时间,方便幼儿观察理解。
|
</p>
|
<h4 id="d285">(二)游戏活动</h4>
|
<p>
|
各类游戏也是幼儿认识时间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到时间概念的游戏,如“娃娃家”“火车几点开”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正确使用时间概念,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
</p>
|
<h4 id="d286">(三)日常谈话</h4>
|
<p>
|
日常谈话是指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时间概念和教师交流,从而达到帮助幼儿丰富时间概念的目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谈话机会,如晨间谈话、离园前谈话等。
|
</p>
|
<h4 id="d287">(四)日常活动</h4>
|
<p>
|
日常活动是指教师安排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进行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时间。例如,每天翻日历、撕日历、记录“气象日志”等。
|
</p>
|
<h4 id="d288">(五)多种方法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与半点</h4>
|
<p>
|
认识时钟是大班时间概念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学习。
|
</p>
|
<h5 id="e201">1.讨论时钟的用途</h5>
|
<p>
|
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时钟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
</p>
|
<h5 id="e202">2.观察钟面的结构</h5>
|
<p>
|
教师运用实物让幼儿观察钟面上有什么?那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那些针有什么不同?由此认识钟面上的数字和针。
|
</p>
|
<h5 id="e203">3.演示讲解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及规律</h5>
|
<p>
|
教师把时针、分针都拨到12,演示时针、分针都是顺着1,2,3,…,12的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方向转动的。提醒幼儿看清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个数字,从而掌握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及规律,并让幼儿知道当分针走一圈,时针只走一个数字,表示过了1小时。
|
</p>
|
<h5 id="e204">4.演示讲解整点、半点</h5>
|
<p>
|
演示整点时,要强调分针从12开始,沿着1,2,3,…的方向走,又到12,时针走在数字1时,就表示1点整。同样的方法演示讲解2点整、3点整等。教师在多次演示讲解整点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告诉幼儿:分针在数字12,时针在几,就是几点整,从而让幼儿掌握规律,认识整点。
|
</p>
|
<p>
|
演示半点时,强调分针从12开始,沿着1,2,3,…的方向走,走到6,如果时针处在数字1过去半格时,表示1点半。同样方法演示2点半、3点半等。教师在多次演示讲解半点的基础上,总结告诉幼儿:分针在数字6时,时针在哪个数字过去半格就是几点半,让幼儿掌握规律,认识半点。
|
</p>
|
<h5 id="e205">5.操作活动</h5>
|
<p>
|
教师可以分给幼儿每人一只玩具钟,让幼儿开展拨钟点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制作小时钟,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幼儿对时钟及钟点的认识。指导幼儿拨钟点时,应注意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拨动指针。
|
</p>
|
<h2 id="b034">
|
<span class="h2-zt">第十一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span>
|
</h2>
|
<p>
|
幼儿数学教育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但要理解、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还要积累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的感性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学会设计、组织和评析幼儿园的各种数学活动。本课围绕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活动案例及评析,让同学们欣赏和学习,帮助同学们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的格式要求,拓展同学们的学习内容。
|
</p>
|
<h3 id="c123">
|
<span class="h3-zt">一</span>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上、下、前、后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87-1.jpg" />
|
</p>
|
<p class="img">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上、下、前、后</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
|
1.认识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方位,正确判断身体有关部位或自身与外部事物之间明显的方位关系。
|
</p>
|
<p class="block">
|
2.初步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件的位置,感知汉字“上、下、前、后”。
|
</p>
|
<p class="block">
|
3.能在理解以自身为中心的方位感之后,简单迁移到以客体为中心的方位感。
|
</p>
|
<p class="block">4.体验游戏活动和学数学的快乐。</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
|
1.卡片:脸、头发、脚掌等身体部位;汉字“上、下、前、后”。
|
</p>
|
<p class="block">2.每人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布偶;环境创设“小猫的家”。</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p>
|
<p class="block">
|
2.游戏“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认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部位。
|
</p>
|
<p class="block">
|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摸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部位。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摸摸自己身体最上面有什么?身体最下面有什么?头部前面有什么?头部后面有什么?(出示方位汉字“上、下、前、后”,了解汉字读音。)
|
</p>
|
<p class="block">
|
3.游戏“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找出以自身为中心较近距离内的事物。
|
</p>
|
<p class="block">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看看自身周边较近距离内的物体。</p>
|
<p class="block">
|
提问:抬头看看找找上面有什么?脚下是什么?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
</p>
|
<p class="block">4.初步体验方位的相对性。</p>
|
<p class="block">
|
请幼儿变换身体方向,感知不变的事物随着身体方向转变,方位关系也会改变,简单体验方位关系的相对性。
|
</p>
|
<p class="block">
|
5.游戏“我跟玩具做游戏”,体验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方位。
|
</p>
|
<p class="block">
|
规则: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玩具玩具我爱你——”,儿歌念完后根据老师的指令将布偶放到指定位置。
|
</p>
|
<p class="block">
|
6.游戏“我跟玩具捉迷藏”,将方位认识迁移至以客体为中心。
|
</p>
|
<p class="block">(1)游戏“你来说、我来藏”。</p>
|
<p class="block">
|
规则: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老猫睡觉醒不了——”,儿歌念完后根据老师的指令将布偶藏到指定位置,如藏到沙发上、桌子下、窗帘后、客人面前等。
|
</p>
|
<p class="block">(2)游戏“我来藏、你来找”。</p>
|
<p class="block">
|
规则:将幼儿分成两组,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老猫睡觉醒不了——”,儿歌念完后,一组幼儿去藏玩具,然后另一组幼儿去找玩具。藏的幼儿自己确定位置,找的幼儿找到后,要运用物品的名称和方位词较完整地说出在哪里找到的。
|
</p>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
|
1.区角活动:操作“看图找物”,根据图和字的要求对应物件方位关系。
|
</p>
|
<p class="block">
|
2.生活拓展:日常生活中,请幼儿当小帮手,根据提示拿取物品或收拾玩具材料等。
|
</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b>[评析]</b></p>
|
<p>
|
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比较晚,空间概念的学习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本次活动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幼儿最乐意接受的游戏方式开展活动,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全面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
</p>
|
<p>
|
幼儿认识空间方位从认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等部位开始,并且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到理解方位的相对性。本活动的活动过程正是按照幼儿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提高幼儿对方位的认识。
|
</p>
|
<p>
|
另外,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辨别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获得对空间方位的正确认识。本次活动从活动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环境的布置,都给幼儿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如用小朋友自己喜欢的小布偶,在“小猫的家”玩游戏,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朋友学得开心和快乐。
|
</p>
|
<h3 id="c124">
|
<span class="h3-zt">二</span>中班数学活动:学习7以内数的守恒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89-1.jpg" />
|
</p>
|
<p class="img">中班数学活动:学习7以内数的守恒</p>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
|
1.能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的多少。
|
</p>
|
<p class="block">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p>
|
<p class="block">3.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
|
1.教学挂图三幅:“美丽的蝴蝶”“海洋世界”“图形大集合”。
|
</p>
|
<p class="block">
|
2.操作材料“比比谁多谁少”;数字卡片“1~10”,人手各一份。
|
</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p>
|
<p class="block">导入语: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什么好玩的东西。</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3%">
|
<p class="block">2.通过视觉参与,体验数的守恒。</p>
|
<p class="block">
|
(1)出示挂图“美丽的蝴蝶”,引导幼儿观察大小、颜色、排列不同的蝴蝶,比比谁多谁少。
|
</p>
|
<p class="block">提问:猜猜哪种蝴蝶的数量多?为什么?</p>
|
<p class="block">集体数一数,比较谁多谁少,验证幼儿的猜测。</p>
|
<p class="block">
|
教师小结:我们比较谁多谁少,可不能因为它们排列得比较紧密,或者队伍长,或者个头大,就说它比较多,一定要仔细地数一数。
|
</p>
|
<p class="block">
|
(2)出示挂图“海洋世界”,引导幼儿发现大小、颜色、排列不同的“热带鱼”和“泡泡”的数量,比比谁多谁少。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仔细数数“热带鱼”和“泡泡”各是多少?谁多谁少?为什么?
|
</p>
|
<p class="block">请个别幼儿示范数一数。</p>
|
<p class="block">
|
教师小结: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才不会漏数或者重数,数出来的结果才会更加准确。
|
</p>
|
<p class="block">
|
(3)出示挂图“图形大集合”,引导幼儿观察大小、颜色、排列不同的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比比谁多谁少,进一步体验数的守恒。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数数圆形有几个?用哪个数字表示?数数三角形有几个?用哪个数字表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谁多谁少?
|
</p>
|
<p class="block">3.通过听觉参与,体验数的守恒。</p>
|
<p class="block">
|
玩游戏“看谁数得快又准”。规则:老师拍手幼儿数(拍手的节奏有快有慢),比比谁能又快又准地数出所听到的声响次数。
|
</p>
|
<p class="block">4.实际操作,体验数的守恒。</p>
|
<p class="block">
|
提供操作材料“比比谁多谁少”,请幼儿摆出对应的物体数量粘贴在操作卡上。
|
</p>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
|
1.在数学区,提供“比比谁多谁少”等操作材料,巩固7以内数的守恒。
|
</p>
|
<p class="block">2.在自由活动中继续开展游戏“看谁数得快又准”。</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p><b>[评析]</b></p>
|
<p>
|
中班幼儿在判断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往往依据物体排列的长短、分散或聚拢后所占的空间来判断,而较少能根据数量本身的多少进行判断。本次活动就是根据中班幼儿的这些特点设计的,旨在帮助幼儿学会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正确感知物体的数量。
|
</p>
|
<p>
|
从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开始,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开展视觉参与、听觉参与、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数数,多次体验数的守恒,而且为“视觉干扰体验数的守恒”所设计的三幅图片能很好地体现出从易到难的要求,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等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因素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使幼儿进一步学会运用科学的点数方法正确判断数量的多少,从而更好地掌握数的守恒。
|
</p>
|
<p>
|
在活动过程的第四个环节中,教师为幼儿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体验中获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既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又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
</p>
|
<h3 id="c125">
|
<span class="h3-zt">三</span>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91-1.jpg" />
|
</p>
|
<p class="img">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p>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1.认识椭圆形,知道椭圆形的基本特征。</p>
|
<p class="block">2.能区分出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点。</p>
|
<p class="block">3.能在观察和讨论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1.《熊猫》等幻灯片3张。</p>
|
<p class="block">
|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图形若干。
|
</p>
|
<p class="block">3.图形卡人手一份,水彩笔若干。</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复习学习过的几何图形。</p>
|
<p class="block">
|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颜色、大小的已学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并说出他们的名称。
|
</p>
|
<p class="block">2.认识椭圆形。</p>
|
<p class="block">(1)感知椭圆形。</p>
|
<p class="block">
|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感知椭圆形,认识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
</p>
|
<p class="block">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长得什么样子?</p>
|
<p class="block">(2)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点。</p>
|
<p class="block">
|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叠放比较圆形和椭圆形,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
</p>
|
<p class="block">提问: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p>
|
<p class="block">小结:椭圆形比较长,比较扁。</p>
|
<p class="block">3.寻找椭圆形。</p>
|
<p class="block">
|
(1)播放《熊猫》等幻灯片,让幼儿找寻幻灯片中由椭圆形构成的部分。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7">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7)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
|
提问:小朋友仔细找找,熊猫身上的哪个地方是椭圆形?
|
</p>
|
<p class="block">
|
(2)播放《海底世界》的幻灯片,让幼儿交流讨论,找出“海底世界”中椭圆形构成的部分。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小朋友仔细找找,海底世界中什么东西是椭圆形的?
|
</p>
|
<p class="block">教师评价小结。</p>
|
<p class="block">4.添画椭圆形。</p>
|
<p class="block">
|
以椭圆形为基础图形,幼儿发挥想象,将椭圆形添画成其他物体。完成后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和老师听。
|
</p>
|
<p class="block">5.游戏“找一找”。</p>
|
<p class="block">
|
游戏规则:师生一起念“小孩小孩真爱玩,这找找,那找找,找个××图形走过来。”幼儿找到相应的图形并放在贴有相应标记的筛子里,然后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检查。
|
</p>
|
<p class="block">游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复2~3次。</p>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
|
1.区域活动:在数学区中投放“椭圆形有几个”“添画椭圆形”等操作材料,巩固幼儿对椭圆形的认识。在科学区中投放橡皮筋、钢丝圈的材料,探索圆形变成椭圆形的过程。
|
</p>
|
<p class="block">
|
2.生活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增加幼儿的认识。
|
</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p><b>[评析]</b></p>
|
<p>
|
椭圆形是平面图形中比较复杂的图形,是幼儿在认识了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活动通过“比较图形”“找图形”“添画图形”等活动,把新图形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的复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p>
|
<p>
|
在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组织幼儿学习,从第一个环节复习学习过的几何图形开始,到第二个环节认识椭圆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再到第三个环节寻找椭圆形,最后到第四个环节添画椭圆形和第五个环节的游戏“找个椭圆形拿过来”,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凑。其中第三、第四个环节是活动的高潮,特别是“以椭圆形为基础图形,将椭圆形添画成其他物体”,很好地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把幼儿的创作活动引向深入。另外,这个环节还要求幼儿“完成创作后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和老师们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活动目标,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8">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8)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h3 id="c126">
|
<span class="h3-zt">四</span>中班数学活动:造房子比高矮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93-1.jpg" />
|
</p>
|
<p class="img">中班数学活动:造房子比高矮</p>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
|
1.能运用多种材料造房子,并用各种方法比较出房子的高矮。
|
</p>
|
<p class="block">2.能将房子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列。</p>
|
<p class="block">
|
3.愿意和同伴愉快地交流合作,并大胆地进行语言表达。
|
</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
|
1.各种造房子的材料(如空盒子、牙膏盒、塑料筐、奶粉罐、纸砖、软积木等堆叠起来不容易倒的材料)。
|
</p>
|
<p class="block">2.1~6的数字卡片;6张垫子;一把长尺。</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p>
|
<p class="block">2.比比谁最高,学习用并列比较的方法比较高矮。</p>
|
<p class="block">
|
(1)提问:我们班上这些小朋友中,谁最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
</p>
|
<p class="block">
|
(2)请被大家认为是最高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逐一站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他(她)是不是最高的。
|
</p>
|
<p class="block">
|
(3)小结:原来我们通过站在一起比一比的方法就能够知道谁最高,谁最矮。
|
</p>
|
<p class="block">3.操作活动“造房子”,并比较出两个物体的高矮。</p>
|
<p class="block">
|
(1)幼儿自由组合分成6组,6组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造房子。
|
</p>
|
<p class="block">
|
规则:以班上最高的那名幼儿作为造房子的标准,所造的房子要比那名幼儿矮;房子要造在紫色的垫子上;造的房子要牢固,不容易倒。
|
</p>
|
<p class="block">
|
(2)进行房子的比较和验证,要比班上最高的那名幼儿矮。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造的房子比×××(最高的那名孩子的名字)矮?(请×××站在房子旁边比一比)
|
</p>
|
<p class="block">
|
验证:请班上最高的那名幼儿逐一站到房子旁边,和6幢房子比较,检验房子是否符合标准。(比最高的那名幼儿矮)
|
</p>
|
<p class="block">
|
4.在比较的基础上,把6幢房子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
|
</p>
|
<p class="block">提问:</p>
|
<p class="block">
|
(1)看看哪一幢房子可能排在第一个?(请房子的主人将自己的房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
</p>
|
<p class="block">(2)比这幢房子高一点的是哪一幢房子呢?</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89">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89)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
|
(3)这两幢房子离得有点儿远,到底哪一幢房子更高呢?除了用眼睛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比一比吗?
|
</p>
|
<p class="block">
|
小结:看上去差不多高矮的房子,眼睛看可能会出错,一定要放在一起比一比。
|
</p>
|
<p class="block">5.给房子装上门牌号码,体验数字的序列。</p>
|
<p class="block">
|
教师提出任务:现在我们已经把房子按照从矮到高排好了队,不过它们都没有门牌号码。我这里有数字1~6,我们来给它们装上门牌号码吧。
|
</p>
|
<p class="block">
|
规则:最小的门牌号码是给最矮的房子的;数字必须是连着的。
|
</p>
|
<p class="block">
|
请幼儿将数字卡片放到相应的房子前,给自己的房子装上门牌号码。
|
</p>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1.户外开展体育活动时,请幼儿自己按照高矮排队。</p>
|
<p class="block">2.建构游戏中,比比谁搭建的建筑物高。</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p><b>[评析]</b></p>
|
<p>
|
量的比较和量的排序是认识量的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活动通过“造房子”“比房子”“排列房子”等活动,帮助幼儿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比较房子的高矮并进行排序,把量的比较和量的排序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
</p>
|
<p>
|
教育部颁发的《指南》在使用说明里特别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进行的。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惜游戏和操作活动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真正做到“课程游戏化”。本次活动以游戏化的操作活动贯穿始终,从两个两个比较,到多个物体比较,再到排列房子和给房子装上门牌号码,每项活动都是由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专注和积极,真正体验到了操作活动和学数学的快乐。
|
</p>
|
<h3 id="c127">
|
<span class="h3-zt">五</span>大班数学活动:学习5的加法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94-1.jpg" />
|
</p>
|
<p class="img">大班数学活动:学习5的加法</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0">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0)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
|
1.学会看情境图列出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达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
</p>
|
<p class="block">
|
2.能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提高观察、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
</p>
|
<p class="block">
|
3.通过购物活动增强对加法运算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
</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
|
1.情境图两幅,5的加法算式若干;幼儿人手一套数字、符号卡片。
|
</p>
|
<p class="block">
|
2.布置“文具小超市”场景(所需物品:铅笔、橡皮擦、尺子等);5元面值的购物卡若干。
|
</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玩“碰球”游戏,复习5的组成。</p>
|
<p class="block">2.看情境图列加法算式。</p>
|
<p class="block">(1)出示图一,尝试列出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p>
|
<p class="block">
|
幼儿根据教师的演示尝试列出一道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并讲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
</p>
|
<p class="block">(2)出示图二,列出得数是5的全部加法算式。</p>
|
<p class="block">①发现不同点A,集体列算式。</p>
|
<p class="block">幼儿根据不同点A,口述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p>
|
<p class="block">②发现不同点B,尝试摆算式。</p>
|
<p class="block">幼儿根据不同点B,尝试用卡片摆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p>
|
<p class="block">③发现其他不同点,自由摆算式。</p>
|
<p class="block">
|
幼儿选择一种其他的不同点,摆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并讲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
</p>
|
<p class="block">3.比较算式,归纳加法交换律。</p>
|
<p class="block">
|
(1)引导幼儿观察1+4=5和4+1=5这两道算式的异同,尝试寻找规律。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地方一样?哪个地方不一样?
|
</p>
|
<p class="block">
|
(2)教师归纳规律: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它们互相交换了位置,得数是不会变的。
|
</p>
|
<p class="block">(3)根据规律进行推理。</p>
|
<p class="block">
|
提问:如果看到算式2+3=5,马上会想到另外一道什么算式?
|
</p>
|
<p class="block">4.游戏“文具小超市”,学习在生活中运用5的加法运算。</p>
|
<p class="block">
|
游戏规则:每个幼儿用5块钱去小超市买两样文具,购物后和同伴相互交流,买了哪两样文具?分别是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然后用一道加法算式记录下来。
|
</p>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
|
1.区角活动:在数学区中,提供“看点子图列算式”“看图口编应用题”等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5以内数的运算练习。
|
</p>
|
<p class="block">
|
2.家园共育:带领幼儿到超市购物时,鼓励幼儿计算购买商品所需的钱,给幼儿实践机会。
|
</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1">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1)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b>[评析]</b></p>
|
<p>
|
加减法是大班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内容,本次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图片引导幼儿看图列式,进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又借助自然有趣的逛“文具小超市”活动帮助幼儿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以能全面地达到这次活动的目标。
|
</p>
|
<p>
|
该活动从复习5的组成入手,把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这两项大班的重要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接着,进入这节课的重点环节:看情境图列算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从图一到图二,从教师的演示到集体列算式再到幼儿独立列式,步骤清楚,要求不断提高,最终引导幼儿学会根据图中物体的不同点从多个角度列式运算,一图多用,幼儿能从中获得5的所有加法算式。在第三个环节中,根据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又运用规律进行推理。最后,再通过有趣的逛“文具小超市”活动帮助幼儿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整个活动过程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层次鲜明。
|
</p>
|
<h3 id="c128">
|
<span class="h3-zt">六</span
|
>大班数学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容量守恒)
|
</h3>
|
<p class="center"><b>扫一扫,看视频</b></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96-1.jpg" />
|
</p>
|
<p class="img">大班数学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容量守恒)(上)</p>
|
<p class="center">
|
<img class="img-g" alt="" src="../../images/0196-2.jpg" />
|
</p>
|
<p class="img">大班数学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容量守恒)(下)</p>
|
<p><b>(一)活动目标</b></p>
|
<p class="block">1.初步感知容量守恒,对量的守恒现象感兴趣。</p>
|
<p class="block">2.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容量的多少。</p>
|
<p class="block">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实验操作的快乐。</p>
|
<p><b>(二)活动准备</b></p>
|
<p class="block">
|
粗细不同的塑料杯两个(内盛一样多的沙子)、盒子6个(内可放沙子)、轻黏土空杯8个、小勺和小托盘若干、粗细相等的瓶子6个、小果冻杯6个、每小组粗细不等的瓶子5个(其中两个一样粗细)、量杯两个。
|
</p>
|
<p><b>(三)活动过程</b></p>
|
<p class="block">1.练习用数数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p>
|
<p class="block">
|
提问:桌子上有什么?(6个瓶子和6个果冻杯子)瓶子与杯子比较,哪个多哪个少?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2">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2)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block">(一样多)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数一数)</p>
|
<p class="block">教师小结:我们平时经常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p>
|
<p class="block">2.演示用量的方法比较沙子的多少。</p>
|
<p class="block">
|
(1)出示两个粗细不同的盛有沙子的塑料瓶,比较沙子的多少。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沙子)哪个瓶子装的沙子比较多?哪个瓶子装的沙子比较少?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
</p>
|
<p class="block">教师小结:可以用量的方法来比较瓶子里沙子的多少。</p>
|
<p class="block">(2)请两位幼儿上来测量沙子的多少。</p>
|
<p class="block">
|
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轻黏土空杯的大小,然后用这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来量沙子(每次要量满,与杯口平,可以用手抹一下)。
|
</p>
|
<p class="block">
|
教师小结:两个瓶子里的沙子看上去有高有低,但实际上沙子是一样多的(都是两杯)。
|
</p>
|
<p class="block">3.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理解量的守恒。</p>
|
<p class="block">(1)操作比较。</p>
|
<p class="block">
|
每人舀两杯满的沙子倒入自己的空瓶里,然后与同组的幼儿进行比较。
|
</p>
|
<p class="block">
|
提问:你的瓶子里装的沙子跟小朋友瓶子里装的沙子一样多吗?为什么?(不一样多,因为有高有低;一样多,因为一样高低;一样多,因为每个瓶子里都舀了两杯沙子)
|
</p>
|
<p class="block">
|
教师小结:粗细一样的瓶子里舀入两杯沙子后,沙子的高低一样,是一样多的;粗细不一样的瓶子内舀入两杯沙子后,沙子的高低不一样,但也是一样多的,因为都是舀了两杯。
|
</p>
|
<p class="block">(2)排序活动一。</p>
|
<p class="block">引导幼儿根据高低不同或粗细不同来排列空瓶子。</p>
|
<p class="block">(3)排序活动二。</p>
|
<p class="block">
|
每人在瓶子里舀入3杯满的沙子,再把瓶子按粗细排列好。
|
</p>
|
<p class="block">(4)初步理解量的守恒。</p>
|
<p class="block">
|
提问:看看排列好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瓶里的沙子有高低)我们都舀入3杯沙子,每个瓶子里装的沙子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会有高低呢?(因为瓶子有粗有细)哪个瓶子里的沙子最高?哪个瓶子里的沙子最低?(最细的瓶子里的沙子最高,最粗的瓶子里的沙子最低)
|
</p>
|
<p class="block">
|
教师小结:一样多的东西舀入粗细不一样的一组瓶子里,看上去是有高有低的,其实它们是一样多的,因为都是舀了3杯。
|
</p>
|
<p class="block">4.知识拓展,了解量杯。</p>
|
<p class="block">
|
刚才我们用轻黏土的空杯当量杯,用量一量的方法比较了沙子的多少。我们的工人叔叔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量东西的杯子,叫作量杯,它上面有刻度,可以用来量水、沙或米等一些不能数的东西的多少,小朋友长大后会用到它的。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3">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3) > -1">
|
<div class="bodystyle" style="padding: 10% 11%">
|
<p><b>(四)活动延伸</b></p>
|
<p class="block">
|
1.将粗细不同的瓶子、杯子和大小不一的量杯投放到数学区中,让孩子们继续探索测量的方法并巩固容量守恒的概念。
|
</p>
|
<p class="block">
|
2.鼓励孩子们在家中观察妈妈量米、量水煮饭、热牛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量的守恒的例子:如果同样一个热水瓶的水倒入脸盆或浴缸内,看上去脸盆里的水多,其实是一样多的;一瓶牛奶倒入锅中,看上去似乎少了,其实还是一瓶牛奶。引导幼儿将获得的经验和概念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
</p>
|
<p class="right">(该活动案例由汕头市中山幼儿园提供,略做修改)</p>
|
<p><b>[评析]</b></p>
|
<p>
|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和摆弄的机会,把数学教育变成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和探索中去发现数学关系,获取数学经验。“容量守恒”对于大班的幼儿依然是一项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本次活动以幼儿自己的操作活动为主,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能很好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达到活动目标。
|
</p>
|
<p>
|
测量是在认识量的教学中操作性比较强的一项内容。该活动以“量一量比较沙子的多少”为主线,活动中,教师通过先请两位幼儿上来演示测量沙子的多少,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测量沙子的基本方法。到了第三个环节,教师提供给每个幼儿大量的操作机会,帮助幼儿学会独立测量,独立排序。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初步理解容量的守恒。
|
</p>
|
<p>
|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幼儿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幼儿之间的交流,还在认识量的教学中渗透数数活动和排序活动。其中,活动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p>
|
<h2 id="b035">
|
<span class="h2-zt">第十二课</span
|
><span class="h2-zt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践训练</span>
|
</h2>
|
<p>
|
幼儿数学教育这一单元的学习,既要掌握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具备评析、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幼儿数学教育包括集合、数概念、数运算、量、形、时间、空间七个部分的内容,每个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需要理解、掌握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本课安排了由浅入深三个层次的实训活动。实训目的是:通过观摩与评析幼儿园数学活动案例,初步理解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片段,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和
|
</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4">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4)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notIndent">
|
组织的重难点;再通过设计与组织完整的数学教育活动,熟练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技能,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
</p>
|
<h3 id="c129">
|
<span class="h3-zt1">项目一</span>观摩与评析幼儿园数学活动
|
</h3>
|
<h4 id="d289">(一)实训目标</h4>
|
<p class="block">1.初步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p>
|
<p class="block">
|
2.初步学会评析幼儿园数学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p>
|
<h4 id="d290">(二)内容与要求</h4>
|
<p class="block">1.阅读数学活动方案。</p>
|
<p class="block">
|
在学习幼儿数学教育每个内容的目标和方法时,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活动方案(每个内容阅读1~2个活动方案),并结合所学理论,分析方案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提出改进意见。
|
</p>
|
<p class="block">2.观摩数学活动实况。</p>
|
<p class="block">(1)校内观摩。</p>
|
<p class="block">
|
认真观看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实况录像,重点观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方式,然后分小组讨论活动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
</p>
|
<p class="block">(2)校外观摩。</p>
|
<p class="block">
|
到幼儿园观摩小、中、大班的数学活动,记录活动的全过程,重点观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方式,然后分小组讨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符合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
|
</p>
|
<h3 id="c130">
|
<span class="h3-zt1">项目二</span>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片段
|
</h3>
|
<h4 id="d291">(一)实训目标</h4>
|
<p class="block">
|
1.学会根据所提供的数学内容设计与组织相应的活动片段。
|
</p>
|
<p class="block">2.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重难点。</p>
|
<h4 id="d292">(二)内容与要求</h4>
|
<p class="block">1.设计活动目标。</p>
|
<p class="block">
|
每位同学从下述内容中任选一个,独立设计出活动目标并表述出来,全班同学进行评析,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
|
</p>
|
<p class="block">
|
(1)小班数学活动:学习4以内数数、认识正方形、学习按形状分类。
|
</p>
|
<p class="block">
|
(2)中班数学活动:学习5以内基数、比较粗细、学习按规律排序。
|
</p>
|
<p class="block">
|
(3)大班数学活动 :认识长方体、学习二等分、学习5的加法。
|
</p>
|
<p class="block">2.设计与组织活动片段。</p>
|
<p class="block">
|
(1)围绕下列内容尝试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并介绍给大家听,或者进行试教。
|
</p>
|
<p class="block">①练习分类和排序。</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5">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5)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②运用各种感官计数。</p>
|
<p class="block">③练习倒数和接数。</p>
|
<p class="block">④复习相邻数。</p>
|
<p class="block">⑤复习数的组成。</p>
|
<p class="block">⑥练习列式运算。</p>
|
<p class="block">⑦练习自编口述应用题。</p>
|
<p class="block">
|
(2)围绕下列内容尝试设计相应的操作活动并介绍给大家听,或者进行试教。
|
</p>
|
<p class="block">①练习分类和排序。</p>
|
<p class="block">②练习按物取数、按数取物、按物取物。</p>
|
<p class="block">③练习倒数和接数。</p>
|
<p class="block">④复习相邻数。</p>
|
<p class="block">⑤复习数的组成。</p>
|
<p class="block">⑥练习列式运算。</p>
|
<p class="block">⑦复习几何形体。</p>
|
<p class="block">
|
(3)围绕下列内容尝试设计相应的演示活动并介绍给大家听,或者进行试教。
|
</p>
|
<p class="block">①演示序数。</p>
|
<p class="block">②演示顺数和倒数。</p>
|
<p class="block">③演示相邻数。</p>
|
<p class="block">④演示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算式。</p>
|
<p class="block">⑤演示二等分。</p>
|
<p class="block">⑥演示整点和半点。</p>
|
<h3 id="c131">
|
<span class="h3-zt1">项目三</span>设计与组织完整的数学活动
|
</h3>
|
<h4 id="d293">(一)实训目标</h4>
|
<p class="block">
|
1.学会根据所提供的数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完整的数学活动。
|
</p>
|
<p class="block">2.熟练掌握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技能。</p>
|
<h4 id="d294">(二)内容与要求</h4>
|
<p class="block">1.设计完整的数学活动方案。</p>
|
<p class="block">
|
每位同学从下述内容中任选一个,独立设计出完整的数学活动方案。(具体包括课题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
</p>
|
<p class="block">(1)小班数学活动:学习3以内数数、认识三角形。</p>
|
<p class="block">
|
(2)中班数学活动:认识序数、比较高矮、认识椭圆形。
|
</p>
|
<p class="block">
|
(3)大班数学活动:认识4的相邻数、学习5的组成、学习5以内加减法。
|
</p>
|
<p class="block">2.说活动方案。</p>
|
<p class="block">
|
每位同学在组内进行说课,交流活动方案,每组推选出最佳的活动方案。
|
</p>
|
<p class="block">3.尝试组织数学活动。</p>
|
<p class="block">(1)校内试教。</p>
|
</div>
|
</div>
|
</div>
|
<div class="page-box" page="196">
|
<div v-if="showPageList.indexOf(196) > -1">
|
<div class="bodystyle">
|
<p class="block">
|
每组派一位同学把推选出的最佳的活动方案在实训室进行试教,全班同学进行观摩和评析,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
|
</p>
|
<p class="block">(2)校外执教。</p>
|
<p class="block">
|
把各组试教的活动方案修改后,到幼儿园进行实习教学,并写出活动反思。
|
</p>
|
<hr />
|
<p>
|
<img class="rwmb-1" alt="" src="../../images/tb-7.png" /><span
|
class="zt-ht"
|
>思考题</span
|
>
|
</p>
|
<p>1.幼儿数学教育有什么意义?</p>
|
<p>2.幼儿学习数学表现出什么特点?对幼儿数学教育有什么启示?</p>
|
<p>3.幼儿数学教育要遵循哪些指导原则?</p>
|
<p>4.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p>
|
<p>5.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有哪些?</p>
|
<p>6.幼儿数学教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操作法?</p>
|
<p>7.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
|
<p>8.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
|
<p>9.怎样理解幼儿数概念形成的三个标志?</p>
|
<p>10.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几种运算水平?</p>
|
<p>11.幼儿认识几何形体表现出哪些特点?</p>
|
<p>12.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有什么特点?</p>
|
<p>
|
<img class="rwmb-1" alt="" src="../../images/tb-8.png" /><span
|
class="zt-ht"
|
>学习反思</span
|
>
|
</p>
|
<br />
|
<hr />
|
<br />
|
<hr />
|
<br />
|
<hr />
|
<br />
|
<hr />
|
</div>
|
</div>
|
</div>
|
</div>
|
</template>
|
<script>
|
export default {
|
name: "chapter005",
|
props: {
|
showPageList: {
|
type: Array,
|
default: () => [],
|
},
|
},
|
data() {
|
return {};
|
},
|
};
|
</script>
|